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
2017-04-10李淑芳
李淑芳
内容摘要:高效课堂不高效的根本原因是广大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怎样教”的方式方法问题上,忽略了“教什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问题,这种研究与实践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这一哲学原理。
关键词:高效课堂 建设 因素
推进“高效课堂”以来,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构建了不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堂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但这种局面并没有高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教什么与怎样教这两个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拟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1.符合客观规定性。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完全由教师去决定的,而是受国家规定制约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它专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对“学什么”的内容问题与“学到什么程度”的达标问题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这些说明既反映着学科规律,又反映着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有开放性,更有规定性。教材是《标准》理念与目标的“实例性”的载体,系统地承载着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学什么”与“学到什么程度”都在整个体系中的某个节点上,只有按照这些客观规定引导学生學习,才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所以,拟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把客观规定的内容置于其中。
2.展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阅读标准与教材的时候都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要在不违背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标准和教材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些规定性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些基础性的内容,比如,提高或者降低某些内容要到达的程度,把“感知”提高到“理解”,或者把“应用”降低到“理解”,再如,面对同一个规定的内容,有的学校学生基础好,这个内容只要教师一点拨,学生就会了,那就不必要列为目标,有的学校学生基础差,那就不但要列为必须的目标,还要当作重点或者难点去引导学生学习。
二.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目标设计好之后,就要努力去达成,这就涉及到“怎样教”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既不能用教师教的方式替代学生学的方式,也不能用学生学的方式替代教师教的方式,应该把两种方式相互转化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和谐地形成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一词的出现,就把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有机融合了。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是自我能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自主学习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是学生的自由式学习,而是在老师调控与指导下进行的自我的积极主动的努力。孩子天生是渴望学习的,喜欢学习的,这种天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够推行的遗传基础,但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学生“能够自主”。“能够自主”指的是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学习意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确立的目标。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合作学习,我们的老师出现了认知上的错误。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就是学生和学生的合作,把老师放在一边,成了课堂上的看客。其实,合作人员的最佳组合是老师和学生,不是学生和学生,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老师是高于学生的,教学又是相长的,所以,学生和老师合作,是最佳的组合。合作的核心要素是思维的合作,不是把把桌子摆成方阵式的坐在一起就是合作。比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讲,老师听;学生问,老师答,这样的活动就是合作,而且是深层次的思维合作。如果老师讲,学生在下面玩耍,这不叫合作,或者一个学生说,其他的同学没有跟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走,就是围坐在一起,也不叫合作。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具有这种潜能。课堂中的探究学习是问题意识驱动下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常常犯的错误是问题指向不明确。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识记性问题,一类是理解性问题。如何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要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提问技巧,这个技巧的核心是问题的明确指向性。老师会提问了,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提问。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