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儿童“自由”与“个性”表达的六个内在机制(下)

2017-04-10范康熙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自由儿童语言

范康熙

浙江省杭州市湘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期回顾:

一、儿童观察的机制——“自由”与“个性”,需要珍视

二、儿童表达的机制——“自由”与“个性”,需要拓展

三、儿童交流的机制——“自由”与“个性”,需要回应

四、儿童模仿的机制——“自由”与“个性”,需要引导

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的第一声“爸爸”“妈妈”,正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声音的模仿之后才喊出来的。作文,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们造的第一个句子,写的第一段话,写的第一篇小文章,大都是模仿着某篇文章中的语言或生活中的语言写出来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模仿的实质,既是仿语言,又是仿思想。学习语言的方法,也就是学习思维和学习表达思维的方法。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其目的,就是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来提高自己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目的即在于此。模仿是儿童心理成长和语言成长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一味机械地模仿,后果是不好的,会导致“自我”的消失。

但是,语言,从来又是为表达“自我”而存在的。没有自我的思想,没有自我的感情,就不会有表达的需要和言语的冲动。因此,语言,从根本上说,它是儿童“真实的‘生命表达”(周一贯)。作文,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因此,儿童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模仿表达”与“生命表达”的冲突。正确地处理这个矛盾,就是要引导孩子从模仿他人走向“自我本真”,鼓励孩子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感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做法却往往是走向反面的,从命题到立意,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无一不是在逼迫孩子们模仿,而且还要想办法鼓励孩子模仿,仿佛唯恐暴露出儿童的“真面目”。对于天真烂漫、渴望自由表达的儿童而言,这是很不人道的。

作文教学回归孩子们的“生命表达”,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儿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表达的需要!

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由“模仿”走向“本真”呢?这,需要引导。

第一,顺应儿童的表达需要,让我手写我心。让孩子明白,作文就是为了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最想发表的见解,说自己最想说的话。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就是语言的灵魂,有了“灵魂”的语言,看起来可能平平淡淡,但它一定是最动人的语言。就如那句“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它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才最动人。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别人的优秀语言,让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学习别人的优秀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要通过阅读教学或作文讲评,鼓励孩子有意识地从阅读与生活中积累优秀的语言,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服务。当然,也要让学生明白,语言失去了“灵魂”,无论看起来多么华丽,也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让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一句,来体会作者对默默无闻的老桥的那份深深的敬意,并且探索这个句子在表达情感上的秘密。有个学生觉得秘密在于句式,并且仿造了一个句子:“啊,大树,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大山之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学生马上发现了,虽然只换掉了一两个词语,但是,那份感觉没了:大树,德在哪里?望在何处?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在大山之上几百年吗?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明白了,这美妙的语言只能属于作者心中的这座老桥,因为它是从作者的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没有了真实的感情,再美的语言也会失去了它动人的色彩。

第三,引导儿童写出自己的个性,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在作文中张扬。每个孩子都是充满着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语言也一定是充满着个性的活生生的语言。要对刚刚拿起笔来学写作文的孩子,给予最大限度的解放:要通过作文评价方式的改革,给孩子的作文营造一个“最安全的”的表达环境,让作文成为孩子们的个性可以随意张扬的“理想王国”和“世外桃源”。在这里,他们不用考虑老师是否接受,家长是否反对,同学是否生气;不用考虑家丑是否可以外扬,隐私是否可以披露,想法与做法是否正確。这里要的,就是“童言无忌”,就是“真实的表达”!告诉学生们,自己的,才是最有价值的;真实的,才是最为宝贵的。让“真情”与“实感”成为优秀作文的重要标准,让“勇敢”与“大胆”成为判断是否拥有个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当然,上面的评价方法,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这比如学游泳,对于初学游泳的孩子,让他们在绝对安全的“浅水区”自由地玩耍,怎么玩都行,玩什么都可,只要你在水里。此时只有呵护与鼓励,为的是培养对水的认识,对水的兴趣,对游泳的乐趣。当他们对水不再惧怕,而且真正喜欢上了水的时候,就要开始慢慢地引导他们练习游泳的动作,继而进入“深水区”,让他们接受更严格、更规范的训练,接受更大的挑战。如果让孩子们永远在“浅水区”玩耍,是永远玩不出游泳的健将的。儿童学作文,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初学写作,“童言”可以“无忌”,而且绝对安全。当孩子们对作文不再惧怕,真正地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交流的规则也要逐步地建立起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更加小心翼翼的过程。

五、儿童内视的机制——“自由”与“个性”,需要疏导

在儿童的写作中,常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自我”心理。这种心理最显著的特征,是特别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很少关注他人的感受。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内视心理”。他们到底在关注些什么呢?平时我们是不太容易发现的,他们不说,谁也不会知道。但是,在以“自由”与“个性”为价值取向的儿童作文中,孩子们会无拘无束地向我们敞开心扉,最“大胆”、最“勇敢”地表达着他们真实的感受与思考。笔者曾对一个四年级班的周末作文内容进行的统计:写矛盾、仇恨、失落、悲哀、痛苦、孤独、烦恼之类的文章,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安排作业时,语文老师的要求很简单,内容自定,题目自拟,把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记下来,特别要说清楚你对这个人和这件事最真实的感受。下面的几个作文题目就来自这次作业:《我真恨他》(台风忽至,正患感冒的爸爸没有实现带自己去超市买游戏机的诺言)、《我想杀了她》(三岁的小表妹又来了,玩破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我最讨厌的一个人》(外婆不让自己出去玩)《一个让我害怕的念头》(因为妈妈逼着自己做作业还不让玩电脑,忽然想到如果妈妈不在了该多好)……

看到孩子们“自由”和“个性”在作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是一件令人惊喜的事情,这是我们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不会看到的。但是,这种扭曲的思想动机和消极冷漠的内心世界却是令人害怕的。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这样的心理、这样的想法,还能称为“童言无忌”吗?我们常说,教作文即教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作文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热爱生活”,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怎么办?是限制?不能。如果告诉孩子不能这么想、不能这么写?不是又要逼孩子说瞎话吗?

方法有,不是堵,而是疏。

中高年级,依然要尽最大的努力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写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依然要鼓励“直言不讳”“大胆地发泄”。不要担心他们会表达出什么不好的想法,既然是真实的感受,倾吐出来总比憋在心里要好。而且,发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整理的过程。如在《我想杀了她》这篇日记中,作者虽然用大量的文字发泄了对小表妹的强烈不满,但在结尾时也产生了如“尽管她还小,我应该让着她点”的想法。

另一方面,对学生在作品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疏导。疏导的方法要灵活,要科学,要表扬“说了真话”“吐了真情”在先,然后从道理上加以分析和开导。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对于表达规则与技巧方面的问题,如言辞过激、用词不当、语言不够文雅、不够委婉等等,要在孩子们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孩子进行修改;而对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观念上的问题,则要持小心谨慎的态度,采取“避实就虚”的方式巧妙地进行。如可以用一对一的交心式谈话的方式,作文的评语和作文的赏析的方式,也可以放到晨间谈话或班队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人生理想、道德观念的疏导,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或其他教学机会进行。实践证明,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教育,往往就事论事,针对性强,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所有的疏导与教育行为以尽量不影响孩子“自由表达”的热情与信心为原则。

第三方面最为重要,就是采用“分离式评价”。疏导就是干预。既是干预,无论多么巧妙,多么小心,多多少少会给孩子的表达心理带来影响。有一个办法可以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那便是建立儿童作文“分离式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将儿童思想情感的“色彩”同思想情感的表达完全分开,即儿童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不影响作文等级或成绩的评价,相反,还可以因为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能获得加分或表扬。当然,运用这一评价机制,也要视孩子的学段与学情而定,还要与各种有效的疏导手段结合。如,在高年级,特别到了六年级,儿童“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已经形成习惯,就要通过评价,逐渐引导他们由“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即“内视”)转向“关注他人的感受”,“关注读者的感受”。要让孩子们明白,写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表白自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同时也是为了给别人带去愉悦与积极的影响。

六、儿童创造的机制——“自由”与“个性”,需要呵护

每个儿童,都是创造的天才。美国著名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埃丽斯·格利菲斯曾有一句名言:儿时的创造力就如呼吸一般自然。

儿童的天才创造力,首先表现在成人无法与之比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上。“想象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巨大力量。”(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天真烂漫的世界,是怀揣着无数的好奇不断探索的无拘无束的世界。作文中的儿童世界,自然也应该是充满着天真的想象与无限的好奇。

但是,现实中,这种儿童的真趣,这种想象与创造的才气,我们却是很少在他们的作文中看见的。相反,写眼睛,无论大小,见得最多的一定是“炯炯有神”,甚至连写小狗的眼睛都是“炯炯有神”;写人的脸蛋,无论是长是圆,一律都是“圆圆的苹果”,甚至连奶奶的脸也会成为苹果……他们的真趣哪里去了?这可能与孩子喜欢模仿有关,但,关键的,是长期的心灵束缚让他們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产生了怀疑,在写作中,他们总是这样想:我的这个想法对吗?这个写法行吗?……他们已经不敢表露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天真了。儿童作文,就应该让孩子们“心随笔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描绘他们眼中那些有趣的事物,无拘无束地记录那个只属于他们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硬生生地把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活力给湮灭了。所以杨再隋教授一口气提出了儿童作文的五个“开放”:思想开放,内容开放,体裁开放,语言开放,字数开放。许多有识之士也在呼吁打破孩子们心灵上的枷锁,敞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在作文中重展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儿童的真趣与创造需要呵护。儿童作文中的童心、童趣、童言,需要在呵护中慢慢成长。这种呵护,既需要宽容,更需要智慧。这是因为,在儿童想象的世界中,除了有“长颈鹿的脖子会伸到云上去”“我要用遥控器遥控太阳”“穿妈妈的高跟鞋跳舞”这些让人惊喜的东西,也会有许多让人不好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有孩子在作文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将一条蚯蚓放到女同桌的铅笔盒里,期待看到同桌受惊吓的样子,同桌果然吓哭了,他却暗自高兴。文章从“一声尖叫”开始,写得相当生动。还有孩子很得意地记录了自己为报复班长,想了各种办法,最后想到了在QQ群中“人肉”班长的主意,并且还真的去做了。文章以大量的想象结束:想象同学们知道班长的这些糗事后的反应,老师的反应,班长自己的反应。语言中充满了报复之后的得意。毫无疑问,这是他们的“敢想象”与“敢创造”带来的副产品。当我们在作文中看到这些的时候,会做何感想?该如何应对?按照教师的职责要求,谁都不会坐视不管的。但是,用常规的教育方式来应对孩子在“创造”中出现的问题,却是绝不可以的!怎么办?只有呵护,而且是小心翼翼地呵护。没有老师的热情呵护,就不会有儿童在作文中的“自由地表达”和“自由地创造”!

呵护不是简单的宽容,它是一种智慧。面对刚刚学习写作的儿童,无论是什么问题,哪怕是思想上、道德上的问题,我们都要“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心里去,鼓励他们,引领他们。孩子做了错事,上帝都会原谅,何况这些学着用笔说话的孩子呢?更何况是在“创造”过程中出错呢?

呵护带来的效果往往是温暖的。上面两位孩子的老师对事件的处理,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位老师对于这两件事情的处理,都是在背后悄悄地进行的。没有告知家长,没有批评。老师先表扬了他们的智慧:都具有很强的想象力,特别是第二个孩子,他想到了利用互联网来发动力量,而且还将他们的想法付诸行动,这需要勇气。他还很聪明地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意思是让老师也知道班长的那些事儿。最为成功的地方,是两篇文章的写法,于是老师打开作文,详细地点评着,两个孩子此时的眼神是激动还有得意。因为真实,因为写法巧妙,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有创造性,所以,这两篇作文都享受到了加分的优待。最后,老师与孩子聊天,交流对这事情的看法。聊天没有涉及对错,只说这事可能的后果,整个过程非常愉快。

对儿童作文创造性的呵护,还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他们会尝试使用时髦的流行的语言,而不管是否正确(如网络用语),会尝试使用自认为很独特的语言方式(如在对话中不用“说”用“道”,学了《少年闰土》后他们的作文中也会出现括号等),会学着课本的样子在自己的文章中画插图,看到别的文章中有“引言”也便尝试着用等等。其中有些尝试虽然并不见得正确,但他们敢于尝试的热情值得肯定。教师在作文批改与讲评中要予以关注,错的要改正,对的要继续努力,要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敢想敢做的积极性。有一位老师,忽然读到一个平时作文不太出色的孩子写的一篇短文。让老师关注的是,短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很短,读起来很简练,看来是这个孩子有意而为的。作文讲评时老师把这篇文章当范文读给大家听,还特别指出它的语言特点。从此之后,这孩子就经常照着这个语言风格写作文了,作文兴趣也高了。

实现“自由表达”与“个性化表达”,是儿童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儿童的表达,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而且并只有这六个,我们只有切实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并利用儿童表达的内在机制进行教学,才能让儿童作文在皈依“生命表达”的路上越走越远。

(全文完)

猜你喜欢

自由儿童语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