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荫浏与郝路易

2017-04-10于涛

艺术评鉴 2017年2期

于涛

摘要:杨荫浏是在中国音乐学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位音乐学家。他不但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學修养,而且精通多种乐器演奏技术和相关理论,并且重实践,故能在中国音乐学的各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本文记述了杨荫浏早年与郝路易的经历,其目的是阐述他接触、了解基督教音乐的过程;"干妈"郝路易对他的影响;介绍他在基督教音乐方面的理论成果和音乐创作,从而使后人对他的贡献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杨荫浏 郝路易 基督教音乐 赞美诗 《普天颂赞》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2-0039-03

杨荫浏,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学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先驱。宗教音乐是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无论道教音乐、佛教音乐,还是基督教音乐,他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成果颇丰。杨荫浏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成为基督教徒,与他“干妈”郝路易——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之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她的引导、鼓励下,杨荫浏进入了基督教,成为中华圣公会的一名信徒,使其从此走上基督教音乐的探索与研究之路。

郝路易(Louis Strong Hammond,1887-1945)是美国新教圣公会团(The American Protestant Episcopal Mission)的一位传教士。早在清朝末期,美国新教圣公会团向中国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在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上,美国新教圣公会团是较早向中国派传教士的差会之一。1887年,郝路易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斯州(Illinois)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外公是一位牧师,家中许多成员均笃信基督教。郝路易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四人因受到母亲的影响,都在艺术、文学方面造诣颇深。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杨荫浏遇见郝路易具体时间的记述各不相同。有些学者以杨荫浏晚年自己叙述的“十二岁那年,遇到美国传教士郝路易”这句话为依据,如田青《杨荫浏与宗教音乐》、周颐的硕士学位论文《赤子心怀有隐曲——杨荫浏学术史实抉微》中均有相关记述;有的则不赞同该说法。宫宏宇认为他们俩初次见面时间是杨荫浏十二岁这个说法不正确,是杨荫浏回忆有误。据宫宏宇了解,郝路易是1913年9月27日抵华,而杨荫浏生于1899年11月10日,所以当时他们遇见时杨荫浏应该是十四岁[1];华蔚芳、伍雍谊在《民族音乐传统接力赛的健将》提到:“10岁时偶然见到了在无锡的郝路易”;杨周怀文中记录杨荫浏十一岁遇见了郝路易[2]。至于具体时间,笔者现存疑,因为没有确切史料可证。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至少能得知,杨荫浏在十几岁的少年时期就遇见了“干妈”——郝路易。

杨荫浏早年学习英语、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以及加入基督教,并编写赞美诗《普天颂赞》都是受到郝路易的影响。郝路易不但教授杨荫浏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的演奏技巧,她还对杨荫浏看待中国音乐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杨荫浏在《西方民族音乐观》中记载:“郝母虽教人西方作曲,却极力主张中国人应研究国乐。”[3]学习是双向的,在郝路易带给杨荫浏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杨荫浏的影响。曹安和曾回忆道:“杨荫浏教她吹笙、昆曲及音韵学。互教互学,成忘年之交。”[4]

基督教传入中国,赞美诗也随之而来。这些赞美诗在中国各地的基督教会中广为传唱。起初,许多外国传教士也试图编写适合中国教徒颂唱的赞美诗,例如:1818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编写的《养心神诗》。该诗集歌词为汉语,在此之前赞美诗的歌词都是拉丁文。所以,马礼逊编写的《养心神诗》开创了赞美诗中文歌词的先例。从此以后,编写适合中国人歌唱的赞美诗受到传教士的推崇,其中有一部分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1872年由布劳盖(H. Blodegt,1825-1093)和富善(Ch. Goodrich)编的《颂主诗歌》,被公认是内容丰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诗集;[5]同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就烈(Julia Brown Mateer,1837-1898)编辑的《圣诗谱》,也受到中国各地基督教徒的好评。为了更加方便中国教徒传唱,一些传教士不仅仅专注于使用中文歌词,他们还致力于将基督教音乐中国化。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和他的夫人编写了工尺谱版的赞美诗集——《小诗谱》,其中收录了部分中国曲调;同年,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席胜魔(原名子直,1835-1896)谱写的《我们这次聚会有个缘故》,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赞美诗。[6]到了20世纪初,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原有的赞美诗集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编一本通用的、实用的、能全面满足所有中国基督徒宗教生活需要的赞美诗集的工作,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与重要了。[7]

20世纪30年代末,杨荫浏被聘为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留在昆明工作。郝路易突然抵达昆明,在其建议下杨荫浏辞职,并同她一起去上海。1928年,中华基督教圣公会决定编一本可使全国各地圣公会通用的赞美诗集。经郝路义推荐,杨荫浏参与编纂工作,并被聘为“中华圣公会统一赞美诗委员会”委员。工作伊始,杨荫浏的工作任务是修改20首翻译成中文的赞美诗。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这些赞美诗虽然语言流畅、内容贴切,但是不符合格律要求,并不适于歌唱。于是,他辞去教职,成为编写赞美诗集的专职人员,每月有四百美元的薪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丰厚的薪水不但给杨荫浏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还可以让他“在那里自由自在地听音乐、弹琴、画画,顺便把艺术的‘感情‘找回来”[8]。他先后赴南京、杭州两地收集资料、调查实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编成《颂主诗集》。该书于1931年完成,由圣公会内部出版。与此同时,基督教的另一教派美以美会也在筹备编辑赞美诗一事。于是,在中国当时最大的教会组织——中华基督教会的倡议、呼吁下,各教会准备合作编辑一本新的赞美诗集。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美以美会、华北公理会、华东浸礼会和监理会6个基督教宗派决定联合编辑一本可供全国基督徒通用的赞美诗集,并成立了“六公会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杨荫浏被推举为总干事。

1932年7月,联合圣歌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历时10天。这次会议确定了编纂的“理想与目的”:“本委员会之目的,为欲产生一足以表现中国全体基督徒教会赞美与最高尚的热诚之诗本。希望藉着属灵的思想,文字之趣致,与音乐之标准,在各教会中,增高中文圣歌之质。故所产生之诗本,务期适于唤起各种基督徒团体礼拜时之虔敬心,务必包含一切时节,与教会生活各方面之所需要之诗,所包含之诗,务期使教会以内之男女老幼,不分教育程度,皆能了解,且在可能范围以内,使教会以外之人,亦易于了解。”[9]从此,杨荫浏肩负赞美诗集编辑工作之重任。委员会中所有委员以及各个教会成员对诗集的意见与建议,都要汇总到杨荫浏这里,并且委员会选定圣歌的歌词或是乐曲旋律,都需要杨荫浏斟酌。杨荫浏把编撰《普天颂赞》过程中所遇见的遴选、翻译,以及作词、作曲、和声编配等问题都记录下来,发表在《真理与生命》上。《真理与生命》是刘廷芳主编,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出版的宗教月刊杂志。刘廷芳特意在该杂志中开辟了宗教音乐理论专栏《圣歌与圣乐》。杨荫浏大部分相关文章均发表于此,如《圣歌探讨之初步》《中国信徒对于撰译圣歌的文字观》《中国信徒对于配合圣歌音乐上的主张》《圣歌的翻译》《圣歌音调史》等等。

《普天颂赞》赞美诗集于1936年3月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该书收有曲调548首,其中杨荫浏与刘廷芳合作翻译、修订210首。在这210首中,由杨荫浏自己单独翻译的有150首。 [10]该诗集中,杨荫浏自己作曲的有13首,自己作词的有10首。他所谱的13首曲子都有曲名,分别是:《丰禾吟》(1935年)、《佳偶》(1935年)、《中華》(1935年)、《美地》(1935年)、《救恩》(1935年)、《三省》(1934年)、《起来》(1930年)、《惟靠耶稣》(1934年)、《风满楼》(1930年)、《爱神调》(1931年)、《扫墓》(1935年)、《学校》(1935年)和《分享》(1933年)。他还为数字谱(即简谱)的《普天颂赞》撰写了序言。杨荫浏的作品中很多曲子曲调来源于古琴曲、古曲,深受中国基督徒的喜爱,并广为传唱。1983年,中国基督教成立圣诗委员会,决定编辑一本《赞美诗新编》,该书收集了杨荫浏作词、作曲或者翻译的赞美诗51首。该书为当时全国基督教徒通用之书。

杨荫浏一生致力于中国音乐学事业。他不但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且精通多种乐器演奏技术和相关理论,所以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赞美诗。同时,也抹不去郝路易的功劳。若不是受到“干妈”的影响与帮助,后人也许在《普天颂赞》中就追寻不到杨荫浏的“影子”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各地的基督教会中,由杨荫浏创作或改编的一些赞美诗仍被颂唱。不夸张的讲,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基督信徒的地方,就能听到《普天颂赞》的声音,就能想到杨荫浏的贡献,就抹不去杨荫浏与郝路易那段缘。

注释:

[1][新西兰]宫宏宇:《杨荫浏的传教士老师——郝路易其人、其事考》,《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1期。

[2]杨周怀:《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基督教赞美诗的翻译、编曲、作曲及作词方面所作的贡献》,《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3]周颐:《赤子心怀有隐曲——杨荫浏学术史实抉微》,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第15页。

[4]周颐:《赤子心怀有隐曲——杨荫浏学术史实抉微》,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第16页。

[5]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4页。

[6]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7]田青:《杨荫浏与中国宗教音乐》,《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

[8]乔建中:《杨先生的音乐之路》,《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全集第13卷:杂文 诗歌 译文 年表》,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10]翟风俭:《杨荫浏中国宗教音乐研究的拓荒者》,《中国宗教》,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