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17-04-10肖靓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性教育者政治

肖靓莎

摘要:新媒体作为后现代工业的新产物对各个领域都有着革新的影响,彰显其独有的公共性色彩,而大学生作为公用信息领域的群体,新媒体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困境。因此,加强工作 创新是关键,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更高的立足点,整合资源,完善信息机制。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主体信息的把控性,形成公共认同的引导力,展现公共事件的阐释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素质、公共人格、公共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新媒体作为以数字、网络为基础,以手机、电脑等设备为传播工具向手中及逆行传递和服务的媒体形态,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思维观念的创新,新媒体信息仿佛也形成特定的信息群体和公共领域,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1]。针对于大学生群体,新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手段,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了新困境和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一)加强主体信任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效应”

新媒体时代,由于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完全成为公开形式呈现,信息传播的主体由原先的传统信息工作者传播转向“人人皆媒体”,作为大学生个体,就自身观点而言,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载体多方向传播,而社会其他群体及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以自身形态通过不同取向的理论学说、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形成庞大的“信息景观”,教育者通过新媒体构建信息平台时,更能贴合大学生群体,更容易缩短主体间的心理距离,加强信任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效应”。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是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媒体,能加强个体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互动和反映速度,具有较强的实效性。[2]大学群体是好奇心、猎取信较强的群体,一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遇到价值共同的信息,便能做出及时反应,而高校工作者也可以凭借QQ、微博、微信、EMAIL等新媒体形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形成立体、多样的传播途径,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达到教育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状态。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公共性的缺失,大学生对待网络信息缺乏辨别力

新媒体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在发生巨大变化,无时无刻不受到新媒体的辐射和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行为习惯,新媒体的出现,模糊了空间界限,无形中加强了人们非面对面的公共交往,使得公共性在新媒体领域呈现光彩。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表自身观点的公共领域,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从全球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价值理念,甚至会有与自身已有的观念体系发生碰撞。公共領域中的公共性包括公共意识、公共情感、公共伦理、公共精神等内容。新媒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而新媒体技术飞速的发展,并未将公共性思维和图式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中,导致部分大学生只关注新媒体带来的实效性,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更关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追捧,而缺失对公共事务、公共道德、公共责任的关注,正式这样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海量信息的发布,让本身身心还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对待错误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大学生们所依赖的“国外事找谷哥,国内事找度娘”的说法,更使他们将网络信息结论作为依靠、缺乏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育话语权多元化,信息品质把握不稳

新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且良莠不齐,文化多元化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网络平台是一个公告平台,也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公共窗口,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原先传统教育相对封闭领域的师传生受到新媒体时代的自动信息探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同时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教育者的话语权削弱,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价值和行为上难度日益增加。处于猎奇、宣泄、盲从等心理,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任意妄为,发表一些有违道德或不负责的言行,不仅打破了教育者原有的价值观传输,更容易造成个人过度个性化的加速,使得公共利益、公共交往完全被忽略。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教育者目前及时转变角色、具备应对能力的不多,大多还沉浸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中,在把控信息品质上需要时间,缺乏给予大学生公共讨论的机会,大多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隐匿者之一,默默的筛选价值信息,但任采取传统的传教方式授予大学生,从而丢失在大学生们心中的“中心地位”。这种“去中心化”信息的传播,使得其边界影响力、深度范围更难以把握,因此单一的话语权向“多话语权”的转变,不仅对教育者是种挑战,更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教育者信息或观念滞后,缺乏权威,降低自身魅力。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重视新媒体教育的“阿基米德点”,将公共性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新媒体信息作为众多教育环境信息融合的焦点,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尤为重要。[4]从外界来看,除了需要有政府、法律、道德机制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在众多环境中平衡形成一致的价值目标和信念。当大众的理念都处于积极的、正面的,更容易让受众群体选择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形成不良信息的自然筛选,而公共性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杠杆,也是不可或缺的“阿基米德点”。只要把握好这个支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形成天然屏障。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二)提升教育者新媒体素养,做好信息“引领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遵循整体原则,把握好新媒体教育的黄金点外,高校的政治辅导员作为信息最直接的引领人,具有良好的阐释和实践能力是关键。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于教育者的选拔尤为高标准、严要求,除了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符合社会正能量标准的公共认同感和公共关怀品质外,自身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实践能力成为考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标准的能力首选,不仅要有热点信息的敏锐感和捕捉能力,更多的要多投身公共实践和参加公共讨论,这才能在发起的大学生群体讨论中起到引领作用,做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精神领袖”,用自身的思想带动大学生们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和分析力。此外,教育者自身在公共场域的表达也是能力要求的至高点。在信息不断变化、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教育者能积极介入公共的、热点的讨论,把握时代的潮流,利用新媒体时间和特色引导大学生追求具有正能量的公共精神,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考验。具体而言,不仅要多让新媒体工具提供大学生参与情景式互动讨论的机会,并在其中发起“引导式”言论,增强自身魅力,更要将此实践于课堂教学和一切交流平台中,潜移默化的将公共性思维融入大学生的培养教育理念中去,使他们在真诚的交流中有理性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建构,形成影响终身人格和品质的价值教育。

(三)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形成公共人格

上述两点除了给大学生提供正向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和思想引领外,就内在主观能动性而言,只有内在核质变,才能爆发真正的能量,终生受益。因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教育永不能停的马车之一,现代大学生之所以形成“低头族”和“拇指族”,除了网络海量信息入侵占据他们日常生活和空间外,更多的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公共利益的表达和述求的机会在减少,在多元化主体时代,以往的单方向教授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内心需求,所以,不少学生将内心表达放在了网络平台。由于大学生心智成长还不成熟,大多数学生存在从众心理,也有不少学生对网络的观点盲目的信从,逐步削弱甚至丧失自身的思考力和辨别力,究其根源在于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公共素养,在表达的同时更多的是个人琐事和宣泄,面对公共热点、公共问题缺乏热情和兴趣。[5]因此,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开放的网络中自由表达、探索真理、寻求正能量。满足他们内心想要述说的需求,形成新的教育手段,由原先的“你说我听”转为新媒体下双向性、互动性、平等性的情景互动教学,激发他们的主体自我意识,由自我判断、自我超越带动自我成长,增强他们对公共话题的兴趣,增加其参与思考和对话的次数,激发形成自觉关注和公共责任感,形成良性循环的公共人格。还可以由教育者激发形成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参与多种新媒体信息的管理实践,感染更多大学生参与,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0-86.

[3]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1513.

[4]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

[5]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猜你喜欢

公共性教育者政治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办公室政治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