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思政工作
2017-04-10张宇航
张宇航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与人的精神需求。本文主要就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思政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辅导员;大学生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与人的精神需求。它在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培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这目的的实现需要我们辅导员扎实的思政工作,我们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要在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极具现实意义。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整体现状良好,但由于网络的发展之下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传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价值观的冲突,使得在校大学生现实状况下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与高校所设定的思政教育工作目标还存在一些差距。社会上不良观念(如: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娶得好)的误导、就业、学习、人际关系的压力等使得当代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社会方面的一些热点、现实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而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毕业分配等有关个人利益及发展前途问题上热情洋溢,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思想认识的不健全以及理想信念的不坚定,逐渐被缺失。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压力使得大学生压力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导致其沉迷于网络,学习的态度不积极主动,甚至很多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而至。
诸多这些有害于大学生健全发展的因素不利于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性加强,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也难以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很多内容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遥远,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每个不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辅导员思政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实际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其民族意识,端正其人生态度
爱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作一种大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莫过于爱国、兴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有关爱国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这些崇尚气节,讲求情操的思想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捍卫民族尊严的品德有助于培养中国人尤其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正义感和是非感,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民族的一种浩然正气,为青年学生树立一种归属的信仰和强大的民族信念。中国人一直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且自古以来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脍炙人口的诗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国家在先、个人在后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端正其人生态度。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对扭转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坚定大学生信仰,强化其民族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当代青年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確的价值取向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仁、义、信”讲求道德诚信、重情守义,并以此作为君子之间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古语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润身,心广体胖”等,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对诚信、讲情重义、良好道德情操极力倡导,要求人们要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心心相通,把“仁、义、信”作为君子交友的重要原则,把诚实守信当作成人的立身之本,在人与人交往中应该要做到诚信无欺,言行要符合道德规范且信义要一致,反对违背自己本性,不安于本位,见利忘义的行为。在高校教育中输入传统文化中义利、道德、诚信资源,能缓解青年大学生在道德上的偏差以及其利己主义的思想,可以自觉抵制利己、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端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其心理障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以儒家为主导的思想及一些圣人无不一直在用自己的学说及行为,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社会。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是倡导人们持积极的人生观去看事做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要尊重他人,不要只考虑个人利益,要时常换位思考,对人谦让,做到“和而不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一些警言名句也倡导人们在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正确去对待别人的优缺点,这些对于培养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都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道家思想相兼容的重视人的心灵的文化,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首先教材。它可以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平台,能够有效提升其心灵境界,塑造其健康的人格。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高校对当代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部分融入到日常思政教育当中,构筑思政教育坚实的人文根基。所以说,高校思政教育中适当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够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基础,还有助于当代青年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厚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辅导员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灌输,并切实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必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渗透到日常的思想工作中,也就是要在学生吸收必须的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处世、立志、勉学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他们自觉地接受传统中积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而且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通过言传身教灌输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古人云:“齐身正,不令而行;齐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思政教育者的辅导员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思政工作者按所教授的传统文化去做,履行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大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崇敬、佩服的感觉,这就会形成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思政工作者应该是学习榜样的带头人,只有自己精通所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把教育者宣传的知识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