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2017-04-10廖晓荣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激发兴趣阅读教学

廖晓荣

摘要:语文是教会学生閱读分析能力、情感解读能力、思想寄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由于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初级阶段,此时小学生三观还没形成,心智仍未发展成熟,所以小学语文还兼顾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立足于在小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他们今后更深入的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受限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原地踏步,教学眼光没有提升,教育质量没有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语文的内涵化需求。所谓内涵化需求,就是指学生除了认字、识字这些语文基本功之外的,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语文知识,其中阅读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额阅读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充满热情,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改善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策略探究

G623.2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死记硬背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这样的而教学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长远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可信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将学生搞得身心俱疲,甚至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得不偿失。对于阅读教育也是这样,一味强迫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是无法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语感感知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的学习氛围中,老一套的读写教育导致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化重复的学习习惯中,此时学生的阅读效率相当低,完全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过程中完全不会加之以思考与品味。教师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本身出发,想办法将阅读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更甚至于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本文中,我将结合我平时的课堂教学实际,浅谈几项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专研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容易激发好奇心的课堂环境。设置悬念就是其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设置悬念就是在某些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对某些精彩过程或者结尾做出保留,尽量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在对这些确实的情节进行联想的过程中,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就会不由得在脑海中产生诸如“接下来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等疑问,这些疑问会驱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愿望,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将读到最后“孔乙己好久没有出现在酒馆,并有人通说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时戛然而止,保留悬念。学生此时就会产生疑问:“究竟孔乙己后来怎么样了?他到底为什么不出现了?”等一系列疑问。此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一向是带有批判主义的,想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呐喊》一书,书中有和《孔乙己》同样精彩的其他文章。此时趋于好奇心的推动,学生就会激发出很强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自主借阅《呐喊》,开展阅读练习和积累。

二、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挖掘文本魅力,顾名思义,就是要为学生挖掘埋藏在文本下的属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将文章活的灵魂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这些思想精华的魅力,并由此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由于小学的大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在看待许多问题的时候都只能看到最表层,而这些表层的内容大多单调无趣,无法激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在教师为学生挖掘并展示文本魅力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文本魅力,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的魅力是如何提炼的。例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提炼“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一句,简析萧条景物描写对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刻还原文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感受人物对话中的思想交流。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炼出作者与老班长的这段对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让学生体会到红军的额大无畏精神,从而让学生为之动容。这些对文本魅力的挖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主体精神,从而激发出阅读的兴趣。

三、利用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朗读时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节奏有情感的朗读相比起默读让人更加印象深刻,更容易感受文中要表达的人物精神和思想感情,也能让人刚容易想象和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建筑的气势磅礴与宏伟壮观。能够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在思想表达、气势描写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技巧,将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还原文章描写的景物与环境,营造带入感,帮助学生更高效的融入到课堂阅读中。在教师精心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的把控,抑扬顿挫、丰富情感,并且注意朗读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另外,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加以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以求让朗读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朗读课文的时候,针对例如“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些语句的时候,可以提高音调,注入更多的思想感情。另外,朗读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符合情境的音乐,让朗读达到最佳效果,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本阅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高文本阅读有效性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学习需要的是一个有利的环境,因此教师注重阅读情境的营造,通过悬念设置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对阅读产生期待和兴趣。另外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思想和精髓,因此向学生展现文本的魅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朗读感染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卓.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刘雪飞.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J]. 中华少年,2016,07:46-47.

[3]刘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8.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激发兴趣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