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资料分析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教学活动
2017-04-10张誉馨李燕
张誉馨++李燕
摘要:莫斯科中山大学是 1925–1930年间在莫斯科开办的一所专门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员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进步青年并对其进行苏式政治理论教育及军事培养的高等院校。关于中山大学的研究为数不少,但大多关注内部教務党务两派斗争、旅莫支部、江浙同乡会事件等问题上,对莫斯科中山大学教学工作与军事训练则缺乏关注。本文以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的档案为基础,对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斯科中山大学;教学课程;军事训练;留苏中共党员
H35
莫斯科中山大学建于1925年9月,建校之初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1928年9月后学校改称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史料一般称“莫斯科中山大学”。该校位于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建立的一所定位于为中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干部的苏联高等院校,专门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员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进步青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20年代,苏俄方面出于对其本国利益的考虑,与国共两党都分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且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还不成熟,必须联合国民党,才有可能在中国革命中有所作为;从中国国民党方面而言,孙中山也希望争取俄方的支持,由此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着1924年国共合作的正式展开,共同招收两党党员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也在1925年应运而生。由此,学校的真实目的是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进步青年施加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布尔什维克”,从而为可能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储备人才,这巨顶了其以共产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原则。
莫斯科中山大学存在四种班级:预科班、普通班、特别班及短训班。预科班以俄语为主,专业常识为辅,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俄语,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学生预科班结束,即进入普通班,开始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辅之以军事训练课程。特别班是为一些表现突出、入校学习时已经在党内担任职务,或具有较长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的革命者而开设的,目的是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使他们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更高的水平,侧重培养领导能力。中共延安“五老”中的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都曾在特别班学习;邓小平、傅钟、谷正纲、萧赞育等人也曾在当时国共两党党员人才最集中的特别班 – 第7班学习,第7班曾被称为中山大学的“理论家班”。短训班是对特别选派的学员进行短期强化培训的班级,一般以军事理论与训练为主,培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目的是使这些学员能在短期内学习实践知识,以尽快返回中国从事党政军工作。
莫斯科中山大学最初学制设定为2年,自1927–1928学年起,将学制增加为三年。从一份1929–1930学年度课时计划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课程安排情况。
此外,根据对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教学大纲及教案的整理,总结出当时中山大学学生所学的重点内容:
1. 经济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典型国家经济形势分析(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及各国殖民地) 。
2. 俄语(低年级):俄语语法,俄语口语及书面语的发展,阅读与写作方法 。
3. 社会形态发展史: 原始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形态,氏族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与贸易 。
4. 党的建设:布尔什维克主义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及党内民主,党的组织原则,党的政策,党建工作,党小组结构与工作,选拔入党及党内社会成分的调节,干部培养与干部考核,党的领导工作形式与方法,党和群众 。
5. 辩证唯物主义:柏拉图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乔治·贝克莱及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辩证法,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及阶级斗争,关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理论。
6. 政治常识:苏联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苏联、中国及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和政党,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国际与无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任务,现代资本主义与苏联,现代中国,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任务。
7. 世界历史:英国工业革命,伟大法国革命,英国19世纪上半叶的工人运动,欧洲1848年革命,美国18世纪革命,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日本1863年革命。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与社会政治关系,帝国主义时代的工人运动及国际,东方国际革命运动的崛起 。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预科班阶段最重要的科目是俄语和汉语,其次是数学,之后是自然科学、政治常识、政治地理。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是为之后的经济理论学习打下基础;政治常识、政治地理则是为政治理论学习进行铺垫。
在一年级阶段,增设社会形态发展史、苏联社会制度讲解、世界历史等适于起步期理论学习的课程。一年级下学期增设中国国情课程,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此外,学生们还能学习到一门起源西方,但国内未曾开设的课程 – 经济地理学。
学生升入二年级后,增加了联共(布)及共产国际历史、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三个学科。教学重心也转移到这些苏联希望传播的内容上。二年级加强了世界历史的学习,这门课富有趣味,且能帮助学员拓宽眼界,了解国际形势。
三年级学生继续学习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并增设殖民地政治学,列宁主义,苏联经济政治政策,苏联宪法及国家建设等与苏联社会体制有关的课程,同时增设辩证法及历史唯物主义课程。这时期的课程为学生们了解苏联社会体制与苏联国家建设等问题提供了契机。三年级还设较多翻译工作课时,因他们俄语水平较高,可为低年级担任课堂翻译。此外还参与学校出版的一些著作的翻译工作。
纵观整份课时计划表,会发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从课程设置来看,除汉语与俄语两科基础必修课程外,占据课时最多的课程就是党的建设,联共(布)及共产国际历史所占课时也颇多,苏联方面的建校意图可见一斑。
将整个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一门課程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始终开设,这就是军事课程。除军事理论课程外,每个暑假都会为学生安排军事实践训练活动。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开设军事训练班的倡议始于1926年初。在1926年2月11日政治局会议上,应当时的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武恩什利赫特与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的倡议对关于军事训练的问题颁布了以下决议:1)在暑假期间通过组织军事训练营的方式为中山大学学员提供一些实际军事知识;2)为培养未来的军事工作者制定长期训练班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军事课程、政治经济课程及其他专业知识课程。
以1929年6月在莫斯科的国防航空与化学建设协助会的军事训练营的训练为例,共有423人参加了此次军营训练。训练开始于1929年6月30日,时间为12天,每天正式训练时长5个小时,总课时60个小时。其中,战术战斗编队准备训练占39小时;射击术培训占16小时;战斗技术设备研究占5小时。在总课时外还另设有专项训练课时及共4节(4小时)的政治课,所有学员每天进行25分钟的体能训练 。
从以下资料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在军营中的训练内容很丰富,包括了实用的陆战经验,也涉及到了对一些军事设备的认识和操作:
(一)战术战斗编队准备培训内容包括:
单独队列训练:站立、转体、前进、持武器姿训练;(3小时)
分列与整队训练;(4小时)
学习如何利用地形,如何隐蔽,如何目测距离,如何画草图;(8小时)
情报侦察术;(6小时)
行军与守卫技术;(6小时)
射击军向敌方进攻术;(6小时)
射击军自卫术。(6小时)
(二)射击术培训内容包括:
对武器装备的使用进行简短复习,包括:步枪,左轮手枪,手榴弹的使用与保存。(5小时)
射击训练:在不同姿势下进行射击,据枪与瞄准。(5小时)
真枪射击练习(战斗步枪)。(6小时)
说明:战斗步枪训练在主靶场进行,小口径武器射击训练在室内靶场进行。
(三)战斗技术设备研究 :
1)军事化学。化学在战争的应用,苏联军事化学技术;毒性物质;化学进攻与化学防卫;防毒面具装置。(1小时)
2)装甲车与坦克。(1小时)
3)空军。空军的地位和作用,空军侦察、空中歼灭、航空轰炸、空中战斗及其应用。(1小时)
4) 防空学与防化学等防卫手段。(1小时)
5)炮兵:炮兵种类、使用步炮协同战术的必要性。(1小时)
说明:此处安排的课时只是对相应科目进行简短认识,事实上对于这些设备的深入学习还会在有足够课时的参观实践活动中进行,参观地点包括坦克团、飞机场、装甲营、炮兵部队等地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去往毒气熏检营进行实习。
(四)体能训练:
1)每天早上早饭前20-25分钟: 行军、跑步、野外障碍训练。
2)每天在课时外30分钟至1小时: 越野障碍跑训练,并使用冷兵器(刺刀)对敌方进行敏捷而有力的打击。
3)课外游戏: 足球、篮球等。
(五)政治培养 :
主要由政治指导员进行,一些享有盛誉的苏联领导同志到训练营进行主题讲座。
讲座主题包括:
1) 国外军队武装的发展及练兵备战状况。
2) 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至今的现代军事技术装备。
3) 现代战争基础理论,未来的战争。
4) 战争与工业。
5) 防空与国防。
6) 军工企业宣传。
7) 射击训练班及军事理论班的组织与工作。
8) 航空、化学队伍的组织与工作。
9) 国防工作,航空与化学建设协助会的工作。
此外,训练期间每昼夜都有学员站岗执勤,每小时换岗,每日有值日学员,模拟真实的军营生活,并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来规范所有学员的作息。
除军事课程外,从预科直到二年级,参观游览活动也始终存在于学员们的课程安排中。包括盛岳、蒋经国、王凡西在内的许多留苏学员在之后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提及,并描写了他们当年参观时的见闻。蒋经国就曾表示,当年在参观活动中所见到的苏联先进工厂、农场以及飞机制造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游览活动改善了他们枯燥的异乡生活,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且能提高他们的俄语水平。虽然当时他们所参观的地点未必能够代表苏联社会的真实情况,但却增进了学生对苏联社会的了解,引发了他们对于苏联社会制度、领导体制以及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一些学生对苏联的社会制度表示认可,认为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些则予以否定,并走上了终生反俄反苏的道路,不得不说,后来成为中国各界领导人的中大学子所制定的战略决策与他们当年留苏时的所学所得、所思所想是密不可分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所培养的中共学员中,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并献出年轻生命的优秀工作者瞿秋白、何叔衡、刘伯坚、赵一曼、左权等人,也有经历磨练后幸存下来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领导的人物,如叶剑英、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邓小平等人,他们在苏所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为了他们此后的工作提供了参照和经验。
参考文献:
[1]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23.(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23页。)
[2]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33.(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33页。)
[3]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129.(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129页。)
[4]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130.(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130页。)
[5]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32. Л. 98.(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32,第98页。)
[6]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56. Л. 21.(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56,第21页。)
[7]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56. Л. 23.(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56,第23页。)
[8]РГАСПИ. Ф. 530. Оп. 1. Д. 56. Л. 26.(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РГАСПИ),全宗530,目录1,案卷56,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