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7-04-10杨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改革

杨梅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素养。但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此门学科,这样不但达不到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基础学科,它本身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中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乐趣转化成志趣,从而潜移默化的达成了学科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

前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懂得自我,从而感恩社会,敬畏生命,创新生活,从而推动人类更加和平、和谐、健康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与教学建议,共享读者。

一、将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更加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社会。

(一)走进生活,开启真、善、美的视野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只有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唤起主体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通过体验感知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感知人类的伟大与智慧,给孩子开启一扇“真善美”的窗户,从而让自己愉快积极、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家乡的特长多有多》,我充分利用社区宝贵的特产资源,让学生走进超市购买特产,走进文物店了解家乡物产。通过看、查、问等多种方式,调动听、闻、触、尝等感官加深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通过开家乡特产展示会,让学生介绍特产,推销特产,品味特产,让学生充分感知家乡特产的丰富多彩,为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之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家乡更加美丽,为家乡的未来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通过走进生活,进一步打开了学生视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立体化,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美育水平。

(二)亲近学校,构筑“志、勤、礼”的天堂。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乐园,一所好的学校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我充分挖掘本校校本资源,把学校中的真人、真事、真物提供给学生们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丰富和完善了国家课程和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中,我除了让孩子讲班上同学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还带学生走进“校园橱窗”认识了解学校的先进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教学楼廊道定期张贴的“校园之星”,给他们讲述学校里感人的点滴故事,通过每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浸染,促进每一位学生从小勤奋、立志,文明,做一位积极高尚受人喜爱的人。

二、将广阔的社会引进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要主动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开展自主实践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更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世界紧急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乐趣和价值,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行路和问路》一课,课前,我安排学生将社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了认真细致的考查,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通过开展多种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行路的基本常识和常用交通标志,引导学生在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人路和识路。经验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開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的时候,我聘请当地看守所所长给学生讲酒后驾车给他人和家人带来的危害,通过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孩子们,远离烟酒;同样在教学六年级第二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后,我请当地一位老红军为学生讲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民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自201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再出发,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更加深入融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生活热点,并将这些生活因素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主动发现、探究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2]韦辉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改革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