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与逐步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017-04-10袁帅郭圆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实训课程体系岗位

袁帅+郭圆

G642.3

打造理实一体的建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合格的土建工程师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我们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突出课程结构“横向整合”和职业能力“纵向递进”的特点,加强专业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生成性,并以改革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尝试采用11N2综合实训方案逐步代替原来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一、建工技术专业岗位分析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成立30多年以来,为山东省建筑工程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资料显示,学院每年有75 %以上的建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山东省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等。以下是其就任的专业技术岗位,在此将相应的职业技能,按照所占工作岗位比例的多少和快速胜任岗位的程度划分为核心技能、基本技能和拓展技能:

1.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岗位,相应的施工技术应用和管理的能力,是其职业核心技能;

2.建设单位或工程监理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岗位,相应的工程管理或监理的能力,是其基本技能;

3.建筑工程设计单位的结构专业设计或造价师事务所的造价管理岗位,相应的工作能力,是其拓展技能;

拓展能力还包括诸多与职业核心或基本技能相关、相近的各类岗位能力,比如房地产开发规划、销售、咨询、物业管理,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岗位等。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1.职业发展方向

以施工企业核心技能发展为例,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路线是:五大员→工程师 → 工长或标段负责人→总工程师或项目部经理;另一条平行路线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数年之后,报考国家职业注册工程师,取得相应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完成注册。

2.职业资格证书和终身学习的状况

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前,已取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比如五大员“岗位合格证书”和“二级建造师证书”等等,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除了少数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之外,80%以上就业后继续参加扩充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的培训或再教育活动,增强了自身的职场应变和职业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院定期邀请来自建筑企事业单位的以及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举办演讲会和专题座谈研讨会等方式,为开发建工技术专业和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建言献策。

(一)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建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而构建,是不同课程门类的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我们确立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在第一、二学年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单项职业能力,第一个“0.5”是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用半年时间在校内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二个“0.5”则在第六学期用半年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

从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开始,我们实现了三个跨越,最终拟定了一个由四个学习领域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领域所含主要课程如图(一)所示。第一个跨越是从建筑行业岗位群中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行动领域;第二个跨越是将其改造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任务化;第三个跨越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营造学习情境,实现学习任务课程化,它是以建筑行业生产一线关键技术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经过了渐进式教学设计而形成的。该课程体系建成之后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循环往复和渐进式的过程。

(二)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构建服务于建筑行业的课程体系

有关专家学者先后多次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住宅产业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安全以及围护结构外保温等知识内容,学院应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教学改革必须及时跟进。扩建BIM实训室,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强化开展实践教学。

三、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研究与不断完善

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逆向推论与分析,即:工作岗位 → 典型工作任务 →【综合领域】→【单项领域】→【基础领域】&【拓展领域】;第二阶段,正向运作中的不断完善,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发现其不足,研讨制定整改措施并在的新一轮教学中加以执行。介绍如下:

(一)逆向推论与分析

逆向推论与分析分三步走,如图(一)所示,自右向左,分解如下:

1.第一步:由工作岗位策划【综合领域】实训项目

开启于课程架构右端,由“工作岗位”逆向确定【综合领域】内综合实训项目“是什么”和“怎么办”。其设置原则是确保学生顺利就业,具体说,就是这些项目顺理完成以后能够帮助学生毕业之后,要么即刻胜任核心技能工作岗位,要么经过短暂的磨合或培训之后胜任基本技能的岗位。

做好这一步,不能因为实训项目直接选自岗位工作,而机械地照搬岗位工作任务,因为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岗位工作的“真实再现”或“电视直播”,每个项目都经过了从岗位工作到形成课程的前述三个“跨越”。

2.第二步:由【综合领域】实训项目策划【单项领域】课程

向左進入【单项领域】思考一门门单项核心课程“是什么”以及“怎么办”,关注如何实现它们对【综合领域】内已选定的实训项目的支持。这一步既要保证这些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学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要考虑好它们之间以及与(向左)【基础领域】内前导课程的整合,更要使其(向右)形成对一个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实训项目任务的有效支持。

3.第三步:由【单项领域】课程策划【基础领域】及【拓展领域】课程

继续向左进入【基础领域】及向下进入【拓展领域】,思考一门门基础课程或拓展课程“是什么”以及“怎么办”。从宏观上形成它们对上述【单项领域】内初步成型的一门门单项核心课程的支持。

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不仅局限于专业能力分析,还应围绕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施工意识、人与环境协调的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等等。由于上述分析过程与教学进程方向相反,作者称其为“工作岗位倒逼机制下的逆向推论”。

(二)正向运作中的进一步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方式,决定了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决定了高职人才的类型规格与就业方式。姜大源教授在《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一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必须有系统的逻辑路线”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的实施必定也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必定也是沿着同样的上述两个维度展开的。课程内容排序的结构,就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传递。

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课程内部、课程之间以及学习领域之间三个不同层面展开,现在介绍如下:

1.在每一门课程内部

每门课程包含目标、内容和学时。目标用能力来描述,内容用任务来表达。每门课所包含的知识与能力,对于“初学者”而言,都会呈现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点”,随着学习逐步深入,这些“点” 将逐渐成长为体量更大的“线”,为使学生获得更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和能力架构,做好过渡的准备。

2.在不同课程之间

对前导、后续和平行的课程进行整合,避免教学内容在相关、相似或相近课程内部的不必要的重复。所涉及知识与能力,对于“学习中”的学生而言,会成长为一条条相对独立和纵横交错的“线”。随着教学深入,它们会成长为体量更大的“网块”,在【单项领域】跨入【综合领域】的时候,可以把这些“网块”直接转化成相对独立的综合实训项目。现将这种课程的“横向整合”举例说明如下:

(1)《工程应用数学》《建筑力学》(技能扩充型转化联合);

(2)《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识图与构造》(同上);

(3)《基础工程施工》与《建筑工程测量》(同上);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施工技术资料整编》(施工技术与组织型联合);

(5)《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与《施工组织与管理》(同上);

(6)《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技能扩充型横向联合);

…………等等。

这种横向整合,可以是把原来的两三门课直接合成一门课,也可以保留原来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归并课程目标,在课程结构和教材编写上进行衔接,从而直接加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整合模块的综合专业能力目标可以表述为,对应上述例子:(1)在具备工程应用数学能力前提下,掌握了建筑力学;(2)掌握了工程识图与构造基本技能且能够实现用计算机绘制表达;(3)具备了基础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能力且能够全过程操作施工测量放线;(4)掌握了混凝土结构主体分部工程施工技术且能够熟练主持或配合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5)掌握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且能够参与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等等。

3.在学习领域之间

以建筑行业关键岗位专业技能的生成和递进为标志,实现两次无缝链接。所谓“无缝” 是追求链接的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一次链接:在 2+0.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当学生第二学年结束进入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综合实训时,从前述类似的整合课程模块中,筛选出一系列重要模块,直接转化为综合实训项目,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职业能力的纵向递进。由于它是由预组合横向整合课程模块直接转换而来,故称为第一次“无缝链接”。

学生完成综合实训之后,开启生产一线的顶岗实习并找到学以致用的就业工作岗位,这是第二次职业能力的纵向递进,且直达工作岗位。由于这些实训项目是由课程体系构建之初直接由岗位工作策划而成,故称其为第二次“无缝链接”。

(三)综合实训采用11N2模式的改革方案

所谓11N2综合实训模式的构想,是以1个任务载体,1套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训教材,N个动态综合实训项目,来实现2个“无缝链接”。其中编写1套好的实训教材是前提。策划实训工作过程系统化,即做好整体性设计,是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专业岗位群中提炼好N个实训项目是关键。能否做到2次无缝连接是考核评价综合实训的标准。

1.选择1个任务载体

选择1栋已竣工的真实的建筑物作为实训任务载体,是为了在实现知识技能获得的有序性和生成性的同时,追求整体性的最大化。建筑规模体量宜小不宜大,遵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规则,量之“小”是为了更容易实现技之“满”。任务载体具有四个土建分部工程以及少许室外道路、设备管路及绿化等工程。不仅可以承载起建筑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也可以承载起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所含的专业知识,求面广、不求度深;工作步骤和技术环节,求全、不求细。因为综合实训项目实施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获职业技能之高度,更在于学生职业意识的生成和专业知识的宽度和完整性。

2.编写1套一体化的实训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依据,既是对实训课程构建过程的物化,更是补充与再创造。实训教材的编写,首先做好工程资料搜集:一是建筑施工图、设计任务委托书及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等系列设计文件;二是工程招投标文件、造价量单及工程预决算等系列招投标和造价管理文件;三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以及施工质量验收等系列资料文件等。这些技术文件资料通常冗长繁琐,必须做好合理的简化,这是编写的重要前提。编写1套一体化的实训教材,是整个实训改革的重中之重。

3.通过开展N个实训项目,创建一条对接建筑行业新发展的开放性的通道

实训项目设置为动态字母“N”个,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固定的数字,是为了保持一条对接建筑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开放的、动态地出入整个课程体系的通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综合领域】的入口,如住宅产业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安全以及围护结构外保温等知识内容,都可以随时将其以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率先纳入实训内容。即便它们的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尚不完善,而且相应的6个普适性的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还没有厘清,但是实训可以从暂定的,比如一场简单的讲座或是一次施工操作现场的观摩开启,并将其暂时保存为一个“项目”,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完善,一旦成熟即可运用前述的“逆向推论”和“正向完善”的机制,将其纳入推展到整个课程体系。

4.实现2次“无缝连接”的愿景

第一次链接是课程预组合后生成的综合课程模块直接转化为实训项目,它为综合实训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的体现。

第二次链接是综合实训的圆满结束后,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顶岗实习。从宏观上看,第二次链接代表了职业教育与建筑行业的对接,其重要意義不言自喻。

四、结束语

以逆向推论的方法启动构建,在正向教学运作中完成调整工作,经过循环往复和不断完善的建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诞生与成长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提高的发展规律。无论是建工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都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难。但是困难有轻重缓急之分,矛盾也有主次之别。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牛鼻子,只要搞好以综合实训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在建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动态架构中,就可以倒逼课程结构的“横向整合”,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纵向递进”,从而强化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生成性。在课程体系中,往上可以驱动单向职业能力课程的优化组合,往下可以打通学生就业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0卷第一期。

猜你喜欢

实训课程体系岗位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