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置 提高教学质量
2017-04-10徐瑛
徐瑛
【关键词】 历史作业;设置;教学质量;个性化;趣味性;探索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84—01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实现有效的作业设计,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因此,教师要树立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作业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能力培养入手,创新历史作业设计,真正使作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树立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作业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全班统一的,这种大同化的作业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优秀学生觉得太简单,中等水平的学生还能接受,后进生就觉得有些吃力。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树立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作业观。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即对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什么水平(包括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及身心条件)适时做出准确的评价。其次,选择恰当的作业目标,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最后,作业布置应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短期来看,作业作为一种反馈和评价的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调整有关错误的信息,同化和顺化正确信息,加强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够不定期针对已学内容设计一定的开放性、实践性作业,就能逐渐凸显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等方面积极的助推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设计应用“精”代替“多”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遵循学习迁移规律就要注重示范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教材的目的就是学重点、学典型、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教材中这类“例子”式的示范性作业,掌握学习的关键点、重点,突出作业的代表性、典型性、精要性,减少机械性的重复作业,用“精”代替“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作业设计的时效性。
三、作业的形式要“奇”,具有趣味性
《新课标》中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生对历史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历史学习不断取得成功。而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历史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历史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在设计历史作业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历史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尽量把作业中的历史知识编成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演变和补充,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
四、作业的设计要“新”,具有探索性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在历史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在实践中,老师们可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比如,开放性作业,内容形式新颖,问题解决具有发散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历史,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历史”的大众思想。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对学生思维进行求“新”、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问题,大胆创新。通过设计内容和形式开放的作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历史作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作业设计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作业的量要适度
要使作业轻负担、高质量,就要权衡时间、练习量等因素,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切实提高效率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科学适度地布置作业,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张弛有度,合理安排休息和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