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趣而导重天性,重组叠加出佳篇
2017-04-10郑先猛周雪芳
郑先猛+周雪芳
执笔: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点评: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研室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的主题为“摆玩具,编童话”,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编一个童话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有意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童话故事”并不陌生,小时候耳濡目染,接受了許多童话的浸润和熏陶,再加之本册课本前面七个单元学习了《蒲公英》《三袋麦子》《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童话故事,因此学生对童话已经有了亲密接触。童话的分类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只说一类,那就是“拟人体童话”,本学期学习的几篇童话都属于“拟人体童话”,这一类型也是低龄儿童最喜闻乐见的一种。
结合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本次写作的目标定为:1.读懂例文,知道童话故事的编写方法;2.发挥想象,突破思维,编写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如何才能利用紧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完成规定的习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解读教材,理清低段童话概念
回顾这学期学习的《蒲公英》《三袋麦子》《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这几篇童话,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让动植物像人一样开口说话,而且整篇文章都是拟人。这样的一个直观认识就让童话的概念简单化,“拟人”的特点一目了然。
其实童话不仅仅有“拟人”这一特点,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的经历,发生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就是童话的“故事性”。从蒲公英种子的选择差异而带来迥异结果,到小猪、小牛、小猴对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再到小露珠的生活的每一天,这些课文中都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述着一个有着丰富情节的故事。
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情节丰富,还耐人寻味。在蒲公英种子的迥异命运里我们若有所思,在三袋麦子里我们体悟勤劳和智慧,在小露珠的无私奉献中让我们收获感动。童话故事里,有故事还“有意思”。
教师可以设置话题“课文中的动植物都会说话了,这就是——拟人”。
“课文中的动植物们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学生们侃侃而谈,教师一语道明,这就是最简单的童话“拟人——故事”。
二、课堂指导,顺性而导思维突破
(一)开门见山奔主题,自由倾吐话心声
“摆玩具,编童话”,看着这个要求,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很高,高在两处:自己带玩具——开心,玩具编故事——激动。这样的情境,教师必须要适度调控,这样的情形更由不得老师在前面兜大圈子,必须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话题,拿出玩具,说说故事。
这样的开场设置,基于教师布置的预习。这样的需要实物的习作课,必须要事先准备好玩具,因此预习必不可少,选定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自己预习例文,提前构想一下属于自己的玩具故事。
这是正常程序,常规思路,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上课时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兴奋不已,积极踊跃地讲述着自己编撰的故事。
顺趣而导,顺性而为,直接切入主题,先让孩子们将玩具摆起来,故事说起来,思维动起来。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课堂。这样的课有活力,有生机。你的玩具叫什么名字,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让跃跃欲试的孩子先吐为快。教师引导孩子静心聆听,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孩子给玩具起了名字,也有了故事,但是有的说得笼统概括,有的虎头蛇尾,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这时“范例”指引,呼之欲出。
(二)回顾旧文知童话,研析范文悟真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们在老师的点引下发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时,需要自我完善时,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起回顾学过的童话课文,走进童话世界,理清简单童话的要素成为了必要手段。在最口渴的时候,水的价值最大!用课文与自己编想的故事加以比对,豁然明白自己的小故事里,缺少了什么:有拟人,有人物,有名字,但是没有说话,没有动作,没有心理,只是一个人的称号;故事残缺不完整,情节过程太简单,不丰富。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写作这篇作文,来,我们一起看看范文《找“饿”》。在初读的基础上,交流:为什么要找“饿”呢?谁和谁找“饿”,怎么找到“饿”的呢?学生在文中一眼就能找出相关语句:熊猫娃娃感觉不到饿,妈妈带她去找饿——穿越树林翻高山,气喘吁吁直喊饿——熊猫妈妈开心笑,这不,饿找到。
学生在理清故事的情节后自然能领悟到:爬山耗体力肚子就会饿,运动促进消化,要多运动。顺此点拨,想象一定要合理,符合现实生活的规律。
由此教师板书明确:合理想象——拟人——故事——道理。
在拟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再细探一下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的找“饿”过程:拟人,要说话,有动作,有表情。明确板书:说话、动作、表情。
在学习感悟中编童话的方法一目了然。
(三)自由重组再激趣,故事叠加出新意
在我们给写作划上一些小框框的时候,再加之孩子们对玩具的兴奋,想象编故事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退,很多的孩子可能已经有了思维定势,懒得再思考,内心已经默认了自己当初构想的故事。在老师的点拨下,也知道了童话要拟人,童话要有故事,最好还能有点“意思”。甚至心想:就这么改改吧,懒得去思考了。这时教师的思维突破就决定着学生的思维高度,这里我们可以采用“重组”和“叠加”的方法,把课堂推向第二次的高潮。
其实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性别意识明显,各自喜欢的玩具明显带有性别色彩。男同学喜欢恐龙,变形金刚等;女同学则喜欢芭比娃娃、kitty猫等。因此编出来的故事也稍微显得有些单一,这时我们可以采取“重组”,即让孩子们把玩具自由重组,最好是男生女生的玩具放在一起,组合出新的童话人物,编出新的童话故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纷纷寻找自己心仪的玩具进行配对重组,这样写作的思维又一次被点燃,热情不可阻挡。同桌共议,邻座互讲,又是一派热火朝天,何愁没有好故事?
当孩子们热情高涨之际,教师再推出一重磅“炸药”——“故事叠加”即把你自己前后的两个故事进行叠加组合,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可以穿越时空让他们生活在一篇童话里,这样的童话故事人物更丰富,情节更精彩,就会更带劲更有趣。也可把你看到的玩具,把你听到的、想到的故事再次整合,让人物动起来,让内容多起来,让故事顺起来,一篇童话故事里有“海绵宝宝和芭比娃娃”,有“聪明kitty猫智斗小暴龙”……
童话故事,在说说议议的过程中已经初现端倪,动笔写就顺理成章。
【点评】
基于年段和学情,习作前的热身旨在让学生从已经熟识的童话故事中发现:故事中的动植物都能像人一样开口说话、做事,在他们身上发生着许多有趣的事。一下子缩短了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心理上消除了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的畏难情绪。
指导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把玩具摆起来,把故事说起来,旨在引导学生一吐为快,在倾吐中发现问题,随后有的放矢,引出“习作例文”,进行有效指导,并在学习感悟中明了编写童话的基本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可谓独到——自由重组再激趣,故事叠加出新意。简单一个重组,一个男女同学搭配,就如一把开启今天这堂习作课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喜于动笔、乐于表达且善于表达,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
1.形式不拘:学生可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同学的玩具自由组合进行自由摆布。
2.内容不限:内容可以凭个人所好,根据自由组合的玩具进行自由创编。即便是同样的玩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3.新鲜脱俗:故事中的角色是临时组合的,故事也是当堂新鲜出炉的,不会落入俗套,更具挑战性。
4.便于脱“贫”:一部分习作后进生可以在组合中向同伴学习,取长补短,增强习作的自信。
让学生在习作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旺盛的创作激情,创编出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郑老师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