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歌曲作品探究

2017-04-10蒋长清

艺术评鉴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情爱国

蒋长清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的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在教育上主张效仿欧美日等强国,在乡一级建立小学,设立“乐歌”课程,学堂乐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大批爱国人士在学堂乐歌课堂上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各种歌曲体裁,如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进行曲,独唱、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也在演唱乐歌时出现。学堂乐歌把群众歌咏的方式引进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当中,又使很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并为后来我国专业歌曲创作以及群众爱国歌曲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爱国 学堂乐歌 民情 旧曲填词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2-0036-03

一、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惊醒了沉睡太久的中国人。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使清政府落后腐败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政治革新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的发展。”(引自:邹建军在《大众文艺》上发表的文章《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初探》)随着抵御外侮、进行改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当中普遍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很多人热心于吸收欧洲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大量介绍和选用外来曲调。

正如梁启超所呼吁:“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在1909年的《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章程折》中有如下规定,在初等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同时,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中国近代音乐史中的学堂乐歌,是指随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而产生的歌唱文化。它产生于19世纪60至90年代。它的产生,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本土维新改良势力的政治文化诉求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体现。”① “乐歌”课的设立,标志着西式音乐课程在中国的正式设立,其目的在于用音乐打开人们的心智,用“乐歌”激发并传递爱国思想。

在“学堂乐歌”的开展过程当中,涌现出了大批的作曲家和大量的歌曲。学堂乐歌的大量产生是在20世纪初期,作品多以反帝、强兵、御侮等爱国思想为主题,以鼓舞国人的抗战士气,激发人们参加军队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主导的歌曲居多。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等。学堂乐歌的演唱者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因此它在知识分子中间影响较大。在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创作、填词和教唱乐歌的音乐教育家,其中最著名的、贡献最突出且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他们被中国音乐研究者并称为中国近代学堂乐歌创作的“三驾马车”。在他们的带领与号召下,全国各地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先后通过旧曲填词、改编民歌、创作等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乐歌,这些歌曲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并得到了传唱。

二、关于沈心工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后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年,他东渡日本,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满怀热情的探索“维新改革”及“教育救国”之经验。在日本,沈心工第一次接触到“学堂乐歌”,并且深刻的意识到这种新式的音乐教育形式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他看来,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唱歌活动,对于当时我国国民长期以来的贫穷、愚昧、落后来说,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期间,他师从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系统的学习了西洋音乐,这对他后来开展乐歌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03年2月回国后,学成归来的沈心工决心要在中国开展一场“学堂乐歌”运动。随后,他在任教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开创唱歌课,还亲自为学生创作歌词和乐曲。

随着沈心工“学堂乐歌”活动的顺利开展,他的新式音乐教学方式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22年开始,在他同时受聘于南洋中学、龙门师范、沪学会、务本女塾等学校期间,教授唱歌课,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受到沈心工的影响,有一大批爱国人士也加入到这场活动当中来,包括李叔同、曾志斋等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曲。沈心工一生编创了大量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作品,一共180多首。其中大部分歌曲的旋律是选用外国已经存在的歌曲旋律进行填词,还有一部分是采用中國传统民歌或戏曲音乐进行填词。还有6首由沈心工自己作曲的歌曲,分别是:《黄河》《军人的枪弹》《革命必先革人心》《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他还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4本歌曲集,李叔同曾经称他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沈心工的其他歌曲还有:《体操——兵操》《竹马》《铁匠》《赛船》《蝴蝶来》《龟兔》《游火虫》等。在这些歌曲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祖国的满腔热情。这些植根于时代而作出的呐喊式的歌曲作品,同他的音乐和新式学堂一起,成为了开启民智传播文明最重要的手段。

透过沈心工的歌曲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歌曲作品中,歌词简单易懂,通俗流畅,而又不失其艺术性。1898年5月,正如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所述:“沈先生的歌词都浅而不俗,但意义深长,耐人寻味。字句与音乐的配合,每甚相称,沈先生的歌非但有历史的意义,歌的本身也自有价值,”②因为其歌词运用白话文写成。由于沈心工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因而他非常了解青少年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使得他能将青少年日常接触到的事物用通俗的白话文写作出来,他的歌曲由此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流行起来。沈心工的乐歌课实行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其他学校纷纷效仿。

三、沈心工的乐歌作品

(一)歌曲《体操——兵操》

歌曲《体操——兵操》的谱例如下图:

《体操——兵操》是沈心工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歌的另一个名字是《男儿第一志气高》,编创于1902年,是沈心工在日本留学期间根据日本歌曲《手戏》的曲调进行改编,最后进行填词完成的,之后由沈心工任教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的乐歌课堂传出。初刊于1904年出版的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第1集中。这首改编后的歌曲音域在一个六度之内,这个音域的宽度非常适合儿童演唱,歌曲旋律简单易唱,生动活泼。有一个特性音调始终贯穿歌曲始终。特性音调如下图:

在这首歌曲中,特性音调的不断重复使歌曲的风格统一而又便于记忆,在他担任教师的过程中,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在他的歌曲里加入了大量有关儿童生活的事物,这样的歌曲无疑会得到儿童喜爱,体现了儿童歌曲的特征。从谱例中还可以看出,由于音节多以级进为主,尽量避免了跳进的旋律进行,使歌曲的演唱更加适合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为歌曲的可唱性、易于流传等打下了基础。歌词简单易记、朗朗上口,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正如他自己对于唱歌课的教育功能所做的说明:“如果天真活泼的儿童没有正当的娱乐活动,就会做出各种‘坏事来,所以唱歌便不失为一种好的娱乐活动”。

(二)歌曲《黄河》

另外一首歌曲《黄河》也是充满爱国情怀的佳作。谱例片段如下:

《黄河》这首歌对于沈心工来说意义是非凡的,在这首歌当中,沈心工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一改此前作品大量借鉴民族曲调的手法。这首歌的词作者杨度也曾留学日本,同样满怀爱国热情,用豪迈、激情的手法创作出这首经典的歌词,后经沈心工作曲而成。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黄自曾经这样评价这首歌:“我最爱《黄河》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学校唱歌有此气魄,实不多见。”歌曲的旋律开始时以级进加小跳为主,节奏紧凑而富于行进性,情绪沉稳,在第一小节运用同音重复的手法使每个音符都铿锵有力,在随后的旋律进行中加入连续的附点节奏,让音乐变得富有动力性。歌曲的音高在时间的进行过程中向高音区发展,情绪逐渐高涨,运用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让旋律不断发展,如下图:

歌词的第一部分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歌词描绘了黄河流域的长城内外、河套边的壮美景色,歌词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歌词的第二部分主要以抒怀为主,其中“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是何等豪迈,配合沈心工在作曲上旋律层层递进式的旋律线条,让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加有层次感;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可见当时这首歌的价值与地位。

三、結语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音乐的革命,它伴随着新式学堂教育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洪流而兴起,是国人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西方音乐以及西方文化的开始。同时,“学堂乐歌”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最初的成果,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歌曲以旋律简单易唱,歌词通俗易懂的特征更加易于传唱,便于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在这个过程当中涌现出众多的音乐家当中,沈心工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众多的音乐作品,被誉为“学堂乐歌之父”,这个称号对于沈心工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正如黄炎培在为《重编学校唱歌集》所作的序文中写道:“沈君之所以为……良导师者,不惟以其得风气先,尤以其所制乐歌,虽至今日作者如林,绝不因此减其价值,且与岁月同增进焉。”

注释:

①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页。

②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参考文献:

[1]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项福库,何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编辑小组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吴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学堂乐歌对中国声乐教育的启蒙[J].黄河之声,2012,(06).

[5]李丹.探讨沈心工学堂乐歌创作的美学特征:以旧曲翻新的方法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02).

猜你喜欢

民情爱国
平远雨夜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编者的话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泸州市纳溪区:1005名民情直报员确保民情直达
民情写在“日记”里 有的放矢解难题
“民情日记”贵在真情实意
“民情日记”三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