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在文字里跌打滚爬

2017-04-10周晓霞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诗韵律诗意

周晓霞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当前非常流行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前几日读到如是解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朗读并背诵全文的诗,和需要输入验证码抢票才能去的远方。”一个辽远而浪漫的诗句就这样被无情地砸个粉碎。

王小波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诗意的世界支撑的绝非一个无用的空间。我们应该静心地思考思考:如何给孩子还原一个纯真的时代,带他们去朗读这些简单却美好的文字,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诗意,拥有“诗意的世界”。

詩和孩子是天然的关系,孩子特别单纯自然,而真正的诗是人内心自然发出来的声音,孩子不见得完全理解文字,但能感受诗人心里发出来的震动。也许有人说:“诗,有什么用?考试不考,日常不用!”那么,你有思考过:如果没有诗意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吗?日前看到金波老师在谈到儿童诗创作时有一段话印象特别深刻:“(诗歌创作现状堪忧。)小读者对诗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对诗的冷漠会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因为诗是最凝练、最精微的文学样式。如果不喜欢诗,不会欣赏诗,对生活的感受是粗糙的,也很难读出其他文学样式的精华,读得也会很粗糙,只能读出情节故事来。要知道,艺术的基础是文学,文学的灵魂是诗。诗对一个人的熏陶是通过美好意境、美的情调、美的语言来加强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诗又是最讲究形式美的,诗的韵律美,诗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诗之于孩子的重要性不在于其直接的功利,而在于性情的熏染。这种熏染只有与其血液与气质同步生长才有所成的。孩子与诗是最近的,一旦错失了相互交融的机遇,此生再也难补。

那么,孩子们究竟喜欢诗的什么呢?其实诗歌首先吸引孩子的恰恰是我们成人所认为难以理解的意象——那种跳跃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孩子式的。只要是孩子所了解的意象,孩子们有一种天然的链接本能,他们会“莫名”地感受到其间的关联,但你若非要他们用语言表达清楚,那是件非常残忍的事,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还不具备阐述力。以你成人的阐述要求他们的想象,无非就是一种扼杀。

再则就是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诗歌的世界里,没有唯一的答案,孩子的想象常常是没有道理的。前几天吕梓玮写了一首小诗:

高粱

是一棵高粱

点亮了这初春的白昼。

它比天上的月亮

更黑暗更娟秀

高粱和月亮一样

它是一棵黑色的心

这是仿作,其间用词我也真心是看不懂的,他妈妈也表示此意,而他直接回复:“这是艺术,你不懂!”好吧!这显然不能算是一首成功到我们要到处推广的诗,可在写这样几句话时,孩子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联想,我们真的懂吗?何以就能以此去判断其对与错?他只是在这几行诗中跌打滚爬了一番。个中滋味,自觉很是“艺术”,不就够了吗!许多人站在毕加索的作品前亦有此感的!可若吕梓玮是位名家,可能会有太多的人不懂也要装懂地去分析,大师脑海中奇特的意象,月亮何来黑色的心,其婆娑的月影又与高粱之间有着怎样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其实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复杂?而诗又何以非得那么复杂?

还必须说说诗歌的韵律。古诗词自不必说,成功的现代诗歌也是很讲究韵律的。所谓的“韵”即俗话的“上口”,孩子读来能感受到同韵所传递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律”即俗话的“节奏”,诗行是跳跃的,诗歌那明快的节奏感,也是吸引孩子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儿童诗往往有欢快的反复的节奏,咏之叹之,孩子读来可以感受声音的节拍,朗如吟唱,读如舞蹈。所以诗歌常常是母语原创的最美,任何诗歌的翻译都是对原作的一种冒险行为——很容易破坏了诗歌原初的韵律。这一点也是我在本学期的仿写指导中选金波先生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要说的当然是诗歌的内容。儿童诗一般都是儿童文学作家心中的一片圣地,他们都是留存赤子之心的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是“小王子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儿童的密码。所以他们所描述的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与情。孩子能在诗的世界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因为这些,孩子们是喜欢读诗的,他们穿梭于诗行之间是何等的快乐!那么,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诗,又能帮助他们获取除了快乐之外的什么呢?起码应该和他们一起感受这样的三点:

文字是会舞蹈的。不论是外国名诗还是传统古诗,每一首诗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世界。那些神奇的文字,前后左右地编排出一个个美妙的意境来,若是亲手操作那更是有无穷的乐趣。李前毅是个较为好动的孩子,但有两件事情可以让他安静下来,一件是做泥塑,另一件事就是读小诗。他会因为一首小诗而反复诵读,而且常常诗兴大发,在一年级时就常常冒出一些根本不成章法的句子,并自命为诗。有一天晚上已经睡下了,突然跳起来说要创作,于是写下了:

我要到最东边去看日出,

我要到最西边去看日落,

我要到天上去看星星,

把每一个星星都擦亮。

我要摘下星星和月亮,

串成一个个烤串,

放到太阳烤炉里,

烤好了带给我的同学们。

别说他写好诗后的兴奋,即使我们现在读来也是忍俊不禁吧!这个年龄的孩子,文字是会在自己脑袋里蹦跶的,一旦蹦跶着与某些画面合了拍,它们就会让孩子兴奋地创作起来。这种创作最初可能是零乱的,你不必因为自己的“不懂”而强行修剪,而是应该耐心地看他们“表演”结束;天长日久,他们是自然有一种修复能力的,因为他们也想努力地让你“听懂”,得到更多的“观众”。

声音是有画面的。欣赏诗歌与欣赏其他文体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需要读出来。不仅仅因为其韵律所引发的音乐美感,更因为其声律会自然产生一种画面感。比如前几天,我们在读“白日依山尽”时,有孩子依循平长仄短来读,竟然感受到那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慢慢地不肯落下,可最后突然一下子就跌没了。因为“依山尽”是“平平仄”的节奏。这种画面感,如果不读是绝对无法领悟到的。所以我每天推荐的小诗都配有音乐,不妨每次都在音乐声中听孩子读一读。如果你有兴致,给孩子读一首诗,即使他们理解的程度不够深刻,但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个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相处方式,这将会是陪伴孩子很久的一段美的记忆。有时就那么相拥而诵,不必太多的言语,亲情里有了诗意,何等美妙!

杜芸谷在一年级入学时,几乎处于一个完全无知的状态:不知道守纪律,不知道学习,可以说她几乎不知道要执行你的什么指令,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计较什么评价;只是一个劲地快乐着……但她特别爱朗读,每次读到小诗,她的眼睛就发光,无论失败多少次她都会坚持将其读通,然后快乐地念叨着沉浸其中。一年级我们读了九十八首小诗,她每次都是这样的积极。妈妈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语数考试成绩那么好,而自己的“活宝”除了爱听故事就是爱读诗,心里好急。在和孩子一起共读小诗的一年来,妈妈的心态渐渐平和了,能静下心来面对孩子的成长了。就在上周,孩子写出了这样的小诗:

我喜欢狗尾巴花

我每次看见狗尾巴就想采,

狗尾巴花的颜色是绿色的。

花像狗的尾巴,

放在脸上痒痒的。

秋天的风把狗尾巴吹得摇来摇去,

好像在跟我玩躲猫猫,

又好像在跟我说再见。

她是不是快乐得就像一棵狗尾巴花呢!对于生命的感悟何以不能从一棵狗尾巴草开始呢!

诗行是有空间的。诗,其实是不可言说肢解的。诗是一种很有空间、很有概念的载体,它不像故事会以一种简单直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而是具有一个非常大的情感空间。有时候一首诗读着读着自己就会很感动,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她所营造的空间太过神奇。所以,经典的诗歌几千年也解读不完。而事实上,创作时,写出来的文字背后,作者同样拥有无穷的空间。黄信源是一个来自广东的小男生,他的发音不仅受方言的影响较重而且还伴有语音缺陷。他的身體比较瘦弱,性格内向。不自信的他经常因为无法长篇地描述而引得别人没有耐心倾听他的意见。但只要晨诵小诗的音乐响起,他就醉身其中,是那种完全闭目整个身心都进入的陶醉。他的创作不多,可创作中也常常有一些令人惊异的思维火花。

不可以吃的棉花糖

每一朵云

都是一朵棉花糖,

他们有很多的味道,

有甜的、有辣、有酸

也有苦的,

有芒果味、草莓味

也有苹果味,

有梯形、四边形

也有三角形,

他们像飞到远方的棉花糖

不可以吃的棉花糖。

这“棉花糖”任由他在调配着,就是文字中的跌打滚爬。因为节奏的处理,我帮他加了一个“苹果味”和“三角形”,这是一种顺应他思维的指导。而整个创作的空间是属于他的。千万不要武断地评价某种性格的优劣,而是要真正懂得走进那片纯净的天空——小诗,正是走进这片天地的钥匙!

诗,是有种子的!但与其他文学种子不同的是,她不能错过播种的时节。让我们一起在孩子最诗性的季节,播下最美的种子吧!种下后,允许他们在汉字这片沃土里跌打滚爬,坚定地相信有一天,他们的诗情会破土而出!

最后,以王梓萌的一首小诗作为结束,相信你能和我一起读到“苟且”之外的“诗和远方”:

会爬的种子

蚂蚁,蚂蚁,

你爬过草丛,爬过树丛,

爬进我们春天的土地里。

葡萄芽、苹果芽、梅子芽,

在我们春天的土壤里,

处处有种子在发芽。

蚂蚁爬过那里,

在那里安了家。

几年之后,

它有了儿女,

又朝着远方出发。

猜你喜欢

小诗韵律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书的国度
永恒
冬日浪漫
天上的小诗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秋天的小诗
TO MY MOTHER
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