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7-04-10黎海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理论

黎海仙

摘要:将更多生活教育理论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及新课标背景下的新要求,它希望解决我国数学教育长久以来所存在的教学与生活相脱节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完善。本文简要探讨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与相关教育理论,同时给出几点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改善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育;理论;改善性建议

G623.5

数学教学生活化意识、生活化能力与生活化行为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实现的3点重要培养内容。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数学生活教育理论,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改造与整合教材来寻找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到让学生更轻松理解数学知识,以达到改善他们数学学习体验的最终目标。

一、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基本内涵及理论

(一)基本内涵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应该分学段目标来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有关学生生活背景的相关素材,第一学段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简单应用;第二学段则要提供给他们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第三学段则要选择源于社会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与实际问题,从数学学习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所提到的那样“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教育中人的活动轨迹,做到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来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联结,让数学与生活共同融入同一体系,以生活教育理论创设“情境教学”环境,让数学真正回归生活,受到师生更多的重视。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理论

现代教育对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全面回归生活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应该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因此其教学过程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引出各类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学习实践活动;第二种观点强调数学教学不仅仅在于回归生活,而是要超越生活,并且在每个数学分支中获取最初问题的起源与经验,形成全新的逻辑组合,实现一般化、特殊化、巧妙化的概念结合,并提出全新的逻辑成果。客观讲,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都能找到有针对性的生活背景,让数学回归生活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来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为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及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应用融入更多生活教育理论的最终目标[1]。

二、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小学数學教学应用的改善性建议

(一)融入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论,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且具有主动性与个性的过程。”这一段话指出了小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之外,还应该参与更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材外活动,这些同样是当前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需要做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通过拥有直观形象的视频、图片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比如说在《千克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制作大象与蚂蚁做扳手腕比赛的视频动画,比赛结果显而易见,蚂蚁败下阵来,此时引学生发笑,而教师则引导学生直接抛出问题问学生这样的比赛是否公平,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千克的相关理论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论可以有多种形式,就以为学生布置作业环节为例,教师就可以借题发挥,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中所存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比如说某班在学习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时,恰好当天全班同学要进行体验,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告诉学生体检中有哪些项目,让学生任选一项来计算班级中的平均体检水平(例如身高)。而在校园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估算自家到学校的距离,包括运用不同交通方式从家到学校所消耗的平均时间,顺便提醒学生上学不要迟到。这种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布置对学生而言既轻松又有趣,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提升了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数学解题思路及习惯[2]。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其目的也是为了导入场景、引导新知,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途径,让数学与学生之间产生无限的亲近感,了解数学是源于生活的这一基本理念。例如在《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把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摇晃中的椅子,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椅子会来回晃动。而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修理椅子的方法,然后马上顺接引出三角形特征这一数学理论,解释椅子处于不稳定状态原因。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外出旅游的情境,让学生准备春游出行要带的物品,引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让学生平均分类物品,并在分类过程中理解除法的含义,看能够分出几种类型的旅游出行物品。这种情境引入也能让学生将除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更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内涵与使用技巧[3]。

三、总结:

总而言之,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学科启蒙教育阶段为学生引入更多亲切化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内容与生活常识,让学生在自身可理解范围内学习数学,并学以致用,以期待达到超越常规教学方法所能够获取的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顾艳萍.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J].E动时尚(教育科研论坛),2013(10):20-20.

[2]徐法操.让小学数学教学在"生活化"的平台上舞起来[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6(7):76.

[3]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30-36.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以“生活”为眼,定格美好瞬间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