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字经》教学中道德培养的策略

2017-04-10王艳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三字经道德行为道德

王艳芬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標准。“以德负天”、“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因此,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道德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教研活动,而我以《三字经》为教学内容,开展了如何在《三字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一、在大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要扎实提 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孩子们年龄尚浅,但三字经中有些字面往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朗读中,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们的稚嫩心里。纵观《三字经》涉及的品德培养和生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都是强调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道理的,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是一个道理。

古典文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本人指导学生读好《三字经》中的诗文,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让学生诵读,并做赏析评价,并将《三字经》的内容抄写下来归类整理。有时我把名家的配乐朗读展示给学生欣赏,有时我会把视频画面情景和音乐诵读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接受经典美文的艺术熏陶。小组之间也可组织配乐诗朗诵比赛、三字经背诵比诵。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这些反复训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成为推动我们教学的强大的动力。

二、在理解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丰富学生的道德思想

传统文化《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亲师友、习礼仪”、培养孩子的礼仪仁义之心等,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其学习、成长,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对荣辱观进行教育的起点。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要求,与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通性。除了仁爱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礼仪教育、中华历史教育等。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荣辱观念的积极因素,又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荣辱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它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决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的土壤,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如。

三、在拓展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字经》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李沁赋棋》《孔子相师》等,这些故事,不仅内容有趣,而且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听、说、讲、评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学生能够爱到相应的道德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给孩子讲三字经故事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人类历史的伟大,宇宙的博大,人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感受人言语聆听人类文明等,可以激发思维,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能力,感受亲情的温馨,体验幸福……孩子从听到讲,从讲到看,从看到阅读习惯的形成。孩子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淘,神秘世界的吸引,前人勇敢、忠信义、睿智等良好品质的感染。不想让孩子喜欢三字经都难。还可以在教学中观看《三字经》的相关动画等视频,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也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动画片是专门为低幼孩子量身制作的,充满友好、团结的气氛,世界一片明媚,正是小朋友们想要的。许多的三字经动画片都有教育孩子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孩子作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的发展。几分钟的动画看下来,孩子们对动画中的人物,故事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让他们讲一讲,他们会非常乐意的去讲。

四、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理论是空洞的,只有付之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道德行为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实际行动。它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品德得到发展。

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如在学完“孝于亲、所当执”后,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点事”活动,对学生时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如学完关于历史的部分内容后,开展“历史故事会”活动,对学生开展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教育,还可以开展以《三字经》为内容的手抄报呢,硬笔书法比赛等,多彩的活动给传统文化的学习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使之充满了生命力。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章太炎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钱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经》适合全中国人来读。他认为《三字经》里面讲爱、对长辈的尊敬、兄弟之间的友爱、勤奋学习等有普世的价值,永恒的价值。《三字经》的教学,在小学生的道德培养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三字经道德行为道德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朗朗韵味话经典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道德
远和近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