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组学习互助模式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

2017-04-10李明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小组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内容理论性难、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式不合理制约着课程的发展与落实。基于此问题,提出基于小組学习互助模式以增强学生对于类似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师理论授课的难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小组学习;互助模式;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

G424.4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注重的是跨企业的(企业与企业上下游之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作为一门站在现代管理理论前沿,其内容涉及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市场营销和运筹学等多门学科,其知识面广、学科交叉、综合性知识强、时间和空间跨长,学实际运用少,学生普遍觉得该门课程知识抽象、复杂、不容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1.教育对象对课程认知有限,学习动力不足

教学对象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认识不足。相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其它课程而言,学生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相对较“虚”,实操性较弱,无法与真实岗位进行对接。同时,该门课程实际授课的部分内容已经在其它课程中有所涉及,具有一定重复性,因而会觉得学与不学无所谓,从而缺乏真正的学习动力。

2.现行主流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学习

就目前而言,《供应链管理》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知识偏多,同时受校内、校外实训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活动偏少。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有高职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的特点,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供应链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和抽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供应链管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供应链管理》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在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目前学时64课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32学时。课程主要参考供应链环节中的采购、生产、库存管理等环节进行设置,对学生供应链管理理念以及适岗能力进行培养。旨在培养能够掌握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如下:

1.内容选取重理论,轻实践,无法体现高职课程的适岗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组建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无法体现高职课程的适岗性。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2],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都遭到压制。同时由于实验教学设施和手段的限制,教师在授课中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存在着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理论精髓。

3.考核模式以集中性理论考试为主,缺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把控

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因而该门课程考试常常沿袭传统方式,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评定学生的优劣,有的学校适当加上平时考勤和作业。考试时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考前突击一下,就能应付。难于有效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4.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不足,缺乏与时代对接

虽然《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了一些多媒体课件,但大多数情况下仅是对学生视觉上的改进,未能充分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准备不够充分,成功典型案例较为陈旧,缺乏失败案例以及国内供应链管理案例,而且对仅有的成功案例剖析多数停留在表面,缺乏案例的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等的深入分析。此外,缺乏与现代教学资源、条件的对接,也是该门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小组互动学习模式提出与实现

“小组互动学习课程”模式是以小组自我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以企业案例为背景,多种教学手段、资源并重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最终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3]。因而本课程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课程载体开展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设计,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学校用友ERP实训室,提高学生物流软件实际操作能力。

2.以个人激励与团体激励为综合考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本课程通过设立个人激励与小组激励双轨并行的机制,通过引入团体竞争的理念,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其中,个人激励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参与课堂提问或组织并形成分数奖励制度。团体激励则是在个人激励以及分组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以及期末核算小组内成员的累积分数,对小组进行排名,从而进行分数奖励,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团体协作意识。

3.以过程化考核主导考核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本课程根据课堂内容划分过程得分板块。同时将参与课堂以及相关职务分数、团体奖励分数为纳入考核范围,提高学生参与度。

4.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设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行的方式,引入现代化元素,组织课堂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其中包括:案例分析、游戏、软件教学、微信教学等方式。

四、小结

通过小组学习互助模式可增强学生对于类似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降低了教师理论授课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程度。但小组互助学习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实施难度。诸如,如何科学合理的集成适用于自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进行课前小组划分以及如何考评小组学习效果。这些问题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贡文伟,施国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

[2]王叶枫,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

[3]王新宇,基于“认证式”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

作者简介:李明明,女,1988年5月,201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硕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小组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
新高考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新探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析食品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电力企业物资供应问题的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