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太极拳教学刍论

2017-04-10韩政骆红斌

武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尚德王道和谐

韩政+骆红斌

摘 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片,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智慧。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太极拳教学展开研究。认为,太极拳的本真状态已被西方体育文化异变为一种“转基因产品”——“太极操”,这种“转基因产品”只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凑热闹”“刷存在”罢了。因此,我们对于太极拳的教学不应停留在体育运动的范畴,而应该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同时提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文化选择必须遵循三原则:体悟太极拳讲求和谐的和合主义思想;体认太极拳崇王道弃霸道的思想;体用太极拳尚德不尚武的思想。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太极拳 和谐 王道 尚德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066—04

1 引言

提及太极拳,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这也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我们对太极拳的认知与定位。既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进入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自然是理所当然。因此,自近代以来,太极拳就被冠以中国武术的“帽子”纳入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当中。然而,在我们为太极拳教学成果欣喜若狂之时,猛回头,才发现太极拳离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已是渐行渐远。因为,自太极拳进入学校教育的那一刻起,其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直采用追求度量衡的西方体育模式进行对太极拳的蹂躏与践踏。如果说,西方体育文化对太极拳本身有一定贡献的话,也只是其采用实验数据来证明太极拳对人的生理、心理具有较好的健身价值罢了,而对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观、伦理观、和谐观等能够体现中国智慧的功能却成为了口头空谈。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太极拳,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是采用“嫁接”的方式,让同学们收获“转基因”的产品而已。因此,在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借助高等院校的优势,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中,全面深化太极拳教学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大。

2 太极操:“体操式”教学的“转基因产品”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它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并依此为行拳的根本和拳理的基础,这也正是太极拳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因所在。有观点指出,太极拳教学要采用西方体育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认为,“‘体操式教学法是根据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方式和速度,将复杂多变而处处是弧形运动和速度缓慢的太极拳动作技术变成‘方形而快速的‘体操式动作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可使复杂的太极拳技术简单化,使缓慢的动作快速化。”[1]这种用体操式教学法对太极拳教学的恶意捆绑,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同学对太极拳的正解,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中伤。当我们对如此博大、典型的东方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播的时候,却秉持“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理念对其进行加工改造,结果造成了“把经念歪”的现象。因此,有学者提出“在当前,不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太极拳教学,还是在社会体育中的太极拳传习,都存在着一种倾向:把太极拳的教学,仅仅看作动作技能的传习,而忽视其文化的内涵。”[2]这便是太极拳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当中的“华丽转身”——“太极操”的存在状态。

把太极拳作为一种上课工具,以其具有的健身功能为“噱头”,运用体操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手段,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教学怪像;把太极拳作为一种考试工具,以度量衡的标准来判断习练的好与坏,看似是合情合理的评判方法,实则是忽略了优秀的文化并没有统一标准的标准;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流行工具,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口号,来标榜教学理念的“高大上”,看似是秉承了文化传承的原则,实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意诋毁。因为,我们只是把太极拳教学当成了简单的四肢运动,而忽略太极拳是集纳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如“元气论”“脏腑学说”“精气神论”从而对人体有祛病延年、强筋壮骨作用的正确认识。太极拳有益于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改善,培养真气,有助元气,增强抵抗力的功能正是它主张“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习练结果。而通过短短一学期或几十个学时的学习,就能够达到对太极拳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并起到良好的健身作用,想必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这种试图通过速成的方法来达到我们从事太极拳教学的初衷是自欺欺人的、不可取的,这也与“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信条相违背,太极拳的教学若一味地采取体育运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其将会成为西方体育运动的附庸,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这种“转基因产品”也只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凑热闹”“刷存在”罢了。

3 太极拳教学改革的文化选择

民族文化精神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文化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滋生的体育运动是以胜负为评价标准,尤其以战胜对手为最终目的,其特点表现为外显性。中国文化的“中和”思想具有世界主义的情怀和世界整体论的视野,视天下为一家,强调以天下观天下,立足天下整体思考问题和治理天下,认为冲突与对抗只是暂时的失序,其特点为内隐性。所以说,有一种文化,就有一种运动的观念,从运动项目来看东西方的地域文化,就会有不尽相同的色彩。而太极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片,它强调“中正安舒”,既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这也正是儒学的哲学基础“中”“和”思想的体现。因此,我们对于太极拳的教学不应停留在体育运动的范畴,而应该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

3.1 体悟太极拳讲求和谐的和合主义思想

在寻求人类未来前途的反思中,东西方学者发现了一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处,于是兴起了对《易经》、中医的研究,对太极拳的追求。我们不能仅仅视为一种学术现象或看做是一种学术潮流,它正是在新的形勢下人类的一种寻求和回归。中国之所以能够首倡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是基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和平主义传统。“以和为贵,推崇‘中与‘和的思想是儒家的哲学基础。”[3]然而,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当前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根植于其历史记忆和经验之中。各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民族特有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历经岁月的沉淀,形成该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经形成便成为该民族的整体记忆和特有意识,从灵魂深处影响和规定着该民族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基于以上思维方式及文化传统,太极拳的创拳理念和行拳方法都与追求和谐的理念有着内在的练习和秩序规范。因此说“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它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它根植于太极哲学,以此为拳的理论基础、行拳的根本,太极拳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合精神,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4]不论是从技术层面而言抑或是在理念上的追求,太极拳都在培养着人们和谐理念的生成,与万物生灵相依相存 。

“圆、空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5]对太极拳而言,“ 在太极拳的运动中,无处不体现着圆、缠丝,运动之中要求虚、空,从而在理论上体现出与自然和谐,支持着太极拳的技理。”[6]太极拳作为一种优雅、大方高情感的活动主张以虚实相生、动中求静的运动特点,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运动风格,以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的运动理念,以刚柔相济、快慢结合的运动方式,以引进落空、粘连黏随的技击思想,不断培养人宽容、谦和的处世态度,这也将会进一步升华为个体精神与社会层面上的文化需求,实践着个体的健康理念与休闲手段,实现着主体间的理性交往和人际沟通,追求着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所以,对太极拳的教学我们应时刻突出太极文化的和谐观念,以技载道,通过对技术动作的习练来体悟太极所推崇的和合思想,从而促进对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内部环境的和谐以及外部环境和谐的理解与认知。

3.2 体认太极拳崇王道弃霸道的思想

如何阐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王道”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符合道义之政治的代名词,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由此而来的王霸之辨亦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观念。“王道”一词,始见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对于‘王道可谓推崇备至,并将其等同于先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认为他们是道德意义上绝对正当的政治。”[7]简言之,儒家思想强调内圣外王,崇尚王道,发对霸道。孟子进一步表明“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8]由此可见,儒家强调推行仁政王道,靠仁义道德而非武力争取民心,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武力征服人。太极拳论有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急缓。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既是宽厚、克己和礼让的表现,也体现出太极拳的大度与不争的王道精神。太极拳讲求推己及人、舍己从人,尽量替他人着想,不强求他人,这种理念推及到国家关系上,便体现出中国外交常常显示出的君子般大国风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我约束,诚实守信,与邻为善,甚至成人之美。太极拳所倡导的这种理念用荀子的话便可以佐证其显示出的王道精神,他认为,“如果能够以礼义治理天下,则人皆义士,法皆义法,所辖臣民也皆怀义志而归顺、倾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能够无需武力而得天下。”所以荀子认为王者“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可以“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忙时耕田,闲时造拳”的拳彦歌诀道出太极拳的產生背景。“偌大中国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处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之下,人们满足于男耕女织的相对稳定的安定生活而不喜欢远征和扩张。因此,处于守势的农耕人,他们世代相沿用于抵御域外入侵的基本方法是‘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历尽艰辛前仆后继修筑起的万里长城,正体现了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防御心态。中国武术(太极拳)正是在这种农耕文明的熏陶下形成了注重防守而不是主动进攻的“和平”风格。”[9]它所强调的“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立身中正”“蓄而后发”“舍己从人”以逸待劳的理念皆体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 王道”思想。可以说,“崇王道,弃霸道”的中国传统经世之道无不渗透在太极拳所追寻的崇高境界之中。

3.3 体用太极拳尚德不尚武的思想

与“崇王道、弃霸道”的思想相辅相成,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正道直行,强调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反对以力压人,崇尚德治,强调慎战、止战、义战。止戈为武,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太极拳讲求“内圣外王”,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这种自强不息、乐观自信、不断追求上进的文化精神对于激发国人的工作热情,鼓舞国人的生活勇气,坚定国人的人生理想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体现了满足自我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统一。儒家认为“ 一个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这就是通过‘内圣外王来实现的。所以,儒家主张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一言以蔽之,太极拳所讲求的“内圣外王”是一种德,这种德的培养与形成是通过太极拳的教化功能来体现的。太极拳具有打的功能,但它同时是一种不追求打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它是一种对强悍、对抗和勇猛的含蓄表达,是人类对暴力的一种文明转化。技术动作的演练皆体现出君子风范的儒雅打法,舍己从人、以柔克刚、顺势走化也表达出太极拳的尚德不尚武的伦理追求。同时“太极拳中的“听劲、化劲”其核心是教会人尊敬对手,全身心地观察对手,做到无我的境界,从而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和仁爱的思想。”[11]

总之,武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武术谚语格言中历来就有“欲练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思想道德上的修养。可以说,“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控制的作用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处于一个非常显赫的位置,并且形成了大量对技击说不的道德规范。”[12]《大学》有云“明明德”“内外兼修”。“内”指品性修养,“外”即指技艺的修炼。正如苌家拳《初学条目》中指出的“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做正大之事,不可持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的那样,太极拳同样崇尚“德为先”“止戈为武”以及“非战”的不尚武思想。可以说,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肢体语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和富于创造力的部分,它能够凝聚全人类的希望,去推动彼此的理解与包容,从而缔造长久的和平。

4 余論

在文化强国的时代,我们既要了解本土优秀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以及普遍意义,还要自觉学习吸纳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以此促进全民的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观、伦理观、和谐观等能够体现中国智慧的元素,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片,这张黑白色的底片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大放光彩。

当然,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太极拳的所有拳论通过实践来解读,在一定条件下选择赋予某种文化内涵的意义,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手段,使之能够更加直观地体悟中国文化,这值得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加大太极拳教学的理论课时以及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彭 鹏,张永明.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实施“体操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96-98.[2]徐培文,李宝玉.小其技能,大其文化——太极拳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7):90-91.

[3]李秋发.中国梦的世界图式[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47.

[4]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1-192.

[5]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 .体育学刊,2005(3).

[6]邱丕相,王 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03-1605.

[7]杨汉民,匡 宏,任向阳.先秦诸子的 “王道”智慧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1):82-84.

[8]刘俊田等注译.四库全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05.

[9]韩 政,王 岗.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历史变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12):50-55.

[10]贾 怡.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性[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5):101-103.

[11]邱丕相,王 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03-1605.

[12]王 岗.从“武技”到“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6(8).

On the Teaching of Taijiquan in Universities from Tai Chi Culture

Han Zheng Luo Hongbin(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Taijiquan as 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ilm, reflects Chinese wisdom. This stud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logical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carries out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Taijiquan teach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Taijiquan has been changed by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nto a kind of "GM products" - "Tai Chi Gym", this "GM product" only show its existen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we in the teaching of Taijiquan should not stay in the sports category, and should be c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eritage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ut forward that college cultural choice of Taijiquan teaching reform must follow three principles: ideology and understanding of Taijiquan harmony; recognition of Tai Chi Chong King abandoned overbearing thought; with the Taijiquan Morality not martial thought.

Keywords: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ijiquan; harmony; harmony; Morality worship

猜你喜欢

尚德王道和谐
尚德学校的德育工作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尚德机构2018财年Q2净收入4.818亿元,净亏损2.718亿元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画家要做修身尚德的人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Chemical Modeling of Nesquehonite Solubility in Li + Na + K + NH4 +Mg + Cl + H2O System with a Speciation-based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