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的“碎片”整合与思考
2017-04-10张繁
张繁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属性、内涵和价值的探讨,以期得到不同视角下对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框释。研究认为: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背景的社会变迁中,传统武术俨然不能以传统思想去迎合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观念的不兼容,导致传统武术文化进入一个适应性遴选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分析传统文化的受众诉求,正确认识“文化扬弃”的目的与意义,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选择路径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 社会变迁 文化扬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034—04
一直以来,传统武术的研究备受诸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不同维度的剖析,然而对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看法却纷纷不一。传统武术经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熏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它以丰富的技击体系和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成为与外交流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如今积极倡导发展传统文化的时期,使传统武术在社会文化中呈现出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性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改变了原有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也改变了原有传统武术的“本真性”。本文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利用文化发展的“文化扬弃”过程,分析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所面临的疑虑与困惑,以期对传统武术发展问题做出全新的厘定。“文化扬弃,即在保留原文化系统合理,积极部分等基本内核的基础,通过抛弃已经丧失生命力的陈旧的文化因子使文化系统得到新的发展。”[1]
1 碎片整合:传统武术的文化凝结
1.1 思想碎片: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武术是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尤其是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浸润和滋養,并对其进行辩证性的扬弃和取舍,形成独特的理论、技法、功能体系等内容。“孔子善言人道,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老子善言天道,开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学说。”[2]这两种思想的交汇与融合,并未对其中任一思想造成争长竞短的负面影响,反而赋予中国文化持久而坚韧的生命活力和动力,并在社会变迁中兼收并蓄,使传统文化具有广博的蕴涵和丰富的积淀。
传统武术不仅融汇和汲取“儒家思想”对其形体规范做出约束,更是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对其技击思想提供理论指导,奠定传统武术的方法论基础,使其技击效益完全印证和吻合“道”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武术的内核考量,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其中就阐述了方法的关系,如练习太极拳桩功的过程中,“有”即是身体运动实践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无”即通过心无旁骛的过程达到“超验心”的境界。正因如此,谙熟传统武术拳法奥义的武术家们能够宏观的意识到道家文化的内涵和实质,为武术的传承增添文化的可信度和神秘性。
1.2 技法碎片:传统武术技术与方法的文化集成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语言,一种技术动作表达思想内涵的身体文化,必然离不开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方法。寻觅传统武术技法的源流,是由人类参与斗争之时,对肢体动作形成身体记忆并逐步丰富和完善其攻防意识,加之对习得的动作技法运用于实践之中,就逐渐形成武术技法体系。结合传统思维方式,将武术技法在实用性核心理念的牵引下趋向更加全面性及复杂性。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和内容是以套路为载体得以流传,其中套路是由技法组成的表现形式,“套路将野蛮的技击行为文明化为一个文化产品,并在理想与现实的抵抗中体现出套路存在和生命的价值,”[4]不同的技法组成异样的动作,而同一技法并不局限于定型化的身体动作,技法的多样性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同时赋予传统文化的精髓,足以呈现武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技法的这种阶段性特征反映在身体动作的规范化、劲力的精细化、身法的均衡化等分野,为技法的系统性及完整性提供发展依据并奠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基调。
传统武术的表层现象是由视觉摄取身体运动的信息,浅层地分析身体的空间位置与运动轨迹,也为其内涵和外延的深入和拓展提供首要保障。“传统武术套路中的‘四击‘八法‘十二型,既是人与人搏斗实践中常用技术历史经验的概括整理,更是加工重组和创新。”[5]其中就明确了武术技法对动作、劲力、身法的要求。首先,动作的规范化是技法体系的首要前提。如马步冲拳要求挺胸、塌腰、落臀,重心落于两脚之间,每个部位的形态与发力点并非是夸夸而谈,而是经历前人在反复实践中得出结论——动作的规范有利于劲力的发挥与通达。其次,劲力的精细化是技法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由局部发力到全身整劲,将人体的力量聚集到发力位置,使身体部位产生“共鸣”的状态。如武术基本动作“拳、掌、勾可以衍生出冲、撞、崩、挑、砸、撑、搂、勾等不同的动作类型”[6],为适应实战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充分的准备。最后,身法的均衡化是技法体系的重要保障,是躯干部位在整体动作中表现的运动方法,其一般表现出闪、展、腾、挪等运动形式。总之,传统武术的技法内容是展现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东方文化智慧的实践结晶。
2 扬其精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与外延属性的契合
2.1 哲学理念:以武术为载体的文化内涵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范围的拓展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文化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上呈现出广度与深度上的持续递增的总体性发展趋势。“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无不作用于东方文化下的各个体系,影响着传统文化体系构成要素的形式与内容。”[7]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哲学思想的熏陶与涵化,将传统哲学的内涵和精髓纳入其中,从而使传统武术在社会中获得长期的滋润与发展。若传统武术失去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特质,那么传统武术就不能称之为民族文化。
“民族的哲学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武术的拳理也是传统哲学在身体技术中的体现,所以,各民族之间的武技些许有相同之处,但每个民族的文化赋予身体技术的内涵不同。”[8]将传统哲学置于武术拳理之中,有利于习练者体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五行学说”为形意拳提供了哲学理念,“阴阳学说”为太极拳提供了哲学理念等等。由于传统哲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与复杂性,使人们对它的认识难以达到统一,从而使其呈现出拳种林立的格局,“不同拳种所表现出的‘拳风与‘拳貌,是中华民族利用感性思维,将技术化单一为多元,幻化出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形态。”[9]武术家运用以形喻势的方式,通过各种理论来塑造和表现武术技法的运动特点,从而体现武术技法的独特寓意。因此,武术技击不仅仅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或者定式化的动作,并且承载着传统哲理的缩影。这种缩影是指导武术家创造各种武术技法的原则和依据,是思想与身体的有效融合。
2.2 武术原点:以技击为本质的身体文化
传统武术“是一种隐含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形式,”[10]是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特有标志,是饱含传统文化的独创产物,是区别于其它武技而之所以被称之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故传统武术可以划分为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产物。简言之,武术的原始技击本质是基于人类自身生存而对身体动作的记忆存留,不仅是作为肢体动作的外显形式,而且还是集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所铸就的文化载体。传统武术是以身体为主体而展现出来的文化,在研究传统武术技击本质方面,更是要与传统思想、地域、历史等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将身体文化与传统武术文化进行高度融合与涵化。
武术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孕育、形成、发展的身体文化,其中隐含着进攻、防守等诸多奥秘,同时也承载了武术动作与拳理的创新与拓展,把握传统武术动作的创作意图,分析其本质属性,是传统武术文化纵深探索和研究的基础。正如通臂拳中的手部动作就包含多种劲力,且在不同传承人身上表现出的风格又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传承人对同一技术动作的不同理解。这种招式的变换和劲力的通达,显示出传统武术对攻防变化及力量运用的镞砺括羽,单式动作就包含如此丰富的技巧,构成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不同于其它武技的独特表现形式,成为传统武术的“文化指纹”与“文化品位”,并且表现出武术特有的形式原则和规范。传统武术的技击形式表现在精湛的技巧运用和犀利的技击意识,为弘扬传统武术的本质及功能价值提供客观的现实依据。
3 弃其糟粕:肃清传统武术文化杂质
3.1 解蔽传统武术的文化事实
传统武术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彰显中国武术生态精神与和谐意蕴,在武术的宣传与传播过程中,不少传播者将历史事实添枝加叶,蒙蔽人们对部分文化的认知,致使历史真相混沌于传播之中。在此过程中,虽然有些夸张化的文化宣传能够赋予武术意象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模糊且迷离色彩的表达方式,但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审视武术的发展,无疑是对文化事实的侵蚀与掳吞。如太极拳的习练,其功力可以达到“踏雪无痕”的境界,虽然是对传统武术能够起到较好的文化宣傳作用,但基于长远发展的视角考量,并不利于传统武术持稳步上升的步伐迎合时代的发展。
传统武术拥有较为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时代变迁的棱镜下,传统武术在演化进程中的浮夸性使其脱离客观的认知现状,加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水平,严重制约着传统武术理性之光的照耀。如: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意象性动作,虽然具有虚幻、夸张的性质,但却符合“应物自然、象形取意”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与其相反的是,“2012年9月前后,一段经梧太极拳传人闫芳隔空放人的网络视频引起了众多武友的纷纷议论,使得所谓的闫芳太极神功迎来了全国范围的恶评如潮,这一事件显然已经给当代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11]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将其与传统哲学相背离或是凌驾于传统哲学思想之上,对古典哲学文化进行不切实际的吹嘘与夸大,极其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武术传承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仍存在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这些因素在传承过程中或许会对习武者的动机起到积极的影响。总之,传统武术的神秘性应用于引导习练者的动机,而并非以混淆传统武术的真实性而存在。
3.2 摆脱传统武术的传承束缚
“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12]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传统武术才能避免停滞和僵化,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中社会对传统武术的需求,这是哲学思想在传统武术发展中的根本反映,也是由人的需要本性所决定。“在劳动人民中,父子世代传习工艺技术的现象非常普遍,家技代代相沿习,以至形成‘族有世业的状况,使得我国众多的古老技艺得以流传至今。”[13]于是,形成了“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想意识,而“传男不传女”的古训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意识正是影响我国传统武术发展长期处于一种“束缚”状态的因素之一。因此,尽快摆脱“门户意识”及“传内不传外”思想的束缚,重新审视“本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保守与进步的关系,已成为传统武术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探寻传统武术走出低谷的正确路径,不仅要避免传承方式的单一化,而且还要注意门派偏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具体表现为:在门派之间,由于历史的缘故,长期形成了“谁也不服谁”的尴尬景象,究其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有着莫大的关联,传统文化作为武术门派的创立基础,其多样性也造就了门派的千姿百态,对自身门派的过分崇尚而忽视客观事实的审视,无疑是影响传统武术文化相互吸收及合理取舍的主要障碍之一;在门派内部,忠孝、仁义的观念促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形成,讲究“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传承样式,长期以往,传承方式的局限必然影响发展的时效性。综上所述,传统武术的“文化扬弃”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一位传承者都应该摆脱传统的思想包袱,投身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改革与建设当中。
4 結语
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与新旧文化的扬弃休戚相关并愈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武术文化将随人类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变化而改变,从人类发展态势考量,传统武术文化受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剧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正确审视传统武术文化且规避传统武术文化“荣古陋今”的现象,对于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以宽容的胸襟因势利导地去引导新生文化因子的发展路径,顺应自然界乃至人类文化的变化或变迁亦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变过程。因此,在弘扬文化的语境下,寻其良性发展要素,整合创新、与时俱进是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选择路径。在保证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丰富并完善自身文化的“羽翼”,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冲突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第二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34.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283.
[3]黄友敬.老子传真道德经效注今译解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4]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J].体育与科学,2005(03):10-14.
[5]梅杭强,薛 欣,丁保玉,康德强,解乒乒,李永明,纪本平,王泽善.武术套路运动技法的艺术思维本质与方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01):26-30.
[6]杨建营.武术分块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技法的力学原理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01):76-81.
[7]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36.
[8]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
[9]王 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第一版.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36.
[10]陈振勇,郭志禹.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6):51-54.
[11]李晓亮.为武术表演,是对武学的妖魔化[N].华西都市报,2012-9-5:4.
[12]王 林,赵彩红,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1-27.
[13]吉灿忠,邱丕相,吴永杰.武术“文化空间”释义及其表现特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3):18-23.
"Fragment" Integ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Zhang Fan(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connotations and values of traditional Wushu. The traditional Wushu can not cater to the era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ideas leads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to adaptive selection stag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s process,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to choose the pa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audience appeal,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abandonment"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Social change Cultural aband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