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构件乐器改良研究

2017-04-10林心雨

艺术评鉴 2017年2期

林心雨

摘要:世界朝着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曲家们打破传统模式,创作出许多新的作品。随着一些优秀体裁创作的引入,传统古筝的演奏已追不上时代的潮流。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的,通过对古筝的改良,让作为我国瑰宝级的乐器也能顺应时代变化并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是我们改良的重大推动力,也可以说传统乐器的改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古筝改良 构件改良 传承精神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2-0085-03

一、古筝的改良

关于古筝的历史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的记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提高演奏技法,筝在两千多年里经历了多次改良,因此它的种类也颇多,但是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即传统筝和现代筝。下面笔者将就这两类筝来阐述古筝改良的历程。

“筝,五弦筑身也”,这是《风俗通》里对古筝的记载,由此我们推测可知筝起初只有五根弦。其间《律吕正义后编》中也提到了蒙古筝,也就是所谓的六弦筝。古代的缅甸曾向唐朝进贡过九弦筝,但已失传。战国末期,为了增进古筝的音色,古筝发展为十二弦筝,并且将它作为欣赏娱乐的工具。

古筝发展至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出现了十三弦筝,虽说与十二弦仅差一弦的区别,但它加强了主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之后,筝就被广泛运用到宫廷音乐中,到元代民间又有了十四弦筝,随后明代出现十五弦筝,清朝发展为十六弦筝。到此,传统筝的时期也画上了句号。

由于我国的古筝是五声弦制,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即宫、商、角、徵、羽,它没有七声音阶中的4和7。而音乐作品中出现的4和7,是在古筝筝码的左侧按弦来展现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追求的变化,其内心世界以及情感的变化,使得作曲家们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作品的曲式结构也不再是单一调性,转调、离调手法巧妙结合运用在古筝曲中,能够将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筝乐作品的增加,新的演奏技巧使传统古筝出现了音域窄,转调困难,音量较小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人们又对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良。

(一)扩大音域

20世纪之前,古筝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十六弦筝,在此之后才出现十九、二十一甚至是二十五弦筝。但经过验证和大量的探究,专家们都认为二十一弦筝才是相对合理的。

(二)扩大音量

为了扩大古筝的音量,前辈们主要通过加大共鸣箱体和改变琴弦的材料这两个方法来进行改良。比如根据流传下来的清朝时期的实物得知当时古筝的长度大约在110-140厘米,宽18-23厘米之间,而在20世纪60年代徐振高先生研制出长约160.5厘米,宽为33.5厘米的古筝筝体,也就是现在的二十一弦筝;传统古筝的丝弦被换为铜丝弦,再后来发展为钢丝尼龙缠弦。这些都被认为是古筝发展史上的巨大突破。

(三)美化音色

为了进一步优化古筝的音色,徐振高先生改良出S形21弦筝,并且增加了三个音梁放在古筝的内部,还加厚古筝的音箱面板,充分统一低音区的音色,一些古筝制造厂还改变了共鸣箱体的形态而均匀音色。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洛阳有一座寺庙,在一个僧人的房中挂着一件乐器,无人弹奏竟自动鸣响,后来他与朝中掌管音乐的友人提及此事。这时,寺中的钟声鸣响,那件乐器也跟着鸣响。此现象使这位友人恍然大悟。原理是因为该乐器和钟声的震动频率相合,所以每次钟声响起,这件乐器也随之鸣响。因此后来的改良筝的声音效果正是借鉴了乐器共振的原理,使得其音色在保持传统筝音色的基础上更加优美动听。

(四)方便转调

上述文中提到过一直以来古筝的发展和改良大都从改变弦数和琴身的长度的角度出发,但这些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古筝转调困难的问题。众所周知,传统古筝在定弦中采用的是民族五声调式来排列的,因此筝曲中的变化音较少,曲调也较为简单。如若改变音调,就必须通过移动琴码或者调弦的方式达到。因此就有了张力转调筝、蝶式筝、移码式筝、潘氏转调筝等转调筝的出现。

这些改良出的转调筝又被称为“新筝”,它分为两个独立的演奏区,左右两边的演奏区都有各自的琴码。左演奏区按照七声音阶排列,右演奏区为五声音阶排列法,因此新筝可以同时具备五声调式、七声调式以及十二平均律的所有音,这样一来新筝不仅没有打破传统古筝的五声音阶的排列规律,还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七声音阶的排列方式,利用中置筝码和两个演奏区解决了传统古筝的缺音问题,开放了古筝曲的创作和使用范围,打破传统古筝表现力的束缚,使得它的和声更加丰富,音色更加饱满。除此之外,新筝在演奏手法上与传统古筝不尽相同,我们无需经过系统的学习就可以演奏曲目。总得来说,新筝的出现是古筝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它使古筝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它具备传统古筝所有的功能又解决了传统古筝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古筝构件改良——主要研究琴弦

由于古筝的发展历史悠久,再加上流传的范围十分广泛和大量西化,所以每个地域的古筝在形制和材料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古筝的弦。几千年来古筝的弦数变化尤为明显,它从最初的五弦筝慢慢发展为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筝。

其实,为了使声音更加悦耳、音色更加多元化,单单在弦数上下工夫是不够的,因此前人在弦的材质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改良。

最早人们选择用动物的筋或者动物的毛发做弦,常见的有鹿筋和马尾。虽然,这类弦的音质听起来很柔和但还是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弹奏起来音量小、琴弦松容易走音、易损坏,寿命短。

在那之后,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的古筝基本使用丝线。因为中国古代丝蚕养殖业十分发达,所以丝线的使用也是最为合适的,同样也可以看出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丝线的优点是便于换弦、音色十分动听、摸起来柔和滑顺。但事物总有两面性,丝线便于更换所以容易断裂,音色雖好音量却小。总之,丝弦不适合在舞台上使用。期间,在广东,有人借鉴扬琴,研制出铜弦的十六弦古筝,并且使用至今。

除了从古筝发展的角度看到琴弦改良的影子,还可以从古筝的流派中显现出。我国古筝自出现以来,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九大流派。其中潮州筝使用了裸钢丝弦。钢丝弦的音色优美、韵味十足,但是它太过坚硬,特别容易断裂;客家筝使用的是全钢丝弦,音色听起来十分悠远;浙江筝和山东筝都是丝弦制弦,但是山东筝的丝弦较厚,所以听起来余音相对短,没有浙江筝淡雅,可以说各有各的韵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琴弦的要求越来越高。终于到了现代,魏宏宁和戴闯设计出了尼龙钢丝弦并广泛运用于二十一弦筝中。它的原理是以钢丝为弦芯,在外面缠绕一圈尼龙丝。由此一来它不仅解决了使用寿命、音准、音色等问题还保留了传统丝弦的柔和,再一次推进了古筝的发展,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让弹奏者更加清楚的划分音区,现在的21弦古筝中有四根弦是绿色或者红色。

研究的道路是无止境的,科研人员出了不断更新弦的材质,还将之前的金属弦、铜丝弦以及尼龙弦加以结合,使古筝的音色更加多样。例如沈阳音乐学院研制出的移码式踏板转调筝,它的中低音使用的是镍合金缠线,中高音用钢丝弦,这样使得音响效果十分统一。

因为古筝的影响力和独具的文化魅力,古筝不仅在中国得到改良。唐代,是古筝发展繁荣的时期,十三弦筝传到了日本。也许是音乐风格和需求的不同,日本没有大大地改变筝弦的材质,而是在丝弦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研究出仿丝弦的琴弦。

任何事物的运作都离不开它身体里小小的一个构件,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三、对于传统乐器改良的思考

关于传统古筝的改良,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十分赞同这一做法,有的人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转调筝使传统古筝失去了原有的音色。但笔者认为,世界朝着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曲家们打破传统模式,创作出许多新的作品。随着一些优秀体裁创作的引入,传统古筝的演奏已追不上时代的潮流。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的,通过对古筝的改良,让作为我国瑰宝级的乐器也能顺应时代变化并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是我们改良的重大推动力,也可以说传统乐器的改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整个改良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乐器的原有音色。任何乐器都有它的特别之处,传统古筝流传至今,是先辈们通过无数次实践探索所得,有其独到之处和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改良的时候不能将其改变了样;二是保留其原有的形制。因为古筝形制关系到音色以及演奏的技法,倘若改变了形制,就要相应的改变古筝以往的演奏技法;三是保留原本的演奏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四是考虑到演奏者的不同需求。这些要求在古筝的发展上都有所体现。除此之外,吸取他国对传统乐器的传承和改良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日本筝,日本保留并运用了我国唐朝时期盛行的十三弦筝,而我国却没有好好的将其保存下来,学者只能通过去日本考察才能得到学习,因此对于传统乐器除了合理地改良还要有所保留。

综上所述,历史应该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我们不需要完全否定对于乐器的改良,我们要做的是将其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姚晓蕾.中国乐器《筝》型制的历史衍变和发展[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2]张维.古筝改良与教育传承的反思[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01).

[3]焦金海.中国筝古今談——筝的种类与弦制探讨[J].中国音乐,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