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山大徐镇杉木洋村:“盐的子孙”的传承与坚守

2017-04-10陈朝霞

中国盐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制盐象山滩涂

■ 陈朝霞

象山大徐镇杉木洋村:“盐的子孙”的传承与坚守

■ 陈朝霞

“小时候,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村里家家户户都在这里晒盐,整个滩涂上是一道道忙碌的风景,我们就是‘盐的子孙’。”近日,在象山大徐镇杉木洋村文化礼堂内的盐文化陈列馆内,作为象山首任县令徐旃的后人,73岁的徐伊耀老人说起村里绵延900余年的晒盐历史,非常自豪。

杉木洋村依山而居、面朝大海,徐氏一脉从祖上19代开始,直至徐伊耀第36代,一直坚守着晒盐、烧盐、制卤等传统手工“晒盐技艺”,如今这一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往事与记忆

滩涂上一望无际的晒盐场景

“村子过去是连着大海的,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已设有盐课司。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氏第19代开始,直到1967年前后围海造田,杉木洋祖祖辈辈以晒盐为生。”历史已走远,不过一切都清晰地存在徐伊耀老人的脑海中,“村里有一座常济庙,供奉着‘盐熬神’。古代烧盐团灶有定额,周围几个村的村民都想争得这份名额,杉木洋村徐氏第19代孙徐景灏,为了子孙能得到烧盐这一谋生行当,在争夺中牺牲,徐氏后人感恩其德,立庙祭祀。”

自打徐伊耀记事时起,打灶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事情。“那时候,滩涂上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场景。村里劳力铲出一半是盐一半是泥的盐泥巴,挑回来堆得老高,再盖上草席。旁边有一口口烧着柴火、冒着热气的大锅,里面翻滚的是滚烫的盐卤,熬上24小时,盐水从管子中渗出结晶。”在徐伊耀记忆深处,晒盐、煎盐、测卤、制卤、结晶等10余道制盐工序深深地镌刻着。

徐伊耀介绍,自古以来杉木洋村没有不会制盐的家庭,盐的销路遍布象山,还运到普陀、六横等地。“古法制盐有刮泥淋卤法、晒灰制卤法、煎制法等很多种方法,除了大量生产普通的食盐外,还会制作少量的精品盐,上贡朝廷。”徐伊耀如今是村里少数会制作“撩生盐”“荆竹盐”“盐砖”等精品盐的传承人之一,“每50公斤盐中才能产出2.5公斤撩生盐,民间有秘方将荆竹盐用来治疗小儿疳积,成年人吃了盐砖有排毒化痰的功效。”

现实与传承

岁月变迁中追寻智慧结晶

在徐伊耀看来,晒盐技艺看似简单又折射着智慧。“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把握悬沙、潮汛、季节变化,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来把握盐卤的浓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天文、海洋、地理等知识,是杉木洋盐民聪明、勤劳、勇敢的体现。”不过,让他感到遗憾的是,50年前村里围海造田后,滩涂变成了耕地,晒盐制盐场景渐渐消失,只能在记忆中追寻了。

村党支部书记徐玉成告诉记者,为了挖掘、传承和保护这一独具特色的盐文化,大徐镇和杉木洋村联动,建立了盐文化工作班子,成立了“盐文化研究实施办公室”。如今村里设有“盐文化陈列馆”。去年,村里投资 43万余元,建成盐文化遗址公园,盐文化传承还被纳入刚做好的村旅游开发设想规划中。

记者在村盐文化陈列馆看到,这里除了陈列着盐泥耙、畚箕、钉耙、卤桶、盐箩、盐火叉、铁镬等制盐工具外,还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村里的制盐传说、历史、工艺流程和产品实物。据介绍,前些年,杉木洋村的老制盐艺人不仅烧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撩生盐”“荆竹盐”“盐砖”等,还代表象山参加了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受专家赞扬。

徐伊耀认为,这些举措还远远不够。他有些担忧地表示:“现在村里年轻人没人会这一技艺了,古老的技艺和传统若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很可惜。”他建议,村里辟出10余亩土地,搭建泥土垒制的灶台等,邀请村里有这门手艺的老人现场演示制作过程,“让制盐技艺实景操作,让传承落到实处。”

(来源:《宁波日报》)

猜你喜欢

制盐象山滩涂
霞浦滩涂
真空制盐两碱净化过程成垢离子的脱除及控制
苏盐井神一分公司节能增效制盐技改项目建成投产
上岸的鱼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考古所见制盐遗址与遗物的特征
滩涂上的丹顶鹤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