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品社团:初中学生表演艺术能力提升载体的设计与实施

2017-04-10陈天翠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初中学生

陈天翠

内容摘要:立足初中校园小品社团的组建与建设实践,依托演员塑造的内化性、编排过程的开放性等教学策略,采取自主欣赏、深入观察、模仿、体验生活、自编自导等手段,着力培养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小品社团的良好发展,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小品社团;表演艺术能力;初中学生

G633.951

校园小品社团是中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补充,初中音乐课一周只有一节课,学习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展现。小品社团的开展恰到好处的弥补这一遗憾,为学生提供一個练习和表演的场所,符合当下课程深化改革中的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丰富学生校园艺术生活的重要形式。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小品社团的教育规模、形式和理念都有所不同,其内容、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对于提高初中学生表演艺术能力,开发音乐拓展性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诠释

(一) 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涵义

基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艺术,增添校园文化艺术气氛的背景下,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理论支持下,依托校园文化建设适合初中学生综合表演艺术能力提升的“小品社团”,按照初中学生的天性和特征,设计出一系列(生活类小品、戏剧类小品、情感类小品、喜剧类小品等)主题活动,按照音乐元素要素和小品表演中的基本能力(说、唱、演)等流程实施,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表演艺术的能力、能表演一些优秀的小品作品。既提高教师素养能力,又开发学生小品艺术表演的能力。其理论框架如右图1所示。

(二)初中学生综合表演艺术能力:即说的能力、唱的能力、演的能力。

说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表演的能力,语言的咬字吐字、语速的快慢、语言的轻重、

语言的情绪、语言的声调、语言的节奏等。

唱的能力:对歌曲的演唱,歌唱的音准、节奏的把握、情绪的把握、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音调、戏曲的学唱、歌唱的神态及站姿等。

演的能力:小品的表演,说的表演、唱的表演、跳的表演、笑的表演、哭的表演、模仿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军人、小偷、医生等)及动物(如猫、猴子、等)

二、 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活动设计

按照小品不同类别规律,设计了四大类主题活动、遵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世界、情绪变化规律等。

(一)生活类小品

小品的表演要打动观众,那就是作品要反应现实生活,与观众的生活系系相关。比如:吃饭、扫地、关门、开车、搬运、等。如《爱的生活》、《摆地摊》、《中国式节约》等小品就是反应生活方面的小品。培养学生的方法是先看再模仿。看别人怎么演,模仿中去寻找感觉,去提升、去表演。

(二)情感类小品

情感类小品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因为每个人的感情都是很丰富的,有时候哪怕演员的一个眼神也能让观众热泪盈框。更不用说演员的眼泪,那让观众看了真是揪心的痛。

如小品《接受》、《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懂得了,爱》、《真情》、《懂你》等。情感类小品对学生情感的诱发是很好的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观看和排练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说教学生就能体会和感动。并可以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所爱的人,并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三)喜剧类小品

喜剧小品是指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设计剧中人物和安排故事情节。如果从行动是戏剧主要的、基本的表现手段和时间、空间对戏剧有着一定限制这两方面来说,结构也是指戏剧行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成。在剧本的构成因素中,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不可缺少的形式因素。

如小品《卖拐》、《卖车》、《功夫》等都是喜剧类小品。喜剧类小品比较难演,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要演出幽默、滑稽、搞笑的味道。我们在排练小品《荆轲刺秦》语言上的处理(模仿女人的声音)、动作上的要求。尤其太监这个角色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在排练的时候很放不开,说话、走路、神态等。在一次次模仿中,学生最终还是排了出来。

(四)戏剧类小品

戏剧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据资料记载:戏剧小品则是由培训演员的“元素训练”片断发展而来的。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提到的“戏剧小品”也是培养演员心理素质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手段。在后来的发展中,其戏剧因素增强,社会意蕴扩大,形式技巧不断丰富,才成了今天所说的“戏剧小品”。

目前我国戏剧小品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戏曲小品、哑剧小品、电视小品等。具体剧目有哑剧小品《吃鸡》。陈佩斯表演的电视小品《师徒乐》。戏剧类小品对学生的演、唱要求更高,唱的功底要好,如唱越剧、京剧、黄梅戏等。演的身段、神态、眼神、走步等。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快。也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强,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

三、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实施策略

本社团的实施主要从组建社团、小品探究、小品排练、小品表演、评价反馈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基本要素如下表格所示。

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分析如下。

(一)组建社团

1.选择队员

学生以初一、初二为主,首要条件是热爱小品表演,然后再根据各自的基本音乐表现能力(如说、唱、演)三个方面入手择优录取。

2.社团建设

以个人表现能力(擅长说、唱、演、创编、布置背景、道具、灯光等)和意愿及大家的推选定出社长、副社长、社团小组及成员。各社长及成员分工明确。制定出社团的章程,以便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方便社团的持久发展。如:校园小品社团活动制度、社团成员要求、表演的基本原则等等。

3.培养骨干

每一个好的作品必须是每一个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作品的角色分配中总会出现主次角色的侧重。因此,培养骨干人才对社团活动正常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社团人员主要涉及初一、初二的学生,骨干同学还可以带动社团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对于研习作品和创新作品都有很大的帮助,形成良好的社团运转方式。

(二)小品探究

1.小品涵义

小品就是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情再加上生活中的所有人物和事物全部都可以拿来放在小品中作为表演素材,小品需要有幽默、有情感、有笑料并且在笑声背后要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从而达到小品表演的效果!如陈佩师演的小品《吃面条》、《羊肉串》让观众笑后之于留有余味。

2.探究形式

为了让学生了解小品表演从哪些角度入手,如何把握表演的尺度,主要采用了下面几种方式。

(1)模仿

学生刚来社团的时候都不敢表演,一是不自信、二是不知道怎么表演。叫到誰的时候都往后躲。这时候我就把他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现状一 一模仿给他们看。学生个个看了自己的反照,笑得前附后仰。再也没有拘束感,一个一个先相互模仿,演演所讲故事中所讲人物及肢体、语言、表情等动作。如模仿“吃面条”“猴子”“扫地”生气“狂笑”大哭”等。再落实到具体的作品表演中。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和积极性。

(2)案例探析

以小品《羊肉串》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所见所想,首先让学生思考他们怎么吃羊肉串的,生活中所见烤羊肉串是怎么烤的,再想想作品中所演的真实程度。能理解作品所描诉的现象吗?能从作品中看到社会的一个什么现象。作品中反映了怎样的人群和他们的生活现状。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小品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自创小品

给学生一个作品题目要求学生向讲故事一样先讲出来。先从身边人写起,天天所接触的人和事写起。这样学生有内容所写和所想。表演起来也就容易一点。如题目《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语文课上》等。学生基本都能创编出来,甚至有些学生所创编的作品还挺不错的。学生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对后来的学习和排练就更用心和认真。

(三)小品排练

社团建设需要各种制度规范和先进的师生关系理念支持,更需要强化和提升全体社员的表演水平。如何培养社团成员的表演水平,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验生活,产生角色共鸣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生活。小品排练应主动把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小品题材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机会,拓展学生广阔的学习路径。小品排练不再是学校课堂的“垄断行为”。要把封闭式学校课堂变成开放式室外课堂,课内外衔接,校内外互补。

案例1:在社团活动课《海之梦》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大海的画面(蓝蓝的大海、沙滩、椰树、海鸥、小船等),让学生仿佛亲临于美丽的大海中。然后描绘一段人们在海边嬉戏、冲浪的情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配着音乐和老师配音随着情景自由表演。学生通过老师的配音和音乐,身体自由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与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将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在主动探寻、领悟、体验音乐美的同时,升华为体验艺术的美。

2.仔细观察,抓住角色精要

好的小品离不开生活体验,好的小品演员更应该了解生活。要把每个角色表演到位,演员内心必须拥有对生活的深入感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演作品。

如自尊心备受打击时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可能的情境,如怕老师讨厌或放弃自己、怕同学瞧不起自己、怕父母对自己失望……。很快同学们就能进入角色,在表演中还流下了真诚的眼泪。要让学生在表演中快速进入角色,必须为他创建一个情境,使其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情感和情景,在相应的任务中产生并积累情感体验。在排练《接受》、《望子成龙》的过程中就大力运用了以上方法,引导学生把同样的情感投放到小品表演中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情感转移,撷取角色内涵

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心和体验,比只培养学生技能上的才能更重要。“技能”教学是一时的,随时间的流失是容易生疏甚至遗忘的;而“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持久的,并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案例:在排《林家母子》时,妈妈这个角色,学生刚演的时候很生硬,一点母爱都没表现出来。我一是让她回家体会妈妈对她的爱,我再表演给她看。以妈妈的身份“生活”。最后演出很出色。

人的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是由内心动机、欲望、目的等愿望产生的。学生只有理性地找到了心理动作的贯穿线,分析清楚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此时此刻的动机、欲望等,才能在心理动作与角色的表演中产生情感转移,挖掘角色的内涵。

4.情景创意,锻炼整合能力

小品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情感体现,而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就是在自然环境和生活中获得的。因此,社团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让戏剧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获得学生的共鸣。

案例:在戏曲的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越剧有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我让学生到现场去观看他们的演出,并邀请区文化馆老师来讲座;教学生越剧名段学唱;让越剧特长学生“专场”演出;观看著名的越剧片段《十八相送》;并让学生谈自己对越剧艺术的感受和体会等。通过系列教学活动使越剧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为越剧小品排练提供方便,如小品《望子成龙》的排练中,就增加了一段越剧唱段,为小品增色了不少,最后获得了余杭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曲艺类一等奖的好成绩。

5.自编自导,提升综合能力

自编小品是训练和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以及自身获得的种种启发、经验、教训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以上材料整理编出一个主题鲜明、事件典型的故事。每一个小品都必须有事件,有“开始—发展—结束”三个过程。能引人共鸣的小品还必须有矛盾冲突,人物身份、性格要个性化,要规定情景。

案例:在小品《成长、互助》排练中,我把排练任务交给社长及副社长,舞蹈的编排、剧情梗概、歌词创编、诗歌朗诵、情景设定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再修改。学生胜利完成创编任务。并在校艺术节上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如:设定标题,让学生自编小品片段。标题《马路上》。学生设计并表演了“恋人情景”、“捡钱事迹”、 “车祸情景”、 “打架情景”、 “抢劫情景”等等。这些表演中各有优缺点,但教师的评价都以亮点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大胆探究。

小品社团的教学也应强调各方法之间的相互开放和衔接,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里感受,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时、因生、因情、因地等运用各种教法之长,把教学发挥到极致。

6.嫁接转移,内化角色心理

要想学生把每个角色都演好,不但外形、动作、说话、眼神、走路等要像,更主要的是要从内心里表现出外部条件。一个角色在舞台上不纯粹只是表演,而是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一个人物。要让每一个角色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在排小品《接受》、《聊天》、《坑道深处》时,学生在排练过程中军人的气质、阳刚气、坚强和柔弱的一面很难把握,我就让学生看抗洪、救灾等片断,让学生把军人的形象在自己内心转化。军人的那种舍己救人精神,铮铮铁骨硬汉的形象在自己心里滋生、演化、提炼。就这样一次次内化、摸索、表演。最后走向成熟,并在杭州市、余杭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一等奖好成绩。

(四)小品表演

1.表演要求

演出人物性格:演小品要注意人物性格,同时演人物不能演自己,忘记自己才能演好作品。

人物形象要真:要把人物演好、演活、、演真、演像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具有情趣性:在表演时,必须有情趣性,不能当演戏。不能把小品主题演成包袱。

总之,要把人物形象创造鲜明,上台必须记着自己的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演的同时必须感受到真实的情况,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如学生在演小品《林家母子》是里面的妈妈角色、儿子角色、阿姨角色都要到位。

2.表演形式

主要有课堂表演、班级表演、校级表演、社区表演、区级表演

课堂表演:主要是指社团活动时,在课堂上的表演。

班级表演:主要是指在各自的班级上表演给老师和同学们看。

校级表演:主要是指在每年的校艺术节上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

社区表演:是指在我校的社区里去为孤寡老人们演出,让学生懂得关爱老人和尊重老人、帮助老人。

区级表演:主要是让学生参加我区每两年一次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是检验、提高、挑战学生的最好机会。学生通过以上形式的表演,在一次次中提高和磨砺自己。并让学生找到排练小品的意义和乐趣。学生通过表演对生活更加充满热情,在一次次表演和掌声中人生目标的追求又更高了。

(五)评价反馈

本环节要点:主要组织形式(多元评价、提供评价表),学习要求(能客观评价、能正确反馈)即对学生公正、及时。具体环节如下:

1.评价等级

评价分三个等级A、B、C。为了鼓励学生平稳快速的发展,每次综合评价都是A级的学生就可以参加余杭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直接获得中考A级认定。

2.评价方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老师评价、专家评价。

自我评价(10分):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说出自己演得好的地方和相对不足的地方,并找到相应的方法从(语言、动作、肢体、表情)改进。

互相评价(20分):学生相互间指出优点和缺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示范供同学参考,从而取长补短。

老师评价(30分):老师的评价比较综合性一点,分为课堂评价、反馈表演和测试评价。课堂评价以学生课堂表现是否积极,认真为主,表演和测试分三块内容:选材是否积极健康;二是说、唱、演是否精准到位;三是小品整体是否流畅完整。

专家评价(40分):为了提升学生表演质量,特分别邀请区文化馆专家、杭州市专家进行指导,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很快。另外,我校與余杭区小百花越剧团联盟。请越剧专家上课指导。同时定时请教研员进行指导和评价。

层层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从而树立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次次锻炼中成长着、收获着。

四、初中学生“小品社团”的实施成效

通过几年的小品社团建设,我校的节目质量提升很快。在市、区的各类比赛中,我校学生表演的小品节目屡获佳绩,在区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小品社团积极参加外区外校以及街道社区的交流表演活动,获得了诸多好评。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全校师生带去欢乐和感动,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品爱好者。作为指导教师,我与学生共享成果,提升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智慧。

小品社团活动的本质是美育,其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小品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戏剧教育只局限于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只有不断地通过有效指导与合作,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中国音乐学院.戴俊超

[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新式音乐社团发展特点研究.沈阳师范大学.胡婧

猜你喜欢

初中学生
如何提升初中英语学习的幸福感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浅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体育技能评价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初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浅析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