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2017-04-10汪海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校园文化教学模式

汪海宁

【摘要】德是人的生存之基,立足之本。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抓好德育教育是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呢?

【关键词】德育教学 教学模式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一、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

1、作为中职学校,应形成以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以德育教学为主,其他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管理、全程参与互动的德育教育局面。同时,还要注重在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人、做事、学习、思维、尝试、体验、创新、生存”的思维意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相应企业文化教育,为学生将来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担负起德育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树立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观念,促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师,一定要起到自身应有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此外。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给学生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开拓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作为德育任课教师,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切实有效的德育渗透。

二、不断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中职德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从德育课程的建设方面来说,要坚持爱国主义的主线,立足于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律意识、文明规范、职业道德,在所有学科中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渗透,并综合利用研究、探究、讨论、课件等各种手段,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训,实现中职学生与具体职业道德行为的零距离。

三、通过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1、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无疑能起到高效的推动作用

中职学校应将校园文化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与洗礼。例如,通过创建校园德育报刊、德育宣传橱窗、广播宣传等方式来宣传德育知识,还可以成立自我管理的学生团队、协会、组织等,定期开设德育选修课程、设置文化走廊、展示学生的好人好事、开展文体方面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参与社会调查等,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同时,学校还应努力创设有利条件,促使学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衔接,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教育体制,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行为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2、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自律意识,促其良性发展

要育人须先自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说教、甚至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可取代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自身形象每每时每刻都教育着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品格、仪表、情感都给学生以表率作用。通过学生耳濡目染,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也行”,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大多数学生总把教师看做接近者中最正确、最博学、最道德、最崇拜的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往往是父母深感不及的。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品格高尚、勇于奉献、宽厚待人、关爱并尊重学生,自觉自律,言行高尚,那么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由于对教师的认可心理而促进自己的道德同化,自律意识增强,逐渐形成良好的言行习惯。教师的身教、自律的意义还在于教师往往是社会的公众形象,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与社会的理想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影响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律意识的形成。“自成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讲“自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化,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自信、自强、自律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信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较高理想追求,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爱护集体团结同学,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

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温暖的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 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

2、侯怀银. 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校园文化教学模式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