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没有诞生出数理逻辑
2017-04-10贺朝兵
贺朝兵
内容摘要:“中国无逻辑”的论调早已成为大谬不然的不经之谈,然而,逻辑史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作为现代逻辑主干的数理逻辑却没有在中国产生。这就出现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没有诞生出数理逻辑?本文从哲学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等方面来阐述为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没有诞生出数理逻辑。
关键词: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数理逻辑
一.什么是哲学
提到哲学,往往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很多人说不清什么是哲学,但很多时候,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īa,意即“爱智慧”,它是一个外来词汇。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将philosophia一词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哲学就是人类思考宇宙人生的智慧。哲学侧重在思辨,都是以多方位、多角度、追根溯源的方式思考问题。比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哲学可以解放人的思想,让一个人更有智慧,能辩证的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哲学在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哲学的思维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这是西方哲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根据。这样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矛盾,也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概念。如:朋友—敌人、和平—战争、对与错、……。由此西方人的思维容易走极端,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关系除了敌人、朋友还有非敌非友。而中国古人的哲学概念早已脱离对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点就是“中庸”。由于中国的文化是从周易演化而来,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满不溢之意。“过犹不及”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分析
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整体构架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有的学者从中西教育哲学比较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重积累而轻发现、重趋善而轻求真、重综合而轻分析等等。当然,这是就其教育哲学整体特征而言的,并不意味着绝对地偏向一方或绝对忽视另一方。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深刻影响并构建了炎黄族类特定的思维方式,哲学的功能的实现,哲学对认识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思维方式这种中介实现的。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是通过思维方式而起作用的。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维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是认知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等方面的统一体,是人们的思维路径及其导向的理论概括。中国古代哲学在思维方式上,重证悟和直觉,讲求天人合一。其具体的认识路径总是从总体的直观到经验到直觉,离不开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离不开切身经验。当把价值系统纳入认识结构时,便出现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用价值判断来包容、替代事实判断,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道德,用道德评判等同、取代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出现了重经验,尚功用,以大为美,不重分析的认识倾向。反映在政治上,是中国古代历久不衰、深固于人心的大一统主张;反映在医学上,是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考虑病情,辩证施治;反映在文学上,是重意境的理论追求和心理满足;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人贯耳参通之”的理想追求。这些,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上的统一、社会心理的趋同、文化的一体化等等,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带来了笼统思维、轻视分析的缺点,特别是当这种认识方式与传统理论价值观相结合时,便出現了以道德评价取代事实认识和泛道德倾向,从而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因素。
中西方的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渐渐形成了迥然各异的文化精神,从总体上来讲,中国哲学思想上体现出来的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现实性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主要强调学以致用,哲学上说就是有实用主义的倾向。而西方哲学上体现出来的西方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主要强调学以致知,在哲学上它往往表现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而遨游于永无定论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西方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批判的关系,它的眼光与其说是盯着实实在在的大地,不如说是投向无限高远的天空和宇宙。
为什么我们中国可以保持几千年的先进,而在近一百多年却落后于西方世界呢?我觉得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回答。我们的中国哲学在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的超脱和先进等特点,也许这正是我们没有像西方人那种“学以致知”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求知态度的原因所在。我们不可否认,西方人比我们中国人更适合搞学术,我们中国哲学思想留给我们大众的是完完全全中国化了的哲学思维方式。比如说 “中庸”,这个思想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模式,所以我们没有了西方人那种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西方哲学思想则不同,科学的逻辑性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逻辑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后人学习和理解哲学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帮助和方法上的启迪。
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没有诞生数理逻辑的原因分析
西方哲学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建构自己的系统。中国传统哲学缺乏逻辑系统,需要以西方哲学为参照而改善之。就是说,如果要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微言大义让世人所知晓,就必须对负载中国传统哲学微言大义的文献进行开掘、整理和注译,而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就必借助西方哲学。进而言之,如果要使中国传统哲学获得一个“逻辑的系统”,除了与西方哲学交友、向西方哲学学习之外,没有别的途径。冯友兰也有类似主张,他认为只有熟悉、研究了西方哲学,才可能整理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为了将中国传统哲学整理出一个系统,欢迎并学习西方哲学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牟宗三也持相同观点。他说:“了解系统,西方哲学最好,中国人,东方人这方面差,中国人不会造系统,佛教还可以有系统,中国本土的思想多是零零碎碎的,这里一句话,那里一句话,所以要了解系统,先读逻辑,然后读数学,然后读科学,然后读哲学系统。读哲学系统的时候,像康德的系统最圆满,最好,四平八稳,面面都照顾到;再从此前进读黑格尔,黑格尔的大系统天罗地网,看起来好像是圆教,其实一样不是圆教。”换言之,如果中國传统哲学要成为有系统的哲学,就必须敞开门户向西方哲学开放。
众所周知,数理逻辑是采用数学方法处理逻辑问题的一门科学,所以它的产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条件,这个数学条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在近代代数学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一套简明精巧的数学符号体系。它能精确方便地刻画逻辑结构和逻辑关系, 为数理逻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2)19世纪昨非欧几何的出现促使数学家开始研究几何基础,分析几何系统的一致性问题。所以近代数学的发展,以及上面讲述到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逻辑的局限,使得数理逻辑产生的机制始终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只是到了20世纪初叶,我国少数学者赴西方留学方开始接触到数理逻辑这门新兴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朱永新.中华教育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尚志英.试析数理逻辑何以不能在中国产生[J].学术界,1991,(1).
[4]苏建国.莱布尼茨的中国文化观[J].昌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5]程仲棠.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答马佩教授[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吴士栋.逻辑的统一问题[J].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7]王俊龙.捆绑与竞争:逻辑与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