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

2017-04-10

艺术品鉴 2017年2期
关键词:铜镜吐蕃石刻

发现

甘肃泾川大寺坳村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墓

近日,四川平凉市泾川大寺坳发现汉墓。虽已破坏严重,但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仍发现部分文物及一面色泽艳丽,造型精美的铜镜。该墓葬中出土的遗物亦是研究两汉之际的铜、陶器等种类器物形态的演变及这一时期铸造工艺及制陶技术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经初步勘察,该墓葬形制为东汉时期盛行的砖室墓,地面用青砖铺砌,呈南、北向,残存部分长3.50米,内侧宽2.30米,外侧宽2.60米,最高处高度为2米,属于同时期砌建规格较高的墓葬。在历史上已经被盗,且被盗年代久远,丧葬排布形式早已被打乱破坏。

通过抢救性清理,该墓葬清理出随葬品,主要有铜镜、铜泡,铜钱为货泉和大钱五十,均为王莽时期铸造;另有敛口鼓腹陶罐和陶灶残片。尤其是铜镜,色泽艳丽,造型精美,与其他东汉铜镜主要特征相吻合,因此它是判定该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据。

中乌联合考古在撒扎干遗址大型墓葬发现金器80件

日前,中国西北大学中亚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扎干遗址大型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金器80件,包括项坠、耳坠、管饰等。

据介绍,这处墓葬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西南23公里撒扎干北部山前缓坡上,封土被当地村民取土建房破坏,现存直径约37米,高3.7米,推测原直径在40米以上。

墓葬为带阶梯墓道的穹庐顶洞室墓,墓道长10米、宽3米、深约3.5米。南部为7级台阶,北部东、南、西三面有生土二层台,台阶及生土二层台的侧面及平面均平铺木板。墓道的北壁上掏挖洞室,洞室东南部有棺木板灰,人骨已朽腐不见,头部及颈肩部位置发现金器80件,包括项坠、耳坠、管饰等。洞室内还出土陶器1件、铁器2件。

据悉,撒扎干遗址大约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遗址发现有更早时期的城堡,以及城堡被废弃后游牧人群进入留下的房址、墓葬等遗迹。

陕西高陵杨官寨考古公布新发现 西安建城建都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消息,位于高陵的杨官寨遗址考古有新发现,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2015年~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环壕外围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墓葬。考古专家根据出土随葬品及碳十四测年等相关资料,推断这批墓葬为与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同时期的大型墓地,系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仰韶时代中期)成人墓地。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空白。

此批墓葬出土的随葬品较少,仅少数墓葬出土有夹砂罐、彩陶壶、陶杯、石壁、骨珠等。部分人骨佩戴骨簪、陶环、石环,为关中地区首次发现。此外,在一座墓葬内出土了一块颜料,颜料为经提纯后纯度很高的赤铁矿,加工十分精细。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的发现,以及本次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这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400多年,为这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都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西藏芒康确认8处吐蕃时期石刻

经对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境内文物展开普查挖掘工作一段时间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文物局称,考古学者近期在芒康县境内确认的8处吐蕃时期石刻,成为西藏地域范围内较为密集和成体系的吐蕃佛教考古与艺术遗存。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吐蕃石刻,均是佛教造型,造像风格多为高浮雕或阴线刻,造像装束多高发髻、戴宝冠,身着三角翻领长袍,是吐蕃赞普及上层人士的典型装束。

此次确认的8处吐蕃时期石刻,主要集中分布在纳西乡、帮达乡、嘎托镇,包括摩崖造像、圆雕造像、古藏文摩崖题刻、玛尼石刻四类。

考古学者称,从佛教艺术的角度来说,芒康县吐蕃石刻群折射出吐蕃文明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风貌,是见证西藏古代交通路线辉煌的重要遗址,也是藏族与周边民族自古以来进行物质、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的历史见证,是西藏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

猜你喜欢

铜镜吐蕃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