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冶诗作传达的空虚之感
2017-04-10高爱华
内容摘要:李冶与鱼玄机、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是女性诗歌创作中的佼佼者;也被刘长卿称之为“女中诗豪”,性情洒脱疏朗,交游广泛。她的诗歌兼具女性的温柔敏感和男性的豪爽利落,但仍不可避免地透漏出一种空旷、虚无之感,颇有“躲得过灯火辉煌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的空虚寂寞。
关键词:李冶 诗歌 空虚
如果说李清照的词是一条河流,波澜起伏,流淌着王朝的兴衰;那么,李冶的诗则像一涧山溪,在空旷的山崖间自由流淌,潺潺的是流水击石的清脆和洒脱,回荡在空旷的幽谷之中。她与鱼玄机、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是女性诗歌创作中的佼佼者;也被刘长卿称之为“女中诗豪”,性情洒脱疏朗,交游广泛。从她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李冶的诗歌兼具女性的温柔敏感和男性的豪爽利落,但仍不可避免地透漏出一种空旷、虚无之感,颇有“躲得过灯火辉煌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的空虚寂寞。
一.李冶的生平、交游与创作风格之关联
在唐代民风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李冶作为一个女道士活得足够潇洒、恣意,她有才华,也有展示才华的空间;有自我,也有保持自我的环境。她不被传统的婚姻家庭束缚,可以自由地与男子交往。不过,封建礼教对她的歧视并未因为她的才华而消亡,反而至今仍流传着她父亲对她“有才无德”的预言。《太平广记》卷二七三李秀兰条引《玉堂闲话》云:“李秀兰以女子有才名。初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作诗咏蔷薇,其末句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恚曰:‘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爲失行妇人矣。竟如其言。[1]”这算得上一个经典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证据,只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若真心疼爱女儿,父亲又怎么轻易下这样的断言?稗官野史的记载中,在李冶之前的谢道韫,她之后的薛涛,也都有过这种从小被判定“无行”的黑历史,不知编造故事者意欲何为。
李冶何时入道已不可查,但是成年后的李冶是以女冠身份与当时的文人处士交游唱和的。《唐才子传》卷八说李冶:“美资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2]”她可谓是秀外慧中,而且多与方外之人交游,有孤高傲世的性格特质。在与男性的交往中,李冶并非是附庸式的锦上添花的存在,而是有独立精神的平等的个体。与她有交往的文人主要有陆羽、皎然、阎伯钧、朱放、萧叔子、刘长卿、韩校书、崔侍郎等。她与陆羽、皎然的交往是至交好友,唱和之作也都是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与阎伯钧、朱放则是恋人,诗作中多小女儿情态;其余的因为唱和诗作较少,初步判断当是志趣相投的友人。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大都性情萧散,淡泊名利,喜爱寄情山水,这与李冶的“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的淡薄心态和“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山水情怀是一致的。
尽管唐代女诗人和女道的数量都众多,但是在李冶的诗歌中却没有见到任何跟女子交游的诗作。反而是面对男子,她能够“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给他。这至少说明李冶在与同性的交往中是孤独的,而与男性的交往也并非一直“意甚相得”,这也使得她的诗歌深情中带着落寞。
二.李冶诗作中的空虚意境
李冶在当代最为著名的诗作当是她的《八至》,总是有人不断地回味那句“至亲至疏夫妻”,有一种冷眼观人情的冷漠。李冶作为一个女道,行为自由不受拘束,但也注定了一生孤独,无法像平凡女子一样拥有婚姻家庭。她可以经历爱情,享受爱情的幸福甜蜜,但也无法通过子女、家庭琐事来排遣曲终人散的落寞,所以她的诗作里多是“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的相思之情,又或是“惆怅对银钩”的孤寂之感。之所以用空虚落寞来形容李冶的诗作,是因为其中的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等都不自觉地渲染出一种空旷、虚无之感,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气质。
李冶诗作的空虚首先体现在炼字上,例如“尺素如残雪”的“残”字,繁华落幕后的遗迹为残,虽是自诉心迹之作,仍是难掩悲切之意。“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中的“抛”字也是,虽是离情,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女子在情感中的弱势。通过“北”和“东”的距离产生一种遥远的诗境,那么,空旷之感就凸显出来了。关于这首诗的考证在近年有了新的突破,有学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敦煌文书中的《瑶池新咏》残卷中发现了该诗的完整版本,为:
春闺怨[3]
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惆怅白日暮,相思明月空。罗衣春夜暖,愿作西南风。
在第三句中更是直接用了“白日”、“空”这两个有空旷之意的字词。就字面来理解,白色是空间性和延展性很强的色彩,容易产生空旷之感。“白日暮”所表达的就是漫漫长日的傍晚。惆怅心绪舒展在漫长的白日里,无尽相思寄托于当空的明月中,加之“愿作西南风”的自由漂泊的愿望,空间上的空旷之感已经可以见到。
谈到明月,也可知它是李冶诗作中的常见意象,《八至》中有“至高至明日月”,《相思怨》中有“楼虚月华满”,《感兴》中有“仰看明月翻含意”,《明月夜留别》更是反復吟咏“月”,这些也都或多或少有些空虚的意味。“至高至明日月”的单一意象的安排,配合“高”“明”的定位,可以勾勒出一幅明月高悬夜空的简洁图景,颇得山水画留白的真意。“楼虚月华满”则是用“虚”和“满”的对比营造了满楼清辉的冷寂诗境,虽然言“满”实际是“空”。“仰看明月翻含意”一句中同样是单一意象,一个“仰”字就可反衬出明月之“高”,“高”之后仍是空旷的天空。《明月夜留别》一诗也是利用极少的高冷的意象来渲染空虚的诗境,其诗如下:
明月夜留别[4]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该诗有离人、月、云、层城四个意象,通过对人和月的反复吟咏来渲染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孤高、简洁,读起来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虽读着都是实景,脑中所现却全是仙境,缥缈无踪。
另一能够展现空虚诗境的意象则是风,主要是在《偶居》一诗中:
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5]
跟《明月夜留别》相似,《偶居》也并未选取过多意象,只有云、风、山三个。狂风吹着浮云在山间游荡,这云是“心云”,那么,就不是风在动,也不是云在动,而是心在动了。心如浮云漂泊,在有无和南北之间无处栖息,空虚之境就出来了。狂风当是多变的命运,让人不得自已,索性有无和南北都不重要,万事皆空,不过随波逐流而已。这种空虚不仅仅是在男女之情上的寂寞,更多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直言空虚即为豪,豪气背后还是空,李冶诗中的空虚之境与她的“豪”是相得益彰的。除却三首咏物诗,李冶的诗作都是充满着伤感寂寞之情,甚至还有几首明确提到寂寞、相思的。例如《寄校书七兄》中“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寄朱放》中“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感兴》中“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更别提四句有三句相思的《相思怨》。这些相思之作中的寂寞和相思是直白而大胆的,能够直接问一个男子寂寞是怎样的,也能直接剖白心迹,直言相思,正体现了李冶的“豪”的一面。从展现李冶的“豪”诗作上看,在《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里,李冶在病中遇友人来访还能“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虽是病弱,还依然有兴致吟诗醉酒,这自然当得一个“豪”字。喜陆鸿渐至的喜悦并非是见到久别的情郎,而是老友重逢,知音相见。两人相逢之后的情景没有缠绵,没有互诉相思,而是吟诗、饮酒,只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交往。这种不掺杂旖旎情思的交往同男性文人之间的交游是相似的,在这种关系中,李冶才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只是这“偶然成一醉”之外,就空无一物,大概陆鸿渐也不知李冶病中仍醉酒的真正原因吧?喧嚣散尽后,空虚之感仍是挥之不去。
三.李冶诗中空虚之感的来由
既然已经察觉到她的诗作中的空虚之感,便自然要探寻下空虚的缘由。由几首与人赠答的诗作可以看到,李冶的寂寞最大的来源是朋友的别离。阎伯钧、朱放、崔侍郎都仿佛过客,皎然、陆羽本是方外之人,李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在在病中见陆羽到来而欣喜。也正是这种长期的孤独,才造成了她诗作中难以掩饰的空虚寂寞之感。她总是盼望着离去的人能够回来,于是有了“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但更多的是感叹着“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千叮万嘱着“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世人皆道她神情萧散,殊不知皆是孤寂。
不过,单纯从女子的情感依赖的特性入手,认定李冶是个难耐寂寞的弱女子又实在太片面了些。在她的咏物诗《柳》中有言“舞腰渐重烟光老,散作飞绵惹翠裀”,哀叹容颜易老的心思袒露无疑。对于女子来说,特别是对她这样一个“美姿容”的女子来说,保持青春容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她尝到了貌美的好处,难以忍受年华逝去后巨大的落差,难免感慨芳华易老。所以当她蒙皇帝召见时才会有“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的哀叹,这种时光带走曾经的繁华之后的落寞也是她诗中空虚之感的重要来源。
在女子特质之外的考虑,要关注到她的独特身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女道,她过分自由,也就无处依托,于是更多漂泊之感。在另一个层面,人们总是忽略她是一个女道士,而且与方外之人皎然、陆羽交情匪浅,即使现在留存的没有道教相关的诗作,也不可否认她的思想中有道教因素,这种空虚寂寞之感也可以来源于老庄和道教的坐忘。在道教中的老庄思想、坐忘心态、寻仙向往的影响下,李冶的诗境常常像清冷孤高的仙境,没有半点烟火气。这种空虚之感显得澄澈、干净,有着哲学上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续的辩证思想。例如《八至》中的“至近至远”“至深至浅”“至高至明”“至亲至疏”,能够看出同一事物中的矛盾特质,没有超脱物外的心态是不可能的。还有“楼虚月华满”的虚实对比,诗境宛如蟾宫,空虚却不艳俗。虽然她的诗歌中多男女之情,少道家稳重,但仍然可以从情感表达的内蕴上看到她受道教思想影响的影子。
参考文献
[1]唐,薛涛,李冶,薛涛李冶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2]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清佚存叢書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3]五代,殷元勛,才調集補注·卷十,清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刻本,中國基本古籍库
[4]陈尚君,心与浮云去不还 吹向南山又北山——李季兰诗六首赏析,文史知识,2016年05期
注 释
[1]五代,殷元勛,才調集補注·卷十,清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刻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2]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清佚存叢書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3]陈尚君,心与浮云去不还 吹向南山又北山——李季兰诗六首赏析,文史知识,2016年05期,29
[4]唐,薛涛,李冶,薛涛李冶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5]唐,薛涛,李冶,薛涛李冶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作者介绍:高爱华,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