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昆艺术传承发展调研报告

2017-04-10周作明

艺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昆曲传承湖南

周作明

〔摘 要〕对湖南省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情况的调研、回顾与思考。

〔关键词〕 昆曲 湖南 传承 发展 调研

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戏曲艺术,拥有600多年悠久历史,被后世誉为“百戏之师”。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郴州是中国昆曲传承传播区域之一,深厚的昆曲艺术滋润着郴州人民,影响着郴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下面就湘昆的艺术传承发展,就调研的情况,以及相关思考陈述如下:

一、湘昆艺术抢救保护情况与问题分析

《万历郴州志》记载表明昆曲应为明万历年间进入郴州,昆曲传入郴州、桂阳的几百年,经历了传入——融合——发展——衰落(民国时期)——恢复——发展——曲折(文革期间)——恢复——发展——振兴的复杂历程,几起几落,几度兴衰。

解放初期,桂阳县开始恢复昆曲剧目的演出。1956年,嘉禾县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率先启动昆曲抢救、发掘工作,1957年11月召生开办嘉禾县昆曲学员训练班,1960年1月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1964年改升为湖南省昆剧团。60年来,尤其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的10年来,在昆曲艺术抢救、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方面主要取得了六大成就:

(一)抢救了一批昆曲优秀传统剧目和折子戏,确保了在舞台上活态再现传承。在郴州真正意义上救活了昆曲并薪火相传至今。

1956年嘉禾县政府组织老艺人挖掘湘昆艺术遗产,整理演出了昆曲《三闯负荆》,受到湖南省各界人士关注,并得到了戏曲大师梅兰芳的赞赏支持。1957年8月,郴州昆曲名艺人匡升平、刘国卿主演的湘昆折子戏《武松杀嫂》在长沙汇报演出获得成功。尔后,政府以抢救、发掘、保护、传承湘昆优秀传统剧目为切入点,有重点地支持整理演出了《钗钏记》、《白兔记》、《牡丹亭》、《杀狗记》、《风筝误》、《浣纱记》等一批传统湘昆剧目,其中《武松杀嫂》、《钗钏记》在全省文艺会演中获奖,使一个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因此,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盛赞湘昆成就。

文革期间,湖南省昆剧团一度解散,不久昆剧团率先在全国恢复演出。改革开放后,昆剧团旧貌焕新颜,先后改编演出了《钗钏记》、《彩楼记》、《荆钗记》、《牡丹亭》、《白兔记》等大型传统剧目,并在中国昆曲艺术节上获奖。一批久经磨砺雕镂的折子戏《武松杀嫂》、《醉打山门》、《昭君出塞》、《送京娘》、《见娘》、《档马》等成为湘昆表演精品。几经拼搏,湖南省昆剧团在抢救发掘传承湘昆遗产事业上,声誉卓著,跻身“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之列,正如肖克将军的诗词所描述的“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支,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

(二)创作了一批昆曲新创剧目,探索了昆曲艺术当代发展之路。

湖南省昆剧团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创作新编昆曲剧目演出,前后推出了新创剧目《腾龙江上》、《莲塘曲》、《烽火征途》等现代戏和《雾失楼台》、《苏仙传奇》、《湘水郎中》、《比目鱼》等新编昆曲剧目。2015年湖南省昆剧团新创昆曲剧目《湘妃梦》参加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并获奖,在湘昆艺术创新方面作了一些大胆探索和尝试。

(三)推出了一批昆曲艺术传承优秀新人,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昆曲艺术人才队伍。老一辈昆曲艺人热心于传带,中青年一批新生代人才在湖南郴州舞台上,乃至中国昆曲舞台上挑起了大梁,赋予昆曲艺术新的活力。

湖南省昆剧团建团以来,逐步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保护昆曲艺术精髓,吸取地方乡土气息,精于塑造人物,保持自身特色的办团风格。在建团早期,嘉禾县就依托昆文秀班创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向青年演员传授经典折子戏,培养造就了解放后我市第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新型昆曲接班人,涌现出了雷子文、唐湘音、郭静蓉、宋信忠、文菊林、孙金云、左荣美、唐湘雄等湘昆表演艺术家。改革开放后,湖南省昆剧团聘请本团老一辈艺术家和全国昆曲名家,根据不同行当采用一带一方式传授昆曲表演艺术精粹,一批批年轻演员、乐手在演出实践中茁壮成长,湘昆艺术后继有人,其中的佼佼者有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张富光、傅艺萍、雷玲、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提名奖获得者湖南省第一个戏曲表演研究生罗艳等。现唐珲、王福文、刘婕、刘瑶轩、胡艳婷、王艳红、史飞飞、曹文强、张璐妍等一批新生代人才在昆曲舞台上挑起大梁。正是一代代昆曲艺人以坚毅的担当,肩负起拯救传承发展昆曲的重任,并保持对昆曲美学的坚守,才使昆曲在郴州的香火一脉永续,直到今天。

(四)培养了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营造了昆曲艺术社会生存生态环境。

公益惠民演出与开拓市场演出相结合来培养昆曲艺术欣赏者即观众。2013年开始,湖南省昆剧团连续举办了“小桃红·满庭芳”美丽郴州赏昆曲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昆曲艺术爱好者来郴观摩、觀看,推进了全国各昆剧团和戏迷之间的交流。昆剧团还坚持开展昆曲周周演活动,即每周周六晚在剧团剧场演出一场大戏或折子戏,仅2016年上半年,周未剧场共演出22场,观从达到4000多人次,让市民进一步走入昆曲、了解昆曲、喜欢昆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埋在孩子心中,昆剧团将昆曲艺术驻进校园,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昆曲知识,学唱昆曲句段,模仿表演动作,切身感受昆曲独特魅力。昆剧团采取公益性演出和开拓演出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昆曲剧目演出场次,并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广泛宣传昆曲艺术,进一步扩大了昆曲在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群中的影响。

(五)举办了一批高水准的昆曲艺术展演、展览、学术研究活动,推进了昆曲艺术传承、传播和交流。

“相约郴州”昆曲展演是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国性昆曲展演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湖南省昆剧团和全国昆曲艺术界推动昆曲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演出交流和学术研讨搭建了集中展示平台。2010年、2012年、2014年先后举办了“相约郴州”——中国经典昆曲展演活动、“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和“湘约郴州”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活动。2016年11月成功举办了“相约郴州”——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暨发掘湘昆60周年经典剧目展演活动。“相约郴州”昆曲展演活动有效提升了湘昆影响力,提高了湖南乃至郴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昆曲之城,彰显了我市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此外,湖南省昆剧团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郴州·安陵曲会暨湘昆与湖湘文化研讨会,传承昆曲艺术、弘扬湖湘文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为进一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近些年湖南省昆剧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组团赴英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菲律宾、新加坡、土库曼斯坦、日本等国进行对外昆曲交流演出。2016年8月,湖南省昆剧团排演的新编昆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献演2016年英国爱丁堡艺穗节,得到英国观众的好评。湖南省昆剧团还积极参与港澳台地区的系列昆曲演出、研讨和观摩活动,2014年5月组团赴台湾开展了昆曲交流演出活动,与台湾昆曲界的艺人同台演出昆曲剧目,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亲情。湘昆已成为一张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名片。

(六)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湘昆文化遗产史料,建立了湘昆艺术保护资料库。

近些年,湖南省昆剧团对湘昆历史开展了抢救性收集记录和研究保护工作,记录、挖掘、整理保存了湘昆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完成了近百部经典剧目和优秀折子戏的录像工作。李沥青、唐湘音、李楚池、蓝祖伸等几位老昆曲人出版了回忆录专著,真实记录了湘昆抢救传承发展的艰难历程。

湖南省昆剧团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认定雷子文、傅艺萍等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湘音、罗艳等人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资助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传承传播昆曲艺术。

目前,昆曲传承保护迎来了较好的历史机遇,湘昆艺术焕发了新的光彩,但同时昆曲在湖南在郴州的传承、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与挑战,主要有:

(一)、昆曲优秀传统剧目和折子戏在舞台立起来演出的节目还是少。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除《牡丹亭》在舞台上立起来,其他三梦《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在郴州无演出。一些有湘昆艺术特色的濒临失传的昆曲代表性剧目和折子戏仍未挖掘整理演出。

(二)、新创剧目的艺术水准并不高。因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导致作品思想浅薄,质量平庸,为了参赛评奖,快速成型,快速上台,结果参赛后刀枪入库,失去打磨提升的可能。这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但效益并不理想。湖南省昆剧团至今没有一部获中国昆剧艺术节大奖和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并保持湘昆艺术特色的昆曲代表作剧目。

(三)、一个院团独立承担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责任重大,难以担当。

1、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领军人物缺乏,演出人才、创作人才(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专业人才和管理营销人才的发现培养难。全国七大昆剧院团,因湖南省昆剧团位于湖南最南边,地势偏远,至今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湘昆艺术传承体系,湘昆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十分困难,剧团现存在行当不全和人才流失的现象。

2、演出市场空间狭小。基本没有市场演出份额,政府包养式的全额拨款生存没问题,但逐渐远离民间,脱离市场和群众,演出市场难以拓展,因此,缺少观众群,尤其是青少年对湘昆艺术缺乏热情。

3、体制机制存有障碍。剧团内部动力、活力明显不足,大体制较僵化,小机制不灵活。急需的优秀人才进不来,不适宜的人员出不去,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

4、湘昆研究难以开展。湘昆历史以及学术成果研究不深入,昆曲在郴州的历史发展文物史料及文献收集征集工作跟不上来,文史研究和艺术成果研究更深入不了,昆曲传入郴州至今几百年,但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持续的记录和体现,为当代湖南郴州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舞台实践所提供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学术指导理论支持很不够。湖南省昆剧团忙于排练、演出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对湘昆艺术的发展历史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无法进行,而郴州市艺术研究所因人员少且素质有限,根本不能履行湘昆艺术的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多年来没有学术研究成果问世。湘南学院等湖南和郴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没有直接参与到湘昆艺术的发掘研究保护工作中来。

5、艺术特色保持不够。当前湘昆艺术特色的发掘、坚守、传承、提升、发展还不够,保持湘昆艺术特色和风格的文化自信、自觉、自为比较缺乏。

传统大戏折子戏艺术特色的保持、新创剧目艺术特色的体现都还不够。为草根阶层所喜爱而形成的独特性的湘昆表演艺术(语音、音乐、动作、服饰、剧目等)风格在舞台上还没有系统的表现出来。

(四)、支持扶携的力度有待加强。因剧团编制不够和不适宜演出的演职人员难以退出,无法腾出空编,培养的适应昆曲艺术急需的专业人才进不来,严重影响制约了湘昆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剧团至今都缺乏专业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才、导致剧团的创排工作困难,每每需要排演大戏(折子戏)或新编创作剧目只能高薪外请主创人员。因扶持经费严重短缺,湘昆艺术的创作、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发展工作无法有序持续深入开展。

二、传承发展湘昆艺术的思路

昆曲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仍在继续,戏曲、昆曲终归回到当代现实生活,才有传承、生存的土壤和振兴、发展的希望。为此,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政策》就加强戏曲保护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宣传、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扶持政策。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制定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湘政办发[2016]24号)。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娱乐休闲方式的環境下,怎样让昆曲艺术吸引人们消费的需求和欣赏的目光呢?湘昆艺术及湖南省昆剧团今后传承、发展的理念、目标、任务、路径怎样与时俱进的决策和实施?总的思路是:老昆曲要唱出新调子,唤发新生机,形成新特色,展现新风貌,保持新水准,落实新政策。

传承、发展昆曲艺术是系统工程、活态工程、持续工程,从市人民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和湖南省昆剧团来说,要尽力抓好国务院、省政府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贯彻执行,重点从以下六个维度来谋划今后的传承、发展之路:

(一)认识掌握“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既是方针原则,同样也是工作思路。为人民服务即戏曲为人民,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戏曲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戏曲艺术。百花齐放,就要保持戏曲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地域性,追求真、善、美和艺术品位以及艺术个性。昆曲艺术的推陈出新,就是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昆曲艺术传承发展。

(二)继续担当昆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托。

1、昆曲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传承。要更加自觉地保护传承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昆曲优秀剧目和折子戏在当代舞台上高水平地表演,让观众看到、欣赏到。要继续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湘昆有代表性优秀传统剧目和折子戏,并请老艺术家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演出,湖南省昆剧团每年至少要排一部大戏和3个折子戏。

传承什么?传艺、传神、传德。

传艺——昆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

传神——昆曲艺术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

传德——坚持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增强艺术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

2、昆曲的明天是出新

出新,昆曲艺术才有美好的未来。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要科学理性谨慎地予以舍弃。既重视传承精华,又重视出新发展。出新要出新人、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振兴昆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还要创新。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也不会有更大发展。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昆曲新的时代气息。要贴近时代创作湘昆新剧目,要科学把握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一个剧种没有创新,没有优秀的新创剧目也说不上保护和振兴,为了让湘昆艺术更好地贴近时代和观众,湖南省昆剧团要抓好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推出新创剧目,新创昆曲剧目的题材故事、精神风格、艺术形式、湘昆特色、表演水平等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精心打磨变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高审美价值、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湘昆艺术精品。

从当今市场状况看,新编戏比传统戏受到更大的欢迎,要洞察大众和市场的需求,湘昆艺术急需通过创新培养新的消费群体,艺术的发展一定是随时代而变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注重会被抛弃,湘昆艺术创新重点是内容和形式,传承的则是昆曲优秀的精神内核,湘昆艺术不仅仅要保护和传承,更主要的是用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看待它,并需要大胆实验和创新。因此要善于吸收,为我所用,在保留昆曲艺术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国内外戏曲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再创新,转化为新湘昆艺术。老昆曲唱出新韵味,以适应当代欣赏艺术的口味。

(三)坚守保持昆曲艺术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

昆曲艺术共性精华绝对不能丢,个性也定要彰显。今天的人们愈加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地或性,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均拥有不同文化内容内涵,不同表现形态形式,这些多样性、差异性和地域性恰恰构成了人类各地域群体和社会乃至各国家各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特征。

中国昆曲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性的大潮中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最大的特色、特点是萌发于特定地域,带有强烈地方性特色,并由此提出了一种阐释人类文化的特殊视角。事实上,地方性特色留给人类文化更加长远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发展的踪迹。湘昆,姓昆(昆曲艺术体系),名湘(湖南地方特色),域郴(郴州地域风格)。

早些年,湖南省昆剧团及地方文化主管部门过于追求所谓昆曲宏观的、全方位的、共同性的艺术传承与阐释,恰恰忽略了坚守、探索、积累保持昆曲地域性、个体性和独特性的湘昆艺术特质。

实际上中国戏曲和昆曲艺术是最具独特性、地域性和个体性创造的一种艺术。昆曲艺术传入郴州后,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与当地方言、音乐、戏曲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相糅合,在剧目、表演、唱念等方面有一定改变,如,剧目(折子戏)选择改编移植方面,比较注重适应乡村(祠堂、戏台)演出和农民观赏习惯的需求,以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剧目居多。表演方面,又从祁剧、湘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以及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创造了一些特别的表演程式(身段舞蹈动作),突出了豪放粗犷朴实的湘昆表演艺术特色。音乐与唱腔同样也吸收融入了湘南民歌小调、地方伴奏乐器和郴州方言(郴州西南官话或土语)的元素,在说白唱念的字声、行腔、节奏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逐渐形成既保持昆曲传统艺术精髓又别具郴州乡土风情的昆曲支派——湘昆,变苏昆(传统昆曲)为湘昆(湖南昆曲),这种艺术上的突破性发展,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继续探索形成保持湘昆艺术特质,成为摆在湖南人郴州人以及昆曲界艺术学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不管是传承的优秀经典剧目折子戏,还是新创剧目和移植剧、改编整理剧目,一定要让昆曲艺术在湖南在郴州形成保持独特性的演出内容、演出风格和演出版本。

(四)着力培育欣赏昆曲忠实而特定的观众群体。

戏曲的发展、成熟、壮大,始终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只有面向大众,依托市场,戏曲艺术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发展活力。昆曲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昆曲本身的原因,更有昆曲传播、营销和市场培育的因素,而后者往往是在保護、传承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观众、市场才是检验艺术作品魅力与价值的最好标尺。昆曲走入市场才能持久。否则就不会被社会和大众认可。作为传统人文精神的承载体,昆曲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演员的人格魅力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同时也需要市场化、国际化的视野和现代传播手段。因此,要着眼于观众需求,探索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的新体制、新机制,多演出,不断拓宽昆曲生存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湖南省昆剧团只重视剧目创作和比赛演出获奖以及公益演出,而不重视市场营销,传播宣传投入过低,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

现在,郴州昆曲观众老化分流的现象严重,年轻人爱看昆曲的少,昆曲戏迷、戏粉也少。没有听过昆曲感受不到昆曲唱腔之美,是很难亲近昆曲的。对于地方院团来说,闯市场要做到大戏小戏皆宜,现在小剧场演出、下基层演出,小戏更便利,成本更低,也更有市场。同样受观众欢迎。要多培育演出大市场、小市场,让昆曲艺术充满生机。

戏曲市场的投资前景正在逐步走向乐观,许多地方开始尝试众筹等新模式,并着手戏曲市场链的打造,力求戏曲艺术文化带动或融入旅游、美食、游戏、教育、出版等领域。

湖南省昆剧团要开展昆曲进市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的推广活动,让昆曲艺术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尤其要重视昆曲艺术进大专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好,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培养他们对昆曲传统艺术和高雅艺术的浓厚兴趣,可以为昆曲争取更多的观众,湖南省昆剧团必须建立完善定期到大学演出的机制,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昆曲艺术的熏陶。相比于完全等靠政府帮扶,市场化运作方式给昆曲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和生存发展空间。中国的戏曲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一直都是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这个传统不能丢。在今天的中国戏曲艺术的观赏和消费中,曾因战乱和计划经济体制被中断的市场基因正在逐步得以恢复和重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剧场看戏,我们要着力培养一批批新的传统艺术的观赏者、消费者。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群众特别有文化的青年一代观赏消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情将被逐渐发掘出来。艺术有大众化的艺术及市场,也有小众和细分的艺术及市场,昆曲艺术属小众化和细分的传统艺术,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文化消费多层次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五)注重培养新一代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和创作研究人才。

出戏、出人才、出效益,对戏曲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培养一批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昆曲艺术人才,才能振兴、发展昆曲艺术。一个剧种,一出剧目,一个演出团体的生存发展,名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中依然是一个很成熟、很常见的存在形态。

每一出戏有一个或多个艺术水准高超的主角,并由主角的精彩演出培养造就出一批成熟稳定的观众群,带来持续的观众流,以保证演出的高频率和可持续性。因此培养人才才是兴艺术、兴剧团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当代演员拥有高水平的表演昆曲经典剧目的能力,才是最有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戏剧传承者,同时,只有最大限度地致力于将前辈昆曲名家的表演艺术能力传递给下一代,昆曲艺术才有美好的明天,所以:

要建立完善昆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传统昆剧职业班社团演出剧目,需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等十个家门角色,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角色。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曲牌的来源,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地方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輔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又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音乐体系。昆曲文辞又是格律性诗、词、曲等古典文学形式,其基本特点就是格律的严谨性,文辞的四声形成昆曲唱腔,即依字行腔,对字义的阐释形成昆曲身段,即依字起舞。这种格律性的文辞便形成了昆曲音乐与身段表演的典雅、中和的独特品质,昆曲的宫调、曲牌运用以及曲牌的句数、字数、句式、韵味、用韵诸元素都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昆曲行腔以节奏慢缓、声调清和、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水磨腔”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曲的美,或者说昆曲本身的魅力,就在于此。所以,合律依腔是昆曲文学剧本的基本要求。要保护传承集文学、表演、音乐于一体的昆曲艺术,必须靠掌握昆曲艺术这种遗产的群体艺人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实践来实现的。要改变湖南省昆剧团目前演员(行当)、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并全面提高昆曲在职人员,特别是青年演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昆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昆曲艺术人才,激励个人潜心钻研昆曲艺术。可探索由剧团、文化部门和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来培养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和理论研究等后继人才,并特别注意提高学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学、美学、音乐、历史等方面的修养。

要注重师徒传承,确保昆曲艺术最高水平的薪火相传。对昆曲而言,当下最急迫的任务仍然是表演艺术领域的继承。昆曲是中华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我们就有责任让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民国期间,昆曲在郴州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传统雅文化的结晶,用戏剧表演形式演绎并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之精髓。解放后,郴州的昆曲传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历尽艰辛,用非功利的态度承继昆曲及其传统,确保了昆曲在郴州的当代延续传承发展,让郴州成为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一块“福地”和“圣地”。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尽管昆曲作为一个特殊的剧种,在湘南、在郴州仍然存在,一个剧团承担起了保护、传承、发展昆曲艺术的历史责任。但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看,它还有太多需要充实、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昆曲艺术的地方特色、地域特征的形成、提高和呈现,同样,还需日渐凸显。而这些都有待今人继续担当和努力。这样的担当和努力,需要新老昆曲艺人将昆曲传承的理想实现在舞台上,要把昆曲艺术高水平的转化为舞台上的实际表演,这就需要新一代昆曲传承者长时间持续的表演训练和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将传统技艺化为实际的舞台风貌。需要由昆曲传统技艺的拥有者——优秀的老一辈昆曲表演艺术家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将昆曲表演中最精微的技艺和要义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今天还需要继续努力创造必要的良好的时代氛围和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让剧团的老一辈昆曲艺术家收徒传艺和演员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在长时间的刻苦练功和经典剧目演出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尽最大限度保证昆曲艺术的有效传承。在这个过程中,编剧、导演、音乐(作曲)舞美,表演艺术家和下一代艺人始终是昆曲艺术传承的主体。

培养新一代昆曲表演艺术人才需从娃娃抓起,从小接受职业训练的演员更能理解昆曲的文意和严格的音韵要求。对昆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重在艺术实践和经验的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要引导昆曲后起之秀进行刻苦的训练,鼓励演员按传统表演艺术的美学原理继承与发展昆曲,这样才能实现昆曲艺术原汁原味的承继。要畅通培养、留住和引进优秀戏曲专业人员的通道,适当增加全额编制,并深化剧团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人才进出机制,着力解决剧团人才梯队结构问题,在定编的情况下不定人,让所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的人员出得去,使人才流动处于良性循环,让昆曲艺人真正担当起昆曲传承重任。

(六)深入推动昆曲艺术发展历史抢救性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

昆曲进入郴州后,长期授地方语言、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主要是祁剧、湘剧)的影响,为迎合观众需求,经艺人长期实践,在保持传统昆曲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良、创新,逐渐形成了群众喜欢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昆曲武戏)、地域化的唱念做打特色、粗犷朴实的表演风格和生活气息浓郁的“湘味”湘昆。但长期以来湘昆在历史发展,艺术特色、学术理论上的研究存在着许多空白,我们连湘昆历史演进和湘昆艺术特色至今都没有准确权威和系统完整的表述,更缺乏对昆剧和湘昆深层次的认识,对昆曲艺术在郴州的传承而形成的湘昆艺术特色从规律上、体系上进行整体性的史学和理论研究十分必要,对湘昆艺术的研究,涉及到曲学、戏剧学,还涉及文学、美学、历史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因此,要继续深入系统的调查,掌握昆曲在郴州传承传播的历史,收集、整理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昆曲文物和文献资料,做好湘昆传统特色剧目的挖掘、整理与传承,编辑出版湘昆系列史料和研究书刊,并建立湘昆文化遗产数据库。在永兴县安陵书院或者省昆剧团与湘南学院合作设立昆曲研究中心,举办湘昆论坛研讨会,对郴州草根阶层所喜爱的湘昆艺术中的文学特色、表演特色、音乐特色、行头脸谱特色以及美学追求、价值传递和群众基础,进行深入、系统、持续的梳理和研究,为湘昆艺术的推广、继承、发展和舞台实践,提供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以保持昆曲艺术水准,提高湘昆艺术水平和体现湘昆艺术特色。传承要有新贡献,创新要有新成就,研究(历史研究、艺术研究、学术研究)同样要有新成果。

(七)探索构建昆曲艺术传承传播新的展示交流平台和演艺产业平台。

戏剧是观众的艺术,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此,湘昆艺术要走向民间、服务群众,走进校园、熏陶学生,走進社区、惠及百姓。要继续举办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昆曲普及演出活动和优秀剧目作品的传播交流推广活动,让昆曲艺术变戏亲民艺术,真正培养热爱民族文化,欣赏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

至今,很多人不知道昆曲,不熟悉湘昆,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媒体传播炒作不力,媒体的影响不可忽视,地方媒体对本地的传统艺术的宣传力过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兴现代媒体上加大对湘昆艺术宣传力度,办好传播戏曲艺术、普级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更好地吸引和扩大广大观众体。

要依托传统节日和现代节庆活动,策划举办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昆曲活动,安排昆曲节目展演。要定期举办“相约郴州”昆(戏)剧展演活动,邀请全国各地昆曲院团来郴交流演出,检验国家保护、支持、传承、发展昆曲艺术所取得的阶级性成果,推动戏曲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走进普通百姓生活。

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们需求、尊循传播规律、开拓演出市场,建立健全湘昆艺术当代营销推广、传播交流的创作演出机制。湖南省昆剧团不仅仅是全国著名昆曲艺术表演团体,更应该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将昆剧团建设成为适应市场经营和人们需求的有实力、有渠道、有平台、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善于推广传播昆曲艺术的演出市场营销实体。

要发挥昆剧团的引领作用,加大对湘昆艺术以及湘剧(国家级非遗项目)、傩戏(国家级非遗项目)、祁剧、花鼓戏等郴州地方戏曲艺术集群整合包装开发利用的力度,强化昆曲与旅游、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融合对接,加快研究和开发昆曲文化产业链及其衍生产品,立足郴州、北上长沙、南下广东,着力培育昆曲戏剧消费市场,做大做强湘昆文化品牌,让游郴州赏昆曲成为我市的文化旅游名片。

湘昆更应该采取走出去方式,加强昆曲港、澳、台和国际间的演出学术交流,以提高湘昆表演艺术和学术研究水准,扩大国际(区域)影响力。郴州昆曲传承传播、研究交流以及利用发展高地的建立,从长远来看,要规划新建设湘昆苑,集传承保护、演出观看、教学授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展览陈列、旅游观赏多位一体的湘昆博览园。探索形成政府扶持有效保护,市场运作合理利用的昆曲艺术文化产业形态,可持续推动昆曲艺术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郴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支持湘昆艺术传承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建议郴州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适时制定施行《郴州市湘昆艺术保护条例》,为湘昆艺术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

猜你喜欢

昆曲传承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