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对话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

2017-04-10喻劲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对话隐喻词汇

摘要:隐喻是一种智慧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作为文化载体的英语语言,尤其是作为语言基石的词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利用这一特点,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在简化、优化、生动化词汇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和发展了学习者的思维与思辨能力。

关键词:隐喻;对话;词汇;思维

H319

隐喻研究学者理查兹在其著名的《隐喻哲学》一书中论及:“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投射的世界(projected world),隐喻的过程即词语意义转换的过程。”[1]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反映着人类智慧的方式,这种智慧的方式可以利用到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认知﹑对话﹑联想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开拓思维的过程。

一、隐喻的对话功能

戴维·伯姆将对话定义为“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2],这一定义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开放,对话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已然无处不在,笔者将其概念拓宽为:“一种认知与交流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一切媒介(书本网络等)之间。”而人与这一切交流的顺利、通畅与高效,需要隐喻的参与,因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这里渗及的是对原有认知经验的再利用,這种再利用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话,达成新的认知,而这种对话一方面使新的认知更快捷的达成,另一方面拓展了原有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二、对词汇教与学的启示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量中国学生在词汇记忆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得难,也学得死。学得难,表现在记了又忘,学得死,表现在不少单词,记了不懂得用,用了也可能不地道。这就启示我们去寻求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与我们的原有认知相构通并将其拓展的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另外,这种方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也有密切关系,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中,思维变得开阔与灵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联想的过程,以及之后其形成自觉性隐喻认知联想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及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现实情况是,这种能力一直以来是不少学生欠缺的:即使是在大学生中,“思辨缺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

对于英语词汇来说,“仔细研究一下每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 [3] 。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为教师深层次讲解词义以及学生以意义化理解为基础发散性学习词汇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符合认知规律的途径。整个学习步骤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原词——隐喻认知对话——意义联想拓展——反思与运用输出。如英语中conceive一词原意是“怀孕﹑受孕”,通过隐喻对话已有的认知,自然联想到其拓展意义“构思﹑想出”,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再反思一下,巩固新的认知:即,思想或作品的“构思﹑想出”与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一样,是一个艰难却最终幸福的过程。到这一步再要求学生进行一点主动输出运用,比如口头造句或课外的写作运用。

英语词义的多义性,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隐喻投射已有认知,形成新的发散性认知,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根基和必备能力。在逐渐累积的基础上,词汇与认知拓展的同时,隐喻思维自然形成:学生具有了积极主动地把新词汇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如:了解到contribute的原义“为某目的而提供”,可以引申出其它义项“投稿” ﹑捐献,甚至更抽象的意义“作贡献”﹑“发表意义”;graft从“嫁接”引申到“贪污”(共同点是转移);brew从“酿酒”引申到“酝酿计划”。

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对于思维的拓展还表现在隐喻对话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些隐喻涉及文化内涵。这些隐喻有的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共性。如:spring(春天)都用来喻指“精力旺盛时期,青春年华”,hand (手)都用来隐喻“人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有的隐喻认知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如:汉语中的“红眼病”在英语中是“green-eyed”,颜色词“蓝”在汉语中隐喻意义不多,而英语中的blue却意义丰富,并在其丰富意义上构成众多不同意义的固定表达:blue Monday(忧郁的星期一)、blue blood(高贵的血统)、blue laws(严苛的法规)。

由上可见,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认知,使词汇学习简化、优化、生动化,在此过程中,也培养和发展了学习者的思维与思辨能力,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I. A. Rhetoric Philosophy [M].Oxford, 1934:52.

[2] David, B. On Dialogue[M], Ed. By Lee Nichol, Routledge.1996:.6.

[3] Hester ,M.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 Moutou, 1967:62.

作者简介:

喻劲梅(1971- ,女,汉族,湖北黄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对话隐喻词汇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