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危机管理策略探讨

2017-04-10陈蕾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应急能力女大学生安全意识

陈蕾

摘要: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加强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着重对女大学生外出乘车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心理安全认知意识三方面对我校女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新环境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和危机管理策略,为创建平安校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应急能力;管理策略

G647

一、 前言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人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差,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警惕,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所以加强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性。

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现状调查

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主要围绕女大学生财产安全、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女大学生交往安全、女大学生网络安全、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等展开。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安全问题也具备特殊性[1]。

1.女大学生外出乘车安全意识调查

女大学生生性柔弱、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使一些诈骗、抢劫案件在她们身上发生率较高,导致近年来失联事件频发。在针对大学女生外出乘车交通工具选择的调查中,有70.62%的同学会慎重选择出行工具,不会因为便捷选择搭乘“摩的”或“野的”等无经营执照车辆;18.25%的学生会根据乘车时间考虑,偶尔考慮搭车的安全因素,但防范意识不高;11.13%的学生搭车很随意,图一时方便,觉得不存在安全问题。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外出时都能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媒体报道的那些发生在她人身上的危险或侵害,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持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当遇到危险或不法侵害时,要么蒙在鼓里,要么不知所措。给犯罪者以可乘之机,不仅进行暴力威胁或语言恐吓,在激怒犯罪者情况下,还易转化为凶杀等恶性案件, 损失的不仅是财产,更是身心的伤害, 甚至于生命安全。

2.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

女生多感性, 遇到弱小易同情, 爱贪小便宜,知识面狭窄,不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2]。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在调查中发现 83.56%的学生为了获得赠送的小礼物,会毫无防备的办会员卡或者扫描二维码,如实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10.82%的学生也偶尔外漏信息,但要看信息的重要性,不会涉及身份信息或者银行卡信息。5.62%的学生会很谨慎的保护个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网址,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从调查看来,大部分女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遇事不慎重考虑,容易“盲目同情”从而被骗。有的骗子自称是外地人,来学校找亲人,手机证件被偷来骗人;有的骗子以亲人生病向大家行骗, 诈骗份子用各种身份,或以身无分文,或银行卡被柜员机吞掉为由求助于被骗者,请被骗者资助钱财。女大学生富有同情心, 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还有些女生在网上交友, 被网友诈骗。网络购物等作为新环境下衍生出的安全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发生,他们财产安全意识淡薄,对虚拟网络缺乏警惕,爱贪小便宜,导致上当受骗[3]。

3.大学生心理安全认知意识调查

女大学生因为内心敏感,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危险能力差。随着所面对的学业、经济、择业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情感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感情变故等等都有可能让她们陷入心理负担变重,心理素质变差的危机。她们会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心生自卑,行为畏缩;会因为自己家庭环境的落魄,产生自卑或者仇富的心理;会因为情感的受挫,自暴自弃或者封闭自己;会因为自视甚高,达不到既定要求,内心矛盾重重。

据调查,遇到心理问题时,52.8%的学生能够选择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找寻处理办法。45.3%选择自己处理,或者闷在心理。仅有1.9%选择向专家求助,寻求专业的意见。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找人倾诉或发泄,但仅限于家人和朋友;另一部分同学遇到困难时碍于自尊心的考虑,觉得是自己的事情,羞于启齿,不交流、不倾诉,久而久之就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女大学生危机管理策略分析与探讨

1.由安全管理向安全教育转移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将安全教育视为常规性的管理工作,通过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制定规则,学生工作部门组织活动进行落实、督促、检查来管理大学生的公共安全。这种以安全管理代替安全教育的理念模式,不可避免地使得高校的安全教育始终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之外,停留于文件指示与领导讲话之中,安全教育应属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构建课程体系,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4]。同时,将实例融入大学课堂,比如给大学基本课程提供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相应图文资料,让女大学生在上课时更具有冲击性,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借助学校安全月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2.由传统安全向新型环境安全拓展

高校大多的安全教育还局限于传统安全里,诸如自然灾害、人身财产安全、遵纪守法等安全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的问题不仅有传统安全问题,更有在新环境下的变化,滋生出的大诸如网络安全、极端暴力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一些女大学生将它当成一种感情的寄托而不能自拔,从而产生了交友不慎、网络诈骗、沉迷网络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由此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尽快从传统安全教育向影响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非传统安全教育拓展,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通过实例与讲座相结合,将安全教育融入到女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让她们对新环境下安全问题有切实的直观体验和理性认识,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的管理模式正不断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对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落实。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和危机管理策略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高效、规范、健全的安全教育体系[5]。

参考文献:

[1]李佳陈娜.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09期.

[2]韦乃学.浅析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特点[J].科技信息.2007年16期

[3]薛金侠.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其培养路径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11)

[4]马振超. 从女大学生失联看当前大学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5]胡荣华.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月

猜你喜欢

应急能力女大学生安全意识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改进刍议
论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陕南农村社区应对人为森林火灾能力建设研究
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