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育在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2017-04-10王祝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技能教学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教学在教学目标、训练目的、激励方法、训练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将德育融合于技能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德育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在技能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通过发挥德育的调控功能,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素质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03-04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技能水平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常常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导致成效不佳、备受诟病。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以素质教育理念对技能教学进行深层次改革,值得深入探讨。

一、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成效直接關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在技能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技能教学目标的单一工具性

职业教育培养“工具人”的问题一直被学界所诟病,而这一问题在技能教学上显得尤为突出,技能教学特别容易成为“规训化”教育。“规训化教育仅仅训练人的被使用性,也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它所生产出来的人,无论其兴趣还是品味都相当浅薄,精神相当狭隘。”[1]当前职业院校的技能课程,基本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把技能仅仅作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今后谋生的工具。学校如果仅仅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来制定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就缺少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内在价值的探寻。

(二)技能训练目的的过度功利性

受工具理性价值理念的影响,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技能课程的功利性非常明显。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一半学生的技能学习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具体表现就是一旦落实工作单位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再愿意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参加工作后对技能训练同样消极、被动,只有考核、比赛、升职加薪等外在压力或物质刺激,才能消极保持技能训练,功利性的短视思维往往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激励方法的外在驱动性

相对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较差,且相对而言,技能课程学习过程单调机械、成效显现缓慢,还需要投入大量课外时间来进行自主训练,大部分学生很难自觉、主动地用心参与学习与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加强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外部驱动法,即以考核、定级、比赛及就业等施加外在压力、实行外部驱动的方法,缺少使用激发内在动力的理念、方法与行动,其产生的效果是临时性、阶段性、难以持续的。

(四)训练方式的机械单调性

诚然,高强度机械、重复的训练,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在艰苦训练过程中缺少情感关怀、意志激励、动机激发等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不能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获得自信与成就体验,这种为了训练而训练的方式必然是低效的、难以持久的,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技能的厌烦甚至憎恨。

(五)评价标准的低层次性

工业4.0时代的技能教学不能再纯粹地教授简单的操作动作技能,而应该更加侧重于智慧技能,不仅操作要准、快、精,而且要能够运用规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熟练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不仅要会操作,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评价,还是较多地停留在强调操作动作的速度、准确率等层面,哪怕是全国性技能大赛,比的也仅仅是操作水平。低层次的评价导向不仅阻碍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所能获得的高层次幸福体验。

(六)训练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恒心与毅力不够、自控力不强,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弱点。具体表现在技能训练上,就是吃不起苦、不能坚持,少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刻苦练习。大部分学生虽然确定了目标,但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难度的加深,便开始松懈、退却甚至放弃,很多学生仅仅把达到毕业的最低限度标准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把技能练成自己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作为目标。

二、技能教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的原因。

(一)学校、教师是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上,素质教育思想没能被普遍理解与接受,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占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往往被忽视。具体反映到技能的教学上,就是仅仅认识到技能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技能的目的性价值,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以片面的功利性目的来引导、教育学生。其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缺乏整体性思维,技能教学仅仅关注学生的“技能”,而较少关注技能训练的“人”,很少意识到人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提升对技能的促进作用。技能教学的重心仅仅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等技术性层面,而很少关心学生的理念、价值、情感、意志等目的性需求。由此教师就难以以育人的意义来促进教学行动的改进,仅仅是从事了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工作。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单纯地以不能就业、不能毕业等形式给学生施加外在压力,采用强制性的方式与手段督促学生开展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少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较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技能中找到自信心与存在价值感,感受到在今后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技能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第四,在管理与激励机制上,包括评价、奖励、就业等方面,都表现出功利导向与工具性要求,增强的是学生技能学习、训练的外因性动机而非内因性动机,促进的是学生工具性价值的提升而不是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问题形成的根本性因素

在对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技能水平不仅受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学习动机、就业意向、自信心、意志力等个人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个体因素甚至是决定学生技能水平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因素。[2]

此外,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发现技能尖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其工作的目的性、自觉性、主动性、勤奋程度、吃苦精神等方面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因而他们一般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技能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职业院校学生在这方面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在技能教学中通过融合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德育在技能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发挥

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技能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教师教育理念、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问题。促进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是德育的功能属性,将德育融合于技能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技能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思想品质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发挥导向功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表现在技能学习上就是缺少远大的目标追求,功利心强,注重眼前的、个人的利益,加强训练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获奖、就业加薪。通过德育工作与技能教学的融合开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技能学习和其他专业课学习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己创造价值的本领以及实现自我的手段,把技能学习从就业、加薪等功利的目标提升到创造社会财富、服务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精神层面,并帮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变技能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促进教师在技能课程教学与训练指导中自发、自觉地开展德育工作,帮助教师主动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从而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品质,并通过提升学生品质,提高技能教学效果。

(二)发挥激励功能,激发技能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3]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和心理共同支配的,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们的头脑,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技能训练是高强度、重复性的活动,没有思想的支配、精神力量的支持很难长时间持续进行。通过发挥德育的激励功能,以学生人生观、價值观、成才观的正确引导和态度、意志、情感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增强主体性,培养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通过正确的激励,帮助学生意识到,具有明确目标的、刻苦的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升技能水平,而且可以磨练意志、塑造精神、完善人格,而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育人功能,在技能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把学习分为两类: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而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因此,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把逻辑与知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个体成为完整的人。[4]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技能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在技能教学中融合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努力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成为“意义学习”,将技能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规程的遵守、训练的坚持、技巧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联系起来,与价值取向、诚信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担当、意志磨练等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让技能学习成为“意义学习”,促进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四)发挥调控功能,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实现健康成长

在技能训练、考试、比赛时紧张、焦虑、发挥失常等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遭受挫折失败后精神沮丧、情绪消极等问题,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经常遭遇的问题,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还往往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通过德育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调整心态,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合理看待竞争与压力,培养正确的荣誉观、成绩观,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健康、幸福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通过寓教于学,寻找合适的载体,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同时,技能教学与训练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运用德育的力量,从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成才。

参考文献: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祝华,徐烨.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个体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6(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芷英.德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方健华

本文系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立项课题“‘互联网+时代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ALE2016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祝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00)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技能教学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授及交际技能教学的实践研究
从“人文”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技能教学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