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拳:助推中职校教科研校本管理实现新跨越
2017-04-10张文林
摘要:教科研校本管理仍然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教科研校本管理的改进需要用持续的“组合拳”来精准发力,在搭建新载体的过程中形成“向心力”,在打造新引擎的过程中形成“弹力”,在构筑新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拉力”,促进教科研校本管理实现新跨越。
关键词:教科研;校本管理;组合拳;新跨越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63-04
随着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化,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教科研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既是以学校及师生发展为宗旨的、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研方式,也是学校和教师个人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培训方式。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并且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的教科研校本管理仍然是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不仅不够“精准”,也不那么“接地气”,而且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第一,“功利”现象严重。有些教师把写论文、搞课题研究看作是为晋升职称“做准备”,并非是“把问题当作课题做”;第二,“泛化”现象普遍。一些教师在写论文、做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东拼西凑,甚至找“枪手”代劳,并没有“把职业当作事业做”;第三,“装潢”现象屡见不鲜,某些学校常常纸上谈兵,甚至在“必要”时对教科研的成效作一些“装潢”,以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达标验收;第四,“走过场”现象司空见惯。在论文评审,或者课题研究的立项、开题、中检、结题等阶段,少数“评审专家”常常就事论事,看看材料,听听汇报,并没有“把工作当作学问做”。
如何正视以上问题并切实加以改进?笔者以为,需要用持续的“组合拳”来精准发力,助推教科研校本管理实现新跨越。
一、打好“太极拳”:在搭建新载体的过程中形成“向心力”
众所周知,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青年教师的素质提升更是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尤其需要教育科研做支撑。
目前,由于职称评审涉及课题与论文方面的要求,大多数一线教师把取得“高级讲师”职称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且在追求“高级讲师”职称目标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写论文”与“做课题”,可是,一旦“职称到手”、“资格到顶”,便“船到码头车到站”,“论文”不想写,“课题”不想做了,逐渐淡薄了对教科研的需求。如果学校有硬性要求,也只是糊弄糊弄,应付一下了事。如何激发广大教师主动进行教科研的热情?需要打好“太极拳”,在搭建新载体的过程中形成“向心力”。
(一)既“以柔克刚”又“形神兼备”
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教科研校本管理也是如此,有一个从“表面”走向“深入”、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飞跃”的过程。如何做?需要抓住“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关键,激發一线教师基于“职称晋升”的专业发展冲动,把对教科研的“功利性”需求转为“持续性”需求,主动修炼既“以柔克刚”又“形神兼备”的“太极”内功。
首先,通过开展“教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大讨论活动,让每位教师明白应该设计一种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自己从平庸走向优秀,从而把主动参与教科研校本研修作为提升自身教育品质的有效载体。如果经常开展这样的大讨论活动,教科研校本管理自然会卓有成效。其次,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唤醒每位教师的“专业追求”,让那些在40岁左右就取得“高级讲师”职称的成熟期教师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如果这些成熟期教师能够真正从基于“职称晋升”的专业发展中摆脱出来,具有一些高远价值的“专业追求”,不但能够带动那些还没有“成熟”的教师把基于教学一线的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而且能够更好地引领更多的一线教师明确教育科研就是“来自于教、作用于教、回归于教”,从而以鲜明的导向助推一线教师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之路,不仅主动参与教科研,而且全身心地融入教科研。
(二)既“以圆化直”又“行云流水”
太极拳博大精深,既“以圆化直”又“行云流水”,如果我们在加强教科研校本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让科研回归课堂”的理念,并且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学校内部的教科研环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欲望,而且能够逐步实现“人人都是教科研能手、处处都是教科研平台、事事都是教科研窗口、时时都是教科研风景”的教科研校本管理目标,达到既“以圆化直”又“行云流水”的境界。
怎么做?必须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用文化润研。把加强教科研校本管理提升到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高度,苦心经营“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学习是最好的休闲”的教科研文化,使广大教师受到熏陶和润泽,形成主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自觉性。第二,用制度促研。适度量化教科研的各项指标与要求,并且把这些指标与要求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绩效考核、奖励先进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中,从而促使教科研的校本管理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互相融合、互为支撑,让成立“青年林”组织、创设“绿苗杯”教学评优机制等措施长期实行,并且行之有效。第三,用活动兴研。立足于教科研的可感性,精心设计“领雁工程、发展论坛、绿色课堂评比、教育科研沙龙”等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类活动,使广大教师感受到参与教科研的快乐,并从中领悟教科研的真谛。第四,用经费保研。在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稳中有进的前提下,将经费倾斜性地用到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上,用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上。第五,用方法优研。既注重策略研究与方法指导,又陆续请相关专家进行教育科研的一般路径和基本范式的“通识培训”,使一线教师掌握“点—线—面—体”的研究模式,逐步养成善于进行教科研的良好素养。第六,校长要带头。尽管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校长必须坚持与教师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仅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管理者,而且要力求使教科研校本管理摆脱某些“表面喧嚣”和“奇形怪状”,回归宁静与自然,达到既“以圆化直”又“行云流水”的“太极”境界。
二、打好“咏春拳”:在打造新引擎的过程中形成“弹力”
“咏春拳”马步灵活,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有一种不一样的境界。要使中职教科研校本管理实现新跨越,需要吸收“咏春拳”的精华,在打造新引擎的过程中形成“弹力”。
(一)从“招式多变”走向“运用灵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取得“高级讲师”职称的现实,迫使教科研校本管理从“招式多变”走向“运用灵活”。如何做?可以吸收“咏春拳”的精髓,在学校层面建立新的平台,引导那些进入专业发展成熟期的教师不断对“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产生独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线教师团队“协同共进”的氛围。
第一,要搭建学习平台。采用个人自学、分组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方式,经常组织一线教师利用网络等平台进行学习与交流。使一线教师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重点,并且在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实战、专题培训、同课异构、同伴互助”等举措,让教育科学研究回到教育的现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第二,要搭建扶植平台。成立“青年教师工作组、骨干教师研究组、资深教师指导组”等教科研组织,并经常组织这三个组的成员或独立或联合展开“一日研修”、“同课异构”、“少教多学”、“关注教学微环节”等主题性研究活动,青年教师虚心请教、骨干教师甘为绿叶、资深教师甘当人梯,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探讨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第三,要搭建展示平台。进行每年一次的教科研论文评比,实行学校层面的重点课题竞争申报、择优立项活动,大力实施“成长、成熟、成名”工程,努力提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第四,要搭建研究平台。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提质”为宗旨,全面落实“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评价”等活动,让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体现在“有一本有价值的学习笔记、写一篇有深度的读书感悟、上一节有理念的汇报课、写一篇有思想的教学反思、搞一节有高度的‘案例式评课、写一则有哲理的教育故事、写一篇有质量的研究论文、申报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中,从而借助榜样的力量,促进教师群体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科研品质。
(二)从“防守紧密”推向“刚柔并济”
与此同时,还要借鉴“咏春拳”的特点,将教科研校本管理从“防守紧密”推向“刚柔并济”。
首先,负责教科研工作的人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亲近一线教师,让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教育科研工作不排斥,进而能够接纳并积极参与教科研,不仅能够品尝自己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而且会产生一种超越自我、以研为荣的强大动力。
其次,引导一线教师充分认识“教无研而浅,研无教而空”的道理,并且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项目,并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研究。组织青年教师破解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教学难点和具体问题,积极帮助成熟期教师从“解决问题”模式向“承包项目”模式转变,在促进广大一线教师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协同共进的教科研校本管理机制。
第三,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组织一线教师积极开展具有本校特点的“草根性”课题研究活动,力求取得“研究一点,收获一点,使用一点,提升一点”的效果,并且在循序渐进中加大教科研校本管理力度。
第四,利用“教育博客”将教科研校本管理推向深入,引领一线教师在博客上“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与同行切磋”,通过面对面接触、心与心沟通,不断更新或升华教育理念,产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走向理论”的飞跃。
第五,以鼓励一线教师书写教育日志为突破口,培养教师坚持动笔、勤于思考、善于交流的习惯,并力求在总结的同时有所扬弃,在探索的同时有所拓展,从而让一批批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三、打好“八仙拳”:在构筑新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拉力”
“八仙拳”常常以“醉态”攻对手以不备、以“醉步”攻对手以无形。如何将“八仙拳”的精髓用到教科研校本管理中,不仅要随机就势,而且要眼捷手快,力求在构筑新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拉力”。
(一)促进一线教师充分展示各自的教学思想
众所周知,一线教师常常是“反思性的实践家”,进行得比较多的是“草根化”的研究与思考,一些教学思想还不够成熟。不妨借鉴“八仙拳”的套路,在教科研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拉力器”,并让这些“拉力器”保持足够的拉力,让一线教师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教学思想。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沙龙研讨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思想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提供教学现场的方式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接受专家、同行的审视与检验,还可以让名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与成员每年都举行“教学思想专场展示”活动,通过“一个个体现教学思想的报告、一节节体现教学思想的公开课、一场场深度互动的教学沙龙、一次次精准的专家把脉和同行点评”促进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逐渐“自圆其说”,并且努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框架。
与此同时,还要落实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做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潜能,使他们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提升专业能力。
(二)及时转化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
当前,各地、各校都在加强教科研校本管理,“拉力”不断加大。从2013年开始,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教学成果奖、教科研成果奖评选已经开始覆盖中职领域,一大批职业教育成果涌现出来,这些成果既是广大教师最近几年甚至十几年专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校本化教科研管理成果的集中呈现。为了促成更多教科研成果的呈现,江苏省还会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对处于成熟期的重点骨干教师基于“本土”的校本化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培育与打造,以便形成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教科研成果。此时,中职学校该怎么做?应该在学校層面启动相应的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的评选和表彰机制,让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有更多的“分享”空间。当然,要达到以上目的,不仅需要像打“八仙拳”那样,设计好持续不断在用力区域“精准”发力,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拥有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的自尊、自觉与自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及时转化教科研成果。
如何做?要考虑以下因素方面:一是大力营造鼓励一线教师主动进行教科研活动的环境,促进一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科研方法。二是为一线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专业成长”氛围,在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激发一线教师自觉、主动的“专业成长”需求。三是主动关注一线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育科学研究上。
众所周知,一线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既呈现“显性”又呈现“隐性”。“显性”的方面,往往表现在收获公开课、评优课、论文、专著、讲座、各种学术荣誉和专业荣誉等教科研“产品”;“隐性”的方面,往往表现在教学理解的日渐独特与深刻、教学主张的日渐成熟与完整。然而,要使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教科研成果更加丰硕,中职学校必须打造更多的体现教科研校本管理水平的平台,用打“组合拳”的方法促进教科研校本管理实现新跨越,让精彩的教科研活动成为广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沿途风景”,使广大教师的教育品质明显提升、专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曹鸿骅
作者简介:张文林,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800)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