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协状元》贫女与《琵琶记》赵五娘“团圆结局”对比分析

2017-04-10黄姣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悲剧性团圆状元

内容摘要:《张协状元》与《琵琶记》二者在故事情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处在于贫女和赵五娘皆由于被弃置远乡,而踏上了漫漫寻夫路,二人都历经艰辛最终得到一个完满的结局。张协与蔡伯喈本性的差异,贫女与赵五娘身份地位的差异以及蔡伯喈和张协所受外在压力的差异,共同导致了赵五娘与贫女“团圆结局”的细微差别。贫女与赵五娘二人看似皆苦尽甘来与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然而在最末的大团圆结局中却蕴含着各自命运的悲剧性。

关健词:《张协状元》 《琵琶记》 贫女 赵五娘 “团圆结局” 对比

一.贫女与赵五娘之“团圆结局”简析

《张协状元》中在风雪夜遭劫受伤的张协误闯古庙,贫女出于同情留下张协,顾其衣食,助之养伤,而张协出于对贫女的感激也对贫女“情意绵绵”。最终在李大公、李大婆二老的帮扶下,二人结为夫妻。不久张协进京赴考而盘费缺少,贫女为解燃眉之急去剪去一头青丝,回庙之后不待张口便遭张协一阵拳打脚踢。接着张协赴考,贫女在五鸡山苦守。张协考试高中后一方面拒绝了高官王德用的独女,使其羞愤而死;一方面抛弃了贫女,将找上门来的贫女羞辱毒打一番。贫女无奈之下返回古庙,本欲独自咽下苦果,与张协断绝联系再无瓜葛,却被前往任所的张协遇上,张协持剑砍杀贫女。王德用的独女胜花因张协拒婚而死,王德用为报私仇也申请前往张协任所,于途中偶遇外貌与胜花酷似的贫女,遂认作义女。其后张协被王禁持,只好向王妥协,表示愿娶其女,与王结为姻亲,王德用遂将义女也即古庙贫女嫁与张协。

贫女在“一女不嫁二夫”的时代背景下,“复嫁张状元”i,与张协“两情相好如鱼饮水”ii,与风流才子张协再次结合可以说是她最好的结局了。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与蔡伯喈新婚两月后与其分离,蔡伯喈进京考试,赵五娘在家照顾年迈公婆。蔡伯喈自进京后考试高中、相府招赘,其生活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赵五娘则与之相反,荒灾、人祸等一步步将赵五娘拖入痛苦之深渊,其生活处于一降再降之恶态。当蔡伯喈在京城夜月下与美人赏花饮酒享人间富贵之时,赵五娘却在家典当从娘家带来的首饰,与公婆艰难度日。为俭省粮食,赵五娘吞糟咽糠,给公婆熬稀粥。得知真相的公婆气郁而死,赵五娘含泪用罗裙包土埋葬了公婆。后来赵五娘进京寻夫,辗转进入牛府后幸得牛小姐安排终与蔡伯喈相认,并最终夫妻团聚。

蔡伯喈离家的数年间,赵五娘作为儿媳对公婆悉心照料,不仅在衣食上尽量先满足公婆,还要在公婆争吵时予以精神宽慰。这样一个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之贤妇、孝妇的“团圆结局”主要体现为与蔡伯喈两地分居日久历经无数困境后得以夫妻重聚。

贫女的“团圆结局”有太多波折太多偶然,而赵五娘的“团圆结局”则似乎是建立在社会道德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二.赵五娘与贫女“团圆结局”原因对比

贫女之“团圆结局”以偶然因素居多,自张协拒婚始,至張协向王德用妥协止,其间环环相扣,一系列偶然情节将贫女的人生归宿再次推向张协。

张协强拒王德用之招赘,为第一因。此一拒,既有辱王德用的颜面,又致使王德用的独女胜花羞愤而亡,为贫女填补王府之女的空缺创造了可能性。王德用携家眷追随张协,在五鸡山与贫女相遇,为第二因。此一遇,因贫女与胜花容貌酷似,触及王德用夫妻二人痛失爱女的伤心事,遂将其收为义女,此举为以后王德用有女儿再嫁女与张协提供了必要条件。张协遭王德用禁持后央人和解,为第三因。张协作为考试高中的状元,除应试之才之外还兼具政治头脑,张协此时终于意识到若不在此妥协娶王府之女其仕途必然受阻,于是只好向王妥协。三环之中,任一环节向相反方向发展,则张协与贫女的姻缘断不可再次续接。贫女再嫁,张协再娶,其中一波三折,对象却都还是原来那个人,其中之偶然性非《琵琶记》可比。

与贫女命运的起起落落归于偶然不同的是,《琵琶记》赵五娘的“团圆结局”应归之于社会道德对两个主要人物牛小姐与蔡伯喈的教化作用,而这二人恰是能决定赵五娘是否能得到团圆结局的关键。《琵琶记》中蔡伯喈、牛小姐二人皆至德良善、不失本心,社会道德约束下的牛小姐与蔡伯喈的性格本质决定了找上门来的赵五娘结局不会太悲惨。

牛小姐作为相府千金,从小接受女德教育,女性应有的妇德以及容人之气概其兼而有之。因此当夫婿蔡伯喈的原配找上门来时,牛小姐可以打心底里欣然接受,且对其以礼相待。

封建礼教对女性之奴化教育使赵五娘被相府千金接受成为可能,同时蔡伯喈的纯良之心对此结局也起了关键作用。最初,当牛丞相要招赘蔡伯喈时,蔡伯喈严词拒绝,即使后来迫于牛丞相的政治压力他不得不与牛小姐成了亲,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双亲与赵五娘。蔡伯喈即便身不由己,心里还作为一个读书人单纯而固执地坚守着为人子者应有的孝道准则,其身在京都心在故里的矛盾纠葛,合理地解释了其对双亲的不奉养和对赵五娘的弃置远乡是出于迫不得已。与良心泯灭的张协不同的是,蔡伯喈虽然性格软弱,但他的本性是良善至孝的。因此,当赵五娘千里迢迢找上门来时蔡伯喈是不大可能不相认的。

《张协状元》和《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代表,二者的团圆结局不仅满足了中下层观众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以传统道德为核心、以礼法为背景的文明在全社会范围的扩张。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中说,宋代除了有国家刑法和士绅家规,民间“颇有影响的如祠堂祭祀、家族聚会和节日活动的演出中,如《张协状元》、《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之类的戏曲,也渐渐出现了伦理道德教化的意味和趋向”iii。作为一个颇有文才的状元,张协忘恩负义、凶狠歹毒的一面也给世人敲响了警钟,读圣贤书要身体力行,而不能书面一套行动上又是一套。

三.赵五娘与贫女“团圆结局”之悲剧性对比

贫女与赵五娘的爱情婚姻都圆满落幕,但是二者的团圆结局都蕴含着一定的悲剧性,而这种悲剧性是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无法避免的。

《张协状元》结尾贫女与张协“一段姻缘冠古今”iv,这种善有善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向来为中国读者所喜,然而这样的结局对贫女来说却非为真喜。

贫女之团圆结局的悲剧性首先在于,其所谓团圆乃是建立在另一个年轻生命消亡的基础上,她只是王德用女儿胜花的替代品。王德用夫妇收贫女为义女的首要前提是,贫女和他们死去的女儿胜花外貌酷似,所以王德用夫妇即使对贫女倾注了一些关爱,也只是将他们对女儿的思念寄托在贫女身上而已。其次是,贫女的团圆结局不是她自主决定的,在婚姻中贫女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尽管贫女后来有了王德用这把保护伞,也同样摆脱不了封建社会女性婚姻不自主的命运。再嫁张协之前,贫女根本不知道她要嫁的人是谁就被王德用安排妥当了。此种悲剧性乃社会环境造成的,与贫女无关,与王德用无关,也与张协无关。在此种社会背景下,贫女也沦为了新晋状元与高官进行政治联姻的工具。王德用等京官必借与新晋政治势力联合来稳固地位,而张协复娶贫女也并非痛改前非浪子回头,而仅仅是为了仕途不再受阻,娶了一个官位护身符罢了,不管是对胜花还是对贫女他都没有投入真感情。由此可见,贫女之团圆结局,是非爱情的,而是政治的,利益的。最后,从张协的人品来看,当贫女还是贫女时,张协忘恩负义不仅抛弃贫女还对其举刀相向,而当其变换身份成为王德用的女儿,张协就变了一副讨好的嘴脸。不管怎么看,张协都是一个本性恶劣之人,虽然饱读诗书颇富文才,但却自私自利、心狠手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贫女为张协筹钱晚归遭受张协的暴行之时,其残暴无良之本性已初见端倪,则之后贫女之被弃与险被杀害或皆为必然。所以,即使后来贫女以一个新的身份重新嫁给张协,嫁的也仍然是那个不尊重女性的狂徒而已。若姻缘已定,那么贫女遇人不淑则是她婚姻的最大悲剧了。

与贫女由无数偶然性导致的团圆结局相较,赵五娘为了等到这个团圆结局作出了巨大牺牲。赵五娘一路行乞寻至京城后,既有蔡伯喈会不会不认自己的顾虑,就说明历经岁月和灾难的摧残其容貌气质皆不如从前,她已不是那个新婚两月余与蔡伯喈耳鬓厮磨的赵五娘了。赵五娘团圆结局的悲剧在于,她为了一朝团聚付出数年的青春年华,在一生中最美的光景里饱经磨难。赵五娘虽然最终等到了团圆,却早已人老珠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尽管牛小姐对其以姐姐相称,蔡伯喈也主张二人在名份上不分妻妾,但牛小姐却早已在政治地位和財力上以强大的气势压倒了赵五娘。与贫女和张协一对一的婚姻搭配相较,《琵琶记》中赵五娘看似结局完满,但她的团圆结局却并非她和蔡伯喈两人的团圆,而是她去依附由蔡伯喈和牛小姐重新组合的新家庭的大团圆。在这个意义上,赵五娘并不能像以前在陈留郡一样以女主人的姿态在家庭中自居,在往后的生活中可能要像入了贾府的林黛玉一样处处察言观色、小心行事,以免遭人口舌。

若以悲喜剧为《张协状元》定性,则《张协状元》可谓大悲剧。与赵五娘相较,贫女之悲剧性更甚,因其遇人不淑始终摆脱不了误嫁中山狼的命运。贫女与赵五娘都得到了“团圆结局”,喜剧效果虽然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但在这完美结局的背后二人却都饱含辛酸。

四.结语

《张协状元》中的贫女历经波折再嫁张协,《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也摆脱了南戏中赵贞女遭遗弃的命运,虽然都以夫妻团圆做结,但一个出于偶然,一个却出于必然。同时,二者团圆结局中蕴含的悲剧性也有差异,贫女之遇人不淑较之赵贞女之依附牛府悲剧性更甚。

参考文献

1.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第2版。

2.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2版。

4.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

5.徐朔方,孙秋克编《南戏与传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孙益敏《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安徽文学》2009年第5期。

注 释

i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张协状元》,第214页,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第2版

ii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张协状元》,第215—216页,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第2版

iii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4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2版。

iv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张协状元》,第216页,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第2版

(作者介绍:黄姣雪,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悲剧性团圆状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状元饼
团圆中秋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