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及其途径

2017-04-10张兰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途径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受到普遍关注。然而,目前许多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尚浅,导致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本文在辨析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的基础上,阐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为未来更好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 途径

学校作为传递文化与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自产生起就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一所学校要想获得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建设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铸就学校自身的精神力量。

一、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现代人类学之父华勒于1932年在其所著《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华勒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他指出学校文化有两个来源。来源之一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之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前者主要强调学生群体的文化;后者则指教师群体的成人文化,这种文化主要涉及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心态行为等,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的信念。伽利将学校文化定义为信念、态度和行为等。他认为任何健全组织中的成员对如何做事以及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是有着一致的观点的。瓦格纳则将学校文化阐释为学校成员在校内外共同的经历或经验,是一种社区、家庭、团队的意识在校园中的弥漫,是一种全体成员达成的共识[1]。综观国外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定义,突出强调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秉持的信念以及在此信念支持下形成的行为方式。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学校文化进行研究,对学校文化的界定也尚未统一。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以及行为层面[2]。郑金洲教授在其著作《教育文化学》中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3]。学者王定华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響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4]。我国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群体及信念之外,同时强调了实践。

结合国内外对学校文化的界定,基于笔者自身的理解,本文认为学校文化是在继承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学校全体成员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时,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主动探索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即学校文化形成并得到师生认同,从而进一步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调整,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灵魂的所在,作为师生精神家园的核心,它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学校自身条件,进行着各异的学校文化建设。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追求,是一所学校多年教育实践的文化积累,这种积累一定程度上彰显学校的品牌形象,是一所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名片。这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赋予学校以历史的生命,赋予学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把这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通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反思、检讨和重建学校文化,从而使得学校特色进一步凸显,赋予学校更具体、鲜明、独特的学校文化内涵[5]。

2.有利于凝聚全员力量

学校文化具有统率作用,它可以培育师生的“学校意识”,促进他们对学校的认同,使得师生获得坚定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在其引领下,学校师生践行一致的价值观,有着较为一致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学校文化像磁石一样,吸引师生团结在一起,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文化理念,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齐心协力实现学校建设的美好愿景。

3.有利于师生发展

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受益最大的群体。首先,学校文化规范制约着师生的行为,使得全校师生拥有得体文明的行为、仪态,拥有自信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学校文化具有凸显教育和学习的性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优秀的文化总是给人以激励,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里,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驱使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努力学习,相互切磋,并争取自己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学校文化是宏观和微观两部分组成的文化体系。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分析这一文化体系着手,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建设原则,渐次展开,全面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1.宏观的学校文化建设

宏观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文化的层次来说,由内及外分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深层的、内在的,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学校精神文化一般指学校秉持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校风、办学理念、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外在表征,通过对校风的渗透及践行,学校场域内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因此,校风的培育是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良好校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主要依赖个体心理机制的疏通以及学校活动的渗透。个体心理机制即个体对于校风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觉按照校风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上,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交往活动,相互交流、模仿,校风逐步在群体内树立。除了内在心理机制的建构外,校风建设需要外部活动的不断强化,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渗透,孕育浓厚校风。

(2)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组织结构运转的制度支撑及其相应的约束师生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教研制度、师生评价制度等。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各学校依据自身实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创造不同的学校制度,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制度的形成,二是学校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学校制度的形成关键在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解读,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建构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体系确立以后,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执行监督系统,确保制度的落实。如学校形成较为具体、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于未尽到职责或违反相关规定的成员给予严肃的处理,并及时公开,以期得到全校师生监督。对于表现较好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动态的,随着不断地实践与反馈,随时完善,确保制度日趋合理与全面化。

(3)物质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文化中的有形部分,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它主要指学校中的硬件建设,既包括广义的学校地理位置的选择、建筑的设计风格及布局,也包括狭义的校园内、走廊内等各种空间的装饰与设计。学校物质文化本着“以物育人”的理念,潜藏和传递着学校的独有文化与观念,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继承学校历史文化,同时体现当下的办学理念,将历史与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悠久的办学历史、古老的教学建筑都是学校文化的传达与诉说,一方面,通过保护学校古老建筑、进行校史陈列、组织学校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形成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学校细微之处入手,将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作为传达教育信息的载体,于无声处渗透现代办学理念。通过对校园宣传栏、走廊以及墙壁进行主题化的设计与装饰,凸显理念。

2.微观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微观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具备了宏观的文化建设,有了文化底色之后,在整体文化的熏陶下,全校成员共同践行文化理念,形成的具体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

(1)管理者文化建設

管理者即在学校承担着领导责任,履行着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职能的人。学校中的管理者,一般指校长及其带领下的一部分承担学校工作的职员。管理者文化即管理者在管理学校中所信奉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风格。管理者文化不同,管理阶层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形成一所学校鲜明的管理特色。先进、民主的管理者文化可以彰显学校的人性关怀,调动全员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校的高效运转。

管理者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上。优秀的管理者文化需要管理者转换角色,即领导者是与人协商、合作的人。在进行学校管理规划时,领导者应权衡各方利益,通过商量、谈判,换取合作共赢。同时领导者应该学会下放权力,充分授权,调动全校师生建设学校的积极性。

其次体现在学校管理模式的建构上。管理者角色定位清晰之后,就要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模式建构应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管理模式建构需要管理者带领全校教师,群策群力,确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模式。

(2)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作为社会中特定的一个职业群体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教师在学校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的人格力量时刻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优秀文化的集成者与传播者,为此,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首先,从广义上来说,树立新型的教师文化建设基点。即教师文化应从传统的控制型走向对话型文化,这是教师文化建设的基点[6]。学校不再是教师发号施令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乐园,树立相互尊重、交流的对话文化。其次,从狭义上来说,在教师文化基点的引领下,学校要建设合作型、学习型教师团队,组建不同学科的教研组、备课组,互相学习切磋,凝聚教师智慧。同时组建教师团队,团队成立可以依据不同的学科或者教师特长自由组建。在团队成立初期,指导团队做好发展规划,以民主的形式选出团队带头人、制订规程和方案,拟定合作学习计划与制度,形成团队共享规则,在制度化的团队建设下,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是学校最大的文化主体,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由于学校生源较为复杂,学生个体之间受到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影响,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学生群体文化建设尤为困难。尤其在各种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接受到的各种文化冲击源源不断,如何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面对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筛选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教育力量,依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创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 冯炜,赵建军.关于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 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

[5] 石中英.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重新阐释[J].中小学校长,2009(7).

[6] 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张兰婷(1990-),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