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2017-04-10吴存华朱慧贞
吴存华++朱慧贞
【关键词】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57—0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数学教学的必然,本文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从知识点、课型和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三个角度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得出知识点、课型、学生认知思维水平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与否的三个重要参照点。下面,笔者详细进行阐述。
一、知识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成为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生动的画面,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进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如高中数学中的一部分知识晦涩抽象,缺乏实物模型支撑,对于这部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模拟,可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但有的知识点,比如根式的计算、对数的计算等,就不宜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书写规范的形成。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先要挖透教材内容,在自己心中支起一杆秤,明白教学哪些内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哪些内容适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哪些内容需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笔者认为,导数、图形变换、空间几何体、圆锥曲线、数据整合处理等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型
1. 对于概念课,为了避免过多的情境设计或例题素材冲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不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材引入了大量的实例,旨在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而过多的情境和实例,则会冲淡学生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其实,函数在初中就有过定义,稍一复习,学生就能理解函数的本质,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得到完整的高中函数定义。
2. 对于练习课,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目的。如果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不加板书,“放电影般地一路点击”,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虽然个别公式学生已经了解,但书写的顺畅性和规范性值得怀疑,学生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演示课和实验课,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可使得知识点形象直观和生动逼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复习课和新授课。复习课一般以课堂容量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特征,故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其整体结构,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新授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教学的实际需要,往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而信息技术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工具。
三、学生的思维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课型,在文科重点班和文科普通班在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尽相同。比如,以同样的课型(复习课),同样的内容(高三二轮复习——数列),在文科重点班和文科普通班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度”不同。这不仅表现在题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教学效果上,这说明思维水平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课型,在理科普通班和文科普通班在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这说明理性思维较弱的文科班学生更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知识点、课型和学生思维水平三个因素,决定是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关键要看是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習效率,是否提升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S[2015]GHB0785)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