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味的奶昔
2017-04-10李彤
摘要:时光飞逝,转眼间,接触新目标(Go for it)这套教材已有近四年的时间了,在这五本教科书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译:你如何制作奶昔?)这一单元,也正是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品尝到了“最美味的奶昔”。
The most delicious shake - design -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Li tong
Jinan JinYuan school 250033
Abstract: time flies,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contact the new target, Go for it) this set of textbooks for nearly four years, in the five textbook, the most unforgettable is grade eight top volume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you how to make a milk shake? This unit, it was also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unit, I tasted the \"the most delicious shake.
G633.41
一、教學背景
根据该单元的特点, 我认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导入课时,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另一方面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真正动手制作milk 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而我自己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milk shake需要的东西。上课前想到我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再看看我为学生们准备的材料,我很自信的认为这节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受学生欢迎。
二、教学片段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milk 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milk 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milk shake的样子,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milk 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么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milk shake。可以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马上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接着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积极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milk 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己边制作milk 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上完两节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积极、喜欢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我还是有点不甘心,于是在总结经验以及在和1班班主任交谈以后,我决定把第一课时未完成的内容补上。第二天上课,我准备了43杯milk shake(全班学生每人一杯),上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放了一段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趁这个机会把milk shake放到了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要玩一种猜物游戏(猜猜面前这杯饮料是用什么做的),猜对有奖,但规则是不许看,也不许闻。我数1、2、3,大多数学生按照要求一饮而尽。当然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到这种味道还不错的饮料是他们昨天“死也不喝”的milk shake。有这样的开头这堂课也就变得顺利起来了。 接下来的教学顺理成章,不仅成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前所未有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我更加喜出望外的是有一部分平时不善于不用于发言的同学,居然在课堂气氛的带领下主动要求上讲台边讲步骤边操作了。
三、教学反思
从这样的一堂课,我体会到什么是“因材施教”以及“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意义。“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要求全面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面向大多数,教学深度和进度都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同时注意集体教学条件下的个别对待。第三,要采取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速学习(跳级),减速学习(延长学时),组织兴趣小组等,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学习成材。换句话说,因材施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如果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使学生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实在太不平等。活生生的人的个性之光将暗然失色,源源不绝的人的智慧之泉则面临冰冻甚至枯竭;充满幻想的人的创造灵感会消隐殆尽。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得好又确实不易。所以,它仍然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
总之,在教学中活动能否真正的发挥好效能,是能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本人在今后备课过程中,应反复斟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努力调整教学方式,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能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作者简介:李彤,女,1983.1 汉,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