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7-04-10银小芹

武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锻炼青少年

银小芹

摘 要:目前,我国青少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造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素质相对弱化和体力活动能力不断下降的现状,而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的个人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分析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因素的基础上,对提升青少年体育活动能力的教育对策进行研究,以便促进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 体力活动 体育锻炼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127—03

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下降,会导致青少年很多的健康隐患,如营养过剩、肥胖、核心力量弱化等,并与成年后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1]。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在平时对体育活动缺乏参与兴趣,开展体力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而导致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需要加强对于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相关因素的研究与分析,积极发挥各个教育主体的导向作用,引导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力活动能力。

1 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学校教育因素

在导致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的各种因素中,学校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基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习无疑也是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学校都是过分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的。

1.1.1体育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为了有效改善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各类学校必须确保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积极开设、开足体育课。但是由于很多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所以在体育教育上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有些学校甚至不能保证体育课开设的充足性,经常以各种理由挤占或削减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内容,这不仅会严重削减学生参加体力活动的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训练,不利于学生体力活动能力的系统培养。

1.1.2 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从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体育课程来看,主要还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教学重点,以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以教师的机械性训练和演示性教学为主,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2]。同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很多学校体育教学项目的设置过于单调,基本年年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反而忽略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做到体育教学的“以生为本”。此外,在中小学现有的体育教育体系中,以健康为主、以快乐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没有将学生体力活动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所以学生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主要是开展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体力活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1.1.3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受到学校教育观念和家长教育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教育主体过分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所以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课业负担比较重,从而严重压缩了青少年在课外参与身体锻炼的时间与空间,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力活动能力的有效培养。

1.2 学生因素

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下降,不能同一而论,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比较明显,影响学生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的相关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有时候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寻找原因。

1.2.1 很多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肥胖率在不断上升,这不仅与青少年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甚至出现营养过剩密切相关,还与青少年群体不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和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随着青少年课外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很多学生参与体育交际的热情在不断下降,所以体力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1.2.2 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的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主要是他们怕苦、怕累、怕脏,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基本条件,或是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受到父母的一贯溺爱,在平时不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所以也降低了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1.2.3 学生没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青少年良好生理素质的养成,以及体力活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循序渐进的提升体力活动能力。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平时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相应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所以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也不利于学生体力活动能力的有效培养。

1.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却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往往会对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3]。一方面,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情,如对体育运动抱有偏见的家长,往往也很少会指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进行纠正;而热爱体育活动的家长,会经常开展一些体育教育与指导活动,也不会轻易对孩子的体育运行行为进行不当干涉。另一方面,學生家长对体育的参与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当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时,往往更容易让孩子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形成对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锻炼指导的有效补充。反之,当家长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时,也就很少陪孩子共同参与体育运动,也不利于调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和开展体力活动的积极性。

1.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少年儿童体力活动下降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当今社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原本需要体力解决的事情,都被机械所替代,很多学生上下学的路上甚至都需要步行,所以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从事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青少年对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有些学生甚至有“网络成瘾”的倾向,所以来到室外参加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这也是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提升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有效对策

2.1 优化学校体育教育方案

为了让青少年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教师就不能一味依赖体育教材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要善于结合青少年的体育学习需求和健身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校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趣味性、时代性、先进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以便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其次,各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的整体规划,保证各个年龄段学生体育课的授课时间,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如课间操、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锻炼学生体力活动能力的重要渠道。再次,学校教师要安排一些灵活性、自主性强的体育活动项目,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和运动能力有针对性的选择,避免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的统一化和程式化,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主权,这样学生才能变得更加主动[4]。

2.2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力活动习惯

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学生多活动、多锻炼,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教育与指导的时间相对有限,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学生自主运动、自主锻炼,所以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力活动习惯至关重要。一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情感的培养,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运动观念,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各教育主体要积极培养学生在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主体意识,以及吃苦耐劳和竞争向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自信心,激发出体力活动的潜能。此外,还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引导学生在课外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只有学生在课外多活动,多开展自主锻炼,自身的体力活动能力才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在课间和课外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外可以积极、主动、自主的开展体力活动。

2.3 加强家庭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工作

针对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上相对弱化的现状,必须加强家庭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的工作力度。一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体育教育上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体育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的家庭,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在平时多对孩子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监管[5]。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加强,全社会有责任还青少年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宣传和教育措施,以及通过体育运动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参加更多的体力活动,进而为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提升与改善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

3 结语

总之,当前青少年体力活动能力的下降,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力活动能力时,一定要因人而异,注重对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加强各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进而循序渐进地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力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

[1] 邹志春,陈佩杰.青少年体质、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6):50-54

[2] 王香生,黄雅君.体力活动与健康:研究及应用[J].体育与科学,2008(29):76-78.

[3] CORA L. CRAIG,CHRISTINE CAMERON,CATRINE TUDOR-LOCKE.CANPLAY Pedometer Normative Reference Data for 21,271 Children and 12,956 Adolescent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13(1):123-129.

[4] Gemma Knowles,Miranda Pallan,G. Neil Thomas,Ulf Ekelund,Kar Keung Cheng,Timothy Barrett,Peymane Adab. Physical Activity and Blood Press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J]. Hypertension ,2013(1):70-75.

[5] 王 超,陳佩杰.体力活动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8) :43-49.

A Study on the Factors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hysical Activity Ability of Teenagers

Yin Xiaoqin(P.E. School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in the whole, the time of daily physical exercise in our country is less than one hour. This causes the relative weakening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teenagers in our countr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bil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young people are various, including the external factors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al aspects) and the individual factors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actors on the declining of physical activity ability. Meanwhile, th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bout the promotion of youth sports activities are also studied. All these will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eenagers.

Keywords: Teenagers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体育锻炼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