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4-10蔡宗慧郝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教学管理

蔡宗慧++郝帅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招生人数还是教学理念上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行了“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则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根据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特点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87-02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的兴衰。随着各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方式。要实施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角度去考虑教学管理决策,进而实施教学管理过程的变革[1]。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校企合作背景下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部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人才培养的实施,这就需要对目前已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专业与素质培养平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岗位分析,将职业岗位能力融入到项目当中去,通过项目来实施教学。以学期项目为引领,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逐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工作任务与课程项目对接,形成校企共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2]。

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基于订单班、接力培养、工作室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专业与合作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2 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一直以来,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教学管理都会受到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教学管理人员都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使教学运行规范、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就可以了,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向创新适应,只有管理概念没有服务概念。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灵活的、动态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教学服务对象、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思维上的转变,教学管理必须认真研究这种差异性,满足社会、学生个体对高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及时根据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3]。教学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变迁,由“保持稳定为首要”、“建立规范为第一”向“适应教学灵活性需求”、“动态调整管理能力”转变。

2.2 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企业高度融入教学管理过程,这就需要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调整。目前的教学管理体系中,企业角色体现不够,在教学组织机构、教学管理执行、教学质量监控等体系环节中都存在着企业角色缺失的问题。完善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应该从“校企共建的合作机构建立、校企双方教学实施管理、动态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现教学管理高效、教学运行有序、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质量过硬、师资队伍合理。

3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3.1 树立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与行业企业高度合作,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这种开放性和实践性不断增强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专业的设置上,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与产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与中职培养对接;在课程设计上,和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接市场上的真实项目,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在课程教学中,不再完全遵守以課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工作任务项目化的方式来进行改革,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通过在线的开放的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从而实现向开放式办学的切实转变[4]。

3.2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是学院管理工作的中心枢纽,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切实开展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1)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互通的组织机构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职责明确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信息工程系在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和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了校企合作操作层平台,确保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序开展。成立了以教学办及下属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为主的教学管理组织,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日常教学管理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双线运行。通过几学期的运行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合作企业资源及管理分散的局面,从系级层面对各专业的校企合作进行整合管理,形成合力。

2)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在“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也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随着企业的生产周期、用人需求、技术改进等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5]。为了实现教学运行有序化,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信息工程系在学院管理机制下,灵活变通,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范化制度,并加强系教学办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职能。系教学办校企合作办公室掌握协调企业需求,及时和学院各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提升了教学管理效率。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信息工程系在加强实践管理机制上进行积极创新,应用专业优势开展信息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顶岗实习为例,首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工作方案及流程,将顶岗实习阶段分为过程管理、项目成果、综合考核三部分,每部分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开发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及时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了解监控。

3)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要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要把常规的管理制度、教学文件、教学管理人员职责等相关制度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6]。构建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实施措施制度。建立包括《项目课程开发流程》、《项目教学管理制度》、《项目教学考核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一整套涵盖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4)全面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院系二级督导框架下,强化专业督导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执行学院制订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分析等相关制度。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员督教”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社会评价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合作企业了解工作绩效,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7]。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平台,从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考核、毕业设计综合考核等环节全部渗透,动态实施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学生向管理”、“教学实施向管理”、“教学保障向管理”、“教学监督向管理”的多向监控机制。“教学实施向管理”以授课教师管理为主,主要进行授课实施的相关标准、效果检查;“学生向管理”以学生管理队伍为主,主要是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与素质养成培养;“教学监督向管理”以教学督导为主,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教学保障向管理”以日常教学管理队伍为主,主要开展常规教学的实施与检查。

5)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工程系根据岗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提高其管理素质和水平。同时有条件的实行专职教师坐班制度,让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人员能交流互通,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下教学管理需求。通过以上措施信息工程系已经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体,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培训、引进以及配套激励措施,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职业特点的优秀教学团队。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兼职教师聘用机制。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等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以校企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引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以双师素质教师建设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形式,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锻炼,从企业聘请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保证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能够及时结合到专业教学中[8]。

4 总结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一定要结合区域发展趋势,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积极对接区 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逐步完成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對现有教学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改革,希望能给其他专业提供借鉴意义,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吕晓春,于纪元.议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才智,2008(9):219-221.

[2]王庆丰,申爱红.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78-79.

[3]李碧元,牛强,秦宇彤.浅谈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2):134-136.

[4]丁金昌.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8):34-36.

[5]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62-63.

[6]周跃红.谈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与系统创新[J].中国高教教育,2001(6):73-74.

[7]张惠选.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31-33.

[8]齐晓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92-93.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