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2017-04-10宋登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范读文本课文

宋登玉

G623.2

語文的阅读教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通过读熟以至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养成一种自己的"语文行为和心态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扎实的语言训练,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读一篇好文章会让人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好的朗读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二、教师范读引导

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非得通过朗读体会不可。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又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碍,所以有时候一篇课文已经讲完,而学生仍旧只是一知半解。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也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具体、深入。

三、着眼朗读,读中渗透,感悟情感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之处,“有感情”地读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四、避免形式单一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形式应多样化。范读、领读、散读、抽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应交替进行,给学生以新鲜感。在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中宜多用范读和领读。教师先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词联合成语气连贯的句子读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课文。散读宜在讲读课文之前进行,一个班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在讲读之前,学生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朗读水平或快或慢,便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抽读宜在讲读时进行,抽读是学生单个地朗读,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在讲读时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分角色朗读和齐读宜在讲读课文之后进行。讲读课文之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才容易进入角色,朗读的质量才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差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范读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