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关系的探析

2017-04-10黄詹

关键词:辩证统一异化

黄詹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面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的基础,是其从当时的经济现实出发批判继承并加以改造以往思想概念的成果。从异化劳动概念出发,进而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用以揭示资本主义关系中的种种对立和矛盾。然而,异化劳动理论只是马克思的阶段性理论成果,自身还存在一些缺陷。马克思着眼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对异化劳动的超越。本文对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进行考察,揭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考察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F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31-04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学科内涵

(一)“异化”概念简述

异化,从字面意思上,是指出卖、转让,受异己力量的统治支配。在哲学思考中,“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而这种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其核心是异己化、对立化。”[1]异化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是霍布斯,而后卢梭也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并强化了异化劳动。此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宗教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扬弃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批判性继承他们异化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并结合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矛盾和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创造性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手稿》中,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

(二)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国民经济学在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时的错误进行指正,“即国民经济学把后来应该加以论述的东西作为论述的前提,这样的论述必定是一种循环论述,因而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坠入云里雾里。”[2]在明确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缺陷后,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3]也就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事实出发,以异化劳动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关系、劳动、资本等进行深入的考察,抓住了工人及其产品异化的事实,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这是从生产结果的角度考察异化劳动的。《手稿》提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4]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劳动的对象化。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应归劳动者所有,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当前经济事实出发。”[5]“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6]

2.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这是从生产过程角度考察异化劳动理论的。《手稿》中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最后,对工人来说,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是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他人。”[7]“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是被迫强制劳动,是外在的,劳动变成一种满足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而不是需要的满足。劳动者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劳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资本家。”[8]

3.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这是从人的类本质角度考察异化劳动的。“类”“类生活”“类本质”这是费尔巴哈的术语。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术语分析自己的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9]“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10]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的异化从人那里夺去了人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使人的本质变成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使人与动物无异。“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1]

4.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从人际关系角度考察异化劳动的。人与人相异化,是上述三种异化关系的直接结果。在对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自身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12]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露了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说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结果,并进一步指出要消灭劳动异化,必须废除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的结论。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及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异化劳动概念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濟学的概念,建立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依据异化劳动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要求。论证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立,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异化劳动体系已经完成。

虽然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但并未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异化劳动学说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掌握资料有限和研究力度不够,异化劳动思想是不成熟的,自身的发展还有一些缺陷。“第一,这时没有完成对劳动价值科学改造,也未完全弄清楚劳动价值概念与异化劳动概念的关系,二是作为核心异化劳动概念并不确切,三是对各具体概念的改造尚不深刻,未规定许多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未提出的,但作为新的理论,体系必须具备的中介概念和具体概念,四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异化劳动理论体系尚不严谨,欠缺许多环节。”[13]此外,对于剥削的程度以及经济剩余在各阶级间分配没有准确的计量,对量的分析不足。

(二)异化劳动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

异化劳动理论存在的缺陷与马克思为工人运动解放提供的理论解释之间存在出入。由于异化劳动理论存在的缺陷,使马克思开始深入研究剩余价值发现史,从异化劳动理论向剩余价值理论的转变,具有必然性。

《1857—1888年经济学手稿》中,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存在的缺陷后,马克思进一步改造劳动价值论和深入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概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结束时具有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作为产品的更高的价格,只有在流通中得到实现。但是,它同一切价格一样,这些价格在流通中得到实现,是由于在进入流通以前,已在观念上先于流通而存在,已经决定了——按照交换价格的一般概念来说,表示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量大于资本原有各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劳动量,而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格中的劳动小于用物化劳动所购买的劳动时间才是可能的。”[14]这是马克思首次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也是其对剩余价值的初步规定,后来加以完善,形成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资本家支付给给工人作为工资价值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生产的目的和特征就是价值生产。资本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由于劳动具有二重性,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在生产中通过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的结合,不仅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且创造了新价值。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或通过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来剥削或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相对延长工作时间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来加强剥削。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做了严密分析和论证,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剥削程度的准确计量,对剩余价值分到比例的确定以及价值形式及价格理论的确定等方面从根本上克服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使人们对资本主义认识到了科学的发展。

从异化劳动理论向剩余价值理论的必然转变,是马克思思想的重大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对经济剩余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刻化,也使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剩余价值理论取代了异化劳动理论在学说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最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克服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系统规定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三、劳动异化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辩证统一

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剩余价值理论对异化劳动理论也不是简单的完全否定,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来理解,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都是对同一事物、同一本质不同程度的规定。因此,异化劳动可以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状态,而剩余价值理論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成熟状态和对其的、批判和超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异化劳动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差异性

1.理论基础的差异性

在《手稿》的写作时期,马克思才刚攻读政治经济学不久。因此,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还未充分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以配第、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批判总结上形成的,是以古典劳动论为出发点的。并未深刻理解价值的含义。同时由于受制于批判的对象,马克思也没有将自己取得已有成果置于科学的体系之中。

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前提的。不仅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并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开始就是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马克思论证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和资本统治之间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缺点,及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工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走向灭亡。

正是这种古典劳动价值论和科学劳动价值论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差异。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差异

《手稿》对异化劳动的四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马克思《手稿》中相关表述,可以将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归结为“由于劳动已不是劳动者的生存需要,而是被强制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异化导致了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继而又引起人与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异化,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在这种不断的异化中被生产出来。”[15]马克思在《手稿》研究是从“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16],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异化劳动的外延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剩余价值的表述作了重大改变,主要讨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来源、生产方式,并对剩余价值率的计量等做了全面的分析。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看作“通过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相交换,取得劳动力使用权的资本家,超过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对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来的超过预付可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17]同时,鉴于对此的分析,可将剩余价值的外延看成:“它适用于所有雇佣劳动与资本统治相矛盾的地方,适用于所有存在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形态”。

(二)异化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的一致性

1.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目标都是揭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说明,其目的在指明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对立,揭示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手稿》只是对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做了初步考察,在克服了异化劳动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和超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断扩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为了保护其切身利益,妨碍工人阶级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对立中,量的剩余价值理论完全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2.根本原则的一致性

劳动异化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出发点都是面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其根本原则是为工人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欧洲三大运动的失败,使马克思认识到,不仅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进行了初步论证。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相异化,最终导致人的自我异化,而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达到对异化的消除。

《资本论》的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成为工人运动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通过认真研究,发现剩余价值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正如恩格斯所说:“剩余价值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黑暗中探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8]异化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是对立的两个体系,而是批判继承与超越。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它为分析资本主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规律,提供强有力的武器。任何时代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

参考文献:

〔1〕李燕平.异化劳动理论从剩余价值理论转变的必然性[J].2009(6):88.

〔2〕〔3〕〔5〕〔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0,90,90,202.

〔4〕〔6〕〔7〕〔8〕〔9〕〔10〕〔11〕〔12〕1848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2,51,54-55,55, 56,58,59,59.

〔13〕刘永佶,王郁芬.剩余价值发现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0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

〔15〕刘永佶.《资本论》逻辑论纲[M].保定: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196.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辩证统一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平面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思辨
从生命伦理视角看现代公民精神建设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