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2017-04-10罗莉邱莉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私有化社会保障心理学

罗莉++邱莉丽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优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难题。笔者结合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学的技巧,通过案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实施交流型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心理学

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心理学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析”(2014X078)的成果之一。

C913.7-4;G642

课堂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意义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效率不高、创造性缺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既是高校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到的核心专业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掌握如何,对该门课程是否有兴趣,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笔者从事了逾十年的《社会保障学》的课堂教学,深切感悟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控制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学的技巧,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活跃教学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增进《社会保障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自我效能感,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动力保障。

首先,教师要培养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本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本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法宝,也是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其次教师对教学成败如何归因也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指出对行为成败的归因,可以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一般来说,积极的归因是将成功归为内部原因而将失败归为外部原因。要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师必须对教学成败积极归因。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设疑置伏,案例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设疑置伏,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案例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去学习新课。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年金一章的时候,会首先导入案例——安然事件,通过生动的图表将安然公司破产的经过做简单介绍,然后指出随着安然公司的破产,损失最大的是安然公司的普通员工,这些员工的养老金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带着疑问,最后给出两个贯穿整章节知识点的思考问题:安然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可以从安然事件中获得哪些经验和教训?设疑置伏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希望弄个水落石出。而案例导入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2.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实现的,在这些心理活动中,如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吸纳、加工、处理教学信息的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重要的心理条件。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例如笔者在讲授养老保险的私有化改革时,首先以智利模式作为案例导入,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是私有化?什么是养老保险的私有化?养老保险的私有化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哪一种模式才是私有化改革?这样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引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注意力,也最终完成了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3.注重课堂中的交流与讨论

交流型課堂讨论给予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知识。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的内涵以及了解了智利改革的具体内容后,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分组课堂讨论:结合中国的国情,谈谈私有化改革在中国的适应性。通过正方和反方的辩论,使学生对前面讲授的私有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这种改革方式的利弊有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保障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属于社会保障研究的范围,在学习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知识后,我们可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结合热点,教师设置选题,学生收集资料,师生进行课堂讨论。如在讲授了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后,我们可以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去分析当前的养老金并轨问题;在学习养老保险后,我们可以结合以房养老、社区养老甚至二胎政策来讨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在学习医疗保险后,我们可以结合天价医疗事件、魏则西事件探讨如何控制医疗领域以及医疗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问题。总之,通过设置选题,开展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课堂交流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调整教师自身心态,了解学生心理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地位和和相互状态进行积极改进,才能将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霞等.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2] 谭晓辉.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求实,2010(Ⅱ):256-257

[3] 姚利民等.高校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7-81

作者简介:

罗莉,女,(1976— ),现就职于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社会保障教研室,副教授;

邱莉丽,女,(1981— ),现就职于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社会保障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私有化社会保障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跟踪导练(二)5
上市公司私有化:福兮祸兮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焦点·专题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