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语文课堂的路径探究
2017-04-10冯胜清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职业学校抓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和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浸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走上社会之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职业学校;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74-03
2014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职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有效方法。
一、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且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01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社會主义建设者,学生同样十分需要接受更多更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和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走上社会之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语文课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对于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充实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对劳动者和人才的要求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经典篇目的教育作用。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的经典篇目,大多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继承性的。一个优秀的现代人,要具备现代文明、现代理念,同样离不开学习、掌握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语文是一种民族化程度较高的根植于传统的交际工具,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语文的“家”。要从精神层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使学校所培养出来的现代人是优秀的,就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教好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的经典篇目。
爱国是人的归属的需要;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主题。她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反映这一主题的经典篇目较多,如《国殇》、《廉颇蔺相如列传》、《殽之战》、《荷花淀》、《屈原列传》。学习这些篇目,学生可以学到楚军将士为了保卫国家,与强敌殊死搏斗,视死如归,最终血洒疆场;廉颇、蔺相如最终为了国家,捐弃个人的恩怨,齐心合力,辅佐君主,共同对付秦国;抗日战争中,人们舍小家为国家,而妇女们也经过战争的洗礼,勇敢地成长起来,并和丈夫一起与鬼子作战……新时代,面对反华势力、藏独势力、台独势力、“东特”势力制造的种种事件,学生都要能从爱国的角度,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做到理性爱国,维护团结。
对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要组织学生重点学习,篇幅短的,要求背诵和默写。学习了节选后,倡导学生读原著。阅读经典和写作相结合,可以拓宽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了解,提高鉴赏水平。
文言文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大部分是靠文言文记载下来的。亿万炎黄子孙的精神文脉、民族气韵,更是依赖文言文的滋养才得以发扬光大。“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贤们在读书、做学问时的会心感受。多读、多背好的诗文,有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文做基础,说话、做事、写文章就能得心应手,自身的文化气质无形中也会得到升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精神、是思想,而文言文是语言、是工具,要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需要掌握文言文。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过多地纠缠于形式,挖掘其内在精髓才是最重要的。
二、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定意义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是一笔价值无法估量的极其宝贵的遗产。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我国新增的法定传统节日。2007—2008年是国家语委确定的“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诵读年,中央有关领导也作出了“以新增法定传统节日为契机,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的指示,2008年以后,各地都会举办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增法定传统节日,充分利用课本,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系列活动,教好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诵读中记住这些经典作品,掌握其中的精髓,无论是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落实《意见》和《纲要》,把学生塑造成“德技双馨”的优秀的现代人,还是从浓郁学校文化氛围,建设校园文化来说,都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比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在家门口“挂艾蒿、系菖蒲”,去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讲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民间习俗由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中秋节可以边吃月饼、边赏月,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浓浓温情。另外,还可在身边江河里进行龙舟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既可懂得团结合作的巨大力量,又能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举行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电脑小报展评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学生能够全体参与。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优良传统以及对当时和现在许多国家的重大影响,增长知识,增强自信,陶冶情操,积极进取。
三、拓展阅读面,在比较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传统经典所传达的理念与西方有共通之处。如《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今天,人们把《大学》的精神概括为“修己治人”或“内圣外王”,就在它以修身明德为中心,主张德治及圣君贤相的贤人政治;在于它重视家庭,视家庭为政治管理的基础。在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无名氏的墓碑,名扬世界。凡是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人,没有不被無名氏墓碑上的碑文所折服和震撼的。碑文所表达的意思与上述《大学》的那几句话很契合。“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就是《大学》的“新民”,就是“欲明明德于天下”;“改变我的国家”,就是《大学》的“治国”,“改变我的家庭”,就是《大学》的“齐家”,“在离开人世之际反省,改变我自己才是最根本的”,就是《大学》以“修身”“明明德”为本;而“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是《大学》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更耐人寻味的是:《大学》与这篇碑文都告诉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大人”们:要想改变世界,必须从改变你自身开始;要想撬动世界,支点就在你的内心里。当然,《大学》要比这块墓碑早几个世纪。我们通过这样的拓展和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东海西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一再强调的文化发展理念。
四、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提并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料,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核心价值应该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在的继承上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基于此,要贯彻落实《意见》和《纲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要把它们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文化课教学、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与实习之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奇葩芬芳。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思考人类的未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显得尤其重要。当前,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抓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要基于职业学校的语文等教材和系列活动,让每一个职校生浸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陈向阳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第三期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业中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YB3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冯胜清,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600)副校长,高级讲师,江苏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