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2017-04-10瞿发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分组课文探究

瞿发兰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去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在此,笔者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作了一定的探讨。

一、 灵活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般的合作学习,每组以4-6人为宜。而分组方案最快也最常用的是学生与座位最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往往是前后4人一组。还有让学生选择任务分组,学生自主挑选搭档,随机分组和混杂分组等形式。尤其是混杂分组,由于学生与不是很熟悉的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有其他分组所没有的一些优点,譬如:因不同观点的提出和整合,会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学会与他们不同的人,特别是并不想与之合作的人一同学习的技能;和较生疏的人在一起会约束自己,纪律会变好;优生会更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等。此分组方法若分工明确,组织得当,效果很好。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文中结尾道“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件事主要怪谁?”接着根据学生的观点把全班分为三组:一认为主要怪父母,二认为主要怪“我”,三认为主要怪万芳。然后要求三组学生先从文中、资料或生活实际中找出依据,再每组选出三位辩手,参加辩论赛。这种以学生观点或兴趣建立的合作学习小组,虽然打乱了学生的座位,有点乱,可如果组织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 营造课前合作学习氛围

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合作学习融入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四、把握小组合作探究时机

为了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探究安排的时机特别重要。毫无疑问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而且也不是在一节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进行课堂讨论。按照“预热——合作——整合”的环节在设置合作学习之前应该有必要的铺垫,在合作学习之后也应该有必要的整理和小结。例如在学习课文《湖心亭看雪》的时候,课堂的“预热”环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字词句。在了解了课文大概内容之后再去对文章进行探讨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的去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环节安排小组合作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進而体会作者的情绪。在“整合”环节安排对课文中运用的白描手法进行小结。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而且顺序也不能颠倒。如果缺失了之前的“预热”,合作学习成为无本之木;如果缺失了之后的“整合”,合作学习就是一纸空谈的花边形式,无法落实知识。时机的把握也包括合作探究要注意探究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最多安排两次合作探究。过多的安排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可能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分组课文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端午节的来历
分组
背课文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