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17-04-10谭启檐冯勇高成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专业学位

谭启檐+冯勇+高成冲

摘要: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和培养特点,指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阐明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特点和培养体系的内涵,以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ZZ15_108, JGLX15_182)、南京工程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YKJ201502)的研究成果。

G643.2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急需大批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并于1991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提出全面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转变;2011年10月年起又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重大改革。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培养特点及培养体系等方面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有着根本区别,国内不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以期全方位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本文以我校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例,在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结构特征和培养特点基础上,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特征和培养特点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领域指向性,是某一专业领域内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研究生教育。[1]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某一职业领域专业基本理论,而且更要具备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来解决特定职业领域内高、精、尖等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主要面向实际工程生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能力特征具有职业指向性、工程实践性、工程创造性及专业领域特殊性等。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及受教育者明确的职业领域指向,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在知识储备方面应侧重该专业学科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应侧重培养如何学生运用知识创新性的解决工作中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素养方面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

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它既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竞争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培养知识结构体系上,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工程科学基本理论、工程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3]在培养内容上,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而工程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发现实际生产中的工程问题,并对其赋予创新性工程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并能够综合运用工程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创造性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

三、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為核心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途径初探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每一环节,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系统的培养体系和完备的保障机制。[4]因此,在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培养体系的全局性、连贯性、有效性及保障性。南京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院校,学校于2011年在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领域开展全国首批“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工程领域紧抓服务国家特殊行业需求,坚持需求为导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实施多元深度协同战略,改革实践教育培养方法,打造核心的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和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相对完善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确立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大工程观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工程实践问题将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未来的工程教育将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5]现行的高层次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距离逐渐增大,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的实践环节。为了突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基于大工程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大工程教育思想和理念。[6]在培养目标与方案制定、培养体系的建立、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科研工作等方面融入大工程观念,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技能及工程方法的培养。

2.构建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培养特点和大工程理念,以工程项目为主线,突出以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的现状,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设计类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工程案例教学开展课程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工程实践交替进行,让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从而有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工程性、探究性、有效性和创新性。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三层次,包括工程认知实践,工程综合创新实践和工程专业实践(参见图1),充分体现了“基础-实践-理论-再实践-综合”的螺旋式提升实践教学规律,有效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交替互补、全程贯通的实践培养模式。

3.搭建优质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建设相应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保障机制,以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通过学校和学院层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康尼公司(校资企业)、江苏省机械研究院等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6个科研与专业实践平台和11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深化校企共建,加强与美国 GE、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日本三菱等世界500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7个体现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实验室。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建设了中央地方共建“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实验室”、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学科综合训练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工程实践实训中心;通过整合校内资源,發挥不同学科优势,学校成立了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大型工业中心和创新学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教育,形成了多元协同、优势互补、学研用相融的优质实践教学平台,对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4.打造优秀的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校外导师的遴选办法。通过校内、校际和校企等多元合作方式,组建由行业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协作导师构成的工程实践指导团队。校内导师主要突出导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经验、横向课题及科研经费等。学校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让导师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特点、要求和学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校外导师主要是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产业专家、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专家。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工程训练,并结合培养企业的工程项目,与其它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同时,根据校外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和本人学术水平,聘请部分校外导师或参与本领域培养方案、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制定,或担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培养体系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实践教育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多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实践平台,研究生直接进入到企业项目中,全程参与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12级16名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学期间直接承担企业研发课题8项,参与企业研发课题12项,学位论文选题有10项直接来源于企业。毕业时,15名同学已经与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龙头上市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1名同学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了社会认可。

(2)通过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调查问卷:53%的研究生的实践内容为试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实践内容与毕业论文非常相关为57%,一般相关为35%;67%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能够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的工程实践中;6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经历对提高自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专业实践环节十分满意。

(3)随着校内导师和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以研究项目为合作载体,让校内导师切实解决了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需求,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校内导师通过将所研究的科研内容作为教学案例,有效反哺于课程项目教学,提升了课程教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化君,李先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以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21.

[2]纪承,高井祥.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13-16.

作者简介:

谭启檐(1981-),男,重庆万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专业学位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