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扇意象在《源氏物语》中的表现艺术

2017-04-10杨丽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扇面扇子

杨丽莹

内容摘要:《源氏物语》中“扇”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体上看,“扇”具有形态美、图画美、诗歌美。在衍生之用上,“扇香”帮助作者完成了“未见其人,先嗅其芳”这一特殊出场方式的描写;“以扇遮面”常用以表现女性“道德规范”与“挚情”发生冲突时的矛盾心理,以人之动作现社会之世相,诱发读者的哀怜之情。

关健词:源氏物语 扇 意象

一.引言

《源氏物语》是展现日本“物哀”美学的经典。日本学者本居宣长认为“物哀”即是体味事物的情趣,是一种渗入心灵的、和谐的感情之美,也是平安时代的人生和文学理想。①由此可知,“哀”是“物”衍生品,不论“物”指人、自然或是社会世相,其都是承担抒情作用的媒介。所以研究《源氏物语》中的意象对读者理解这部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已往研究中,人们关注到了《源氏物语》中的“月”,却忽略了同样在东洋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扇”。和扇不仅是纳凉的用具,也是日本重要的文化元素。本文将从本体之美和衍生之用两方面,阐释“扇”这一意象在小说中的表现艺术。

二.“扇”的本体之美

1.形态美——富有和风特色的喻体

“扇子”样式繁杂、意蕴丰富。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有关“扇”的描写多为“团扇”或“羽扇”。如班婕妤《团扇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将团扇比作皎月,全诗又以团扇喻女子。但却鲜见《源氏物语》中多次出现的以“扇形”喻美女发型的情况。小说中有紫姬出场时“扇形的头发披展在肩上,随着脚步而摆动”,“末端扩展如扇形”,“发端如折扇,沉静铺开”等描写。这是个极富和风特色的比喻,展现了平安时代女子发型独特的美感。在外在上,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代表发型是大垂发,即长发直接向后披拂,不束扎。这样的发型显得散漫,末端就像扇子展开的形状,因此小说中出现了这样的比喻描写。而就神韵而言,垂发承担了部分“遮掩”作用,与扇子重要的遮面功能相契合。“遮掩”行为体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这也是当时人们品评女子的一种审美倾向。因此,这个比喻可谓反映了平安时代人们在形态与神韵上的双重审美追求。

2.图画美——营造物哀氛围的媒介

扇面画传统自古有之,丰子恺先生曾评价其“以求身体与精神两方的慰安,灵肉一体的快适。”②可见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有怡情效用。扇面画通常能从侧面体现主人的志趣、品性,而在《源氏物语》中其更是营造“物哀”氛围的重要媒介。

作者详细描绘了胧月夜与光源氏作为定情信物的那把扇子的扇面,是个泥金朦胧淡月反映在水中。月色朦胧,缥缈幽寂,已心生怅惘;又非真月,乃水中倒影,更显镜花水月的虚空与不得的“哀怜”之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所见画册皆是谶语。而这里的扇面画亦有隐喻性,暗示了胧月夜和光源氏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一轮水中月虚无缥缈,求而不得。当描写到色衰却不减风流的源内侍时,作者又以手中扇颜色之鲜反衬其容貌之衰。扇面上是鲜艳夺目的深红色地子,其上用泥金画繁茂树木若干。然而旁题古歌却是“林下衰草何憔悴”,这又构成一组对比。在这一比一衬之下,人老色衰之落寞、万物消长之无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体来看,扇面画以自然景物为主,景色往往传递出“幽玄”与“悲哀”之感。

3.文学美——表情达意的工具

《源氏物语》中“扇子”是一个重要的传情工具。主人公常利用“扇”上所题的古歌互诉衷肠,传递情思。古歌多是即兴所作、以和歌对答的形式为主,非一挥而就。诗句简洁凝练,情意深挚;少铺陈,多抒怀;情感复杂多变。如光源氏与内侍的扇面对答,初时内侍心怀春意,扇面写“拟托神灵逢好侣,人皆鹣鲽我孤单。只因君在禁地中。”而光源氏彼时很厌恶她,就在扇面上应答“早已知君多好侣,专诚待我是空言。”内侍见后又书“神灵本是无灵物,轻信空名懊悔迟。”情感激变,由满怀春意转为羞愧。

扇子与诗歌始终围绕表情达意的作用展开,是探索双方情感发展脉络的重要线索。在胧月夜与光源氏相认的情节中,“扇”就是重要的传情信物。光源氏改作《石川》唱“石川高丽人,取了我的扇。我心甚后悔,可恨又可叹……”结果通过诗歌对答确定了那晚留扇的人是胧月夜,为这段感情的增添了浪漫色彩。紫姬亡故后,光源氏忧郁成疾,见中将君扇上题“谁言周忌满,哀思已全消?”便在后面添了一首应答“悼亡身渐老,残命已无多。唯有相思泪,尚余万顷波。”一叹一答,将光源氏对紫姬之死的悲恸、哀愁、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光源氏在女三宫出家后亦在扇面作诗聊表关心。

三.“扇”的衍生之用

1.特殊出场工具——未见其人,先嗅其芳

文中描写到了多种扇香,有扇本身熏染香汁的,如丁香汁染扇;有直接点出扇主人衣香的;还有借扇托花描写芬芳的,一次在夕颜出场,一次是熏观赏放置在扇面的朝颜花变红。但不论香气具体呈现方式如何,大多不出烘托之效,仅有一处颇为特殊,即以“扇”引出人物出场,与《红楼梦》里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异曲同工。后者以听觉绘形,而前者用嗅觉写神。夕颜与光源氏初见时,夕颜以花枝软弱不好拿为由,“拿出一把香气扑鼻的白纸扇”让惟光把花放在上面呈上去。而光源氏看见这把扇子后“但觉用這把扇子的人的衣香芬芳扑鼻,教人怜爱”由此展开了夕颜和光源氏的情感线。夕颜出场不直接写其样貌神态,而是自她盛花所用的白纸扇上的香气引出。气味虚无缥缈,不若视觉直观强烈,却平添了一份浪漫与婉转,使主人沾染上一丝神秘气息,给读者以留白。所谓“月盈则亏”,写夕颜之美自不如牡丹,不可太盛;扇香铺垫,辅以古歌对答,层层推进以蓄势,正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妙处。

扇面香味皆出于草木,人工痕迹较少,又体现了日本对自然的崇拜。日本人认为“自然是神,是美的原型”③,而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所以在描写夕颜这样恬淡的美人、光源氏这样容貌昳丽、才情兼备的贵族时,手中的扇子也要浸染象征高洁、淡雅的花草汁,这亦是烘托人物气韵的方式之一。

2.“以扇遮面”动作——矛盾的女性

《源氏物语》中与扇子有关的行为出现最多的不是扇风纳凉,而是遮面。如二女公子面对着匈亲王悲秋时潸然泪下又不好意思,忙以扇掩面。浮舟在与章大将对话时用扇遮脸,羞涩地眺望山景;及她下车“挪动脚步,小心用扇子遮住脸”。光源氏接近玉鬘时,玉鬘也拿扇子遮面婉拒。而“遮面”这个动作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性。

玉鬘在光源氏接近她时,以扇掩面婉拒是出于对光源氏的厌恶。“掩面”的动作具有暗示作用,是玉鬘维护道德的体现,即拒绝被染指。相较于此,上文提及的二女公子的掩面行为更像是补救和掩饰。为什么要掩饰呢?因为产生了暧昧。叶渭渠老师认为,日本人具有“含蓄暧昧”的性格,并且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中。④当暧昧映射到伦理道德层面上,可能引起一些模糊的行为。所以当二女公子发现自己不经意的情感流露產生了男女间的暧昧时,就立马进行了补救,以回归社会所允许的道德规范。

谈及伦理道德,不得不谈《源氏物语》中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这也一直饱受中国读者诟病。然而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就认为不应用道德伦理观念来看待这部作品,作者本意是要使读者通过感受“情”之高贵而产生“哀”之怜悯。《诗学》中认为悲剧“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这和日本平安时代所说的“物哀”是相通的。《源氏物语》写“以扇掩面”并非为维护传统的道德规范,而是放大了“道德约束”与“情不自禁”的冲突,展现女性的矛盾心理,以小见大,借此深化了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的悲剧意味,并以此诱发读者的“哀怜”之情。

四.结语

“扇”这一意象在《源氏物语》中意涵丰富,本体具有形态美、图画美、文字美。它是一种极具和风特色的喻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安时代人们在形态与神韵上的双重审美追求。扇面诗歌是男女主人公传情的凭信,所表现的情感变化丰富,是探索情感发展脉络的线索。扇面画多以自然景物为主,起到了渲染物哀气氛的作用。而与扇相关的 “衍生之用”主要有“扇香衬人”和“以扇遮面强化冲突”两点。扇香帮助作者完成了人物“未见其人,先嗅其芳”的特殊出场方式。“以扇遮面”常用以表现女性“道德规范”与“挚情”发生冲突时的矛盾心理,以人之动作现社会之世相,诱发读者的哀怜之情。此外,《源氏物语》中“扇”的作用还有和歌击拍、推动剧情发展等,如光源氏寻找纸扇,引出女三宫私通事件,此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叶郎.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孟妍.从发型看日本女性的审美意识——以垂发和日式发髻为中心[J].参花(下).2014(11)

[5]丰子恺.扇子的艺术.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丰子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昆图斯.诗学·诗艺[M].贺久新译.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注 释

①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3

②丰子恺.扇子的艺术.现代美术家 画论作品生平.丰子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239~241

③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41。

④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2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扇面扇子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这些都是扇子吗
糖?扇子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英译史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