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7-04-10季红
季红
[提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为出发点,提出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类型、四个层次要求及基本策略。建议要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结合本学校的专业特点,同时积极引入企业文化,以培养目标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以价值取向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突破点,以行为文化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落脚点,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校企融合”。
关键词:职教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策略研究”(KY-ZS16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职院校校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坚持特色立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主要包含学校的“管理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院校特色”等,一般与长期发展“历史沉淀”文化积累等有关。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全力构建特色专业体系,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学团队,培育特色学生管理体制。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以高职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它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它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职教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职教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下形成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职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职教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职教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实训基地、活动设施等等,属于硬件设施的范畴。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制度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治校的观念,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它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和创新精神,引导高职学生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校园内各方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其他服务人员)的行为方式的引导与行为模式的构建,而且涉及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四)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科学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能增强学校对师生员工的约束力、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的学校风貌。学校应把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动列入工作计划中,并建立相应考核奖惩制度,以推动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类型
高职院校发展至今虽然尚属探索阶段,但是不能否认大多高职院校通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发展,校园文化风格已初步定型,特色正逐步外现,品牌效应已然形成。分析各高职院校的文化,其特色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历史传承型。渊源历史,传承文化,并在传承中将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形成特色,树为品牌。这种历史传承型校园文化特色,不仅彰显着高职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时时处处表现出此种文化在新时代彰显出来的魅力和新的活力。
(二)区域文化型。立足地方,依托优势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因而必须与区域文化融合,建设匹配于区域的校园文化,最终形成气息强烈的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这种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特色,与地方文化相融,与区域经济律动,处处显现出外向和沖动的气息,体现出生机活泼和大气图强的现代文化气息。
(三)行业特色型。以行业为背景,以产业为依托,传承行业风范,对接前沿理念,形成鲜明的专业教育特色,进而形成行业特色型文化风格。行业特色型校园文化,有对行业历史的继承,有对前沿理念的升华,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在长期积淀中凝聚为文化品牌,定格为一种校园文化特色。
(四)模仿借鉴型。借他校的做法建设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也搞得有声有色,但一般没有总的明确主题,只是将其他高校的优秀做法拿来用,开展相同的或相类似的活动与行动,算作自己的校园文化。目前,随着教育视角的转移,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这种完全他校借鉴型的校园文化正在渐渐消亡。
四、职教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策略
(一)加强对本校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行政主导及发展作用。学院党委和行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指导者,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党委宣传部作为党委主管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牵头、协调工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检查、督促和落实,各基层单位应有相适应的小组和负责人,要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目标和措施,并组织落实。学院的学报、院报、网络、广播等媒体应该就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专版、专栏、专稿,从而形成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理论研究的氛围。
(二)要引进企业文化,体现校园文化的“校企融合”特征。职教特色必须要引进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定对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和促进作用,优秀企业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也必定给高职院校带来强有力的影响。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途径及其最佳结合点,关系着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否成功地与企业实现对接。注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把企业文化融合在课业文化与行为文化之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注重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的技术氛围,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发展视野必须向企业延伸,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手段、考试考核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以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等为重点。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实践“技术自尊、技术自强、技术创业、技术人生”教育思想,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校园文化中的价值标准,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实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各种活动的意义与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是全体师生员工为人处世以及判别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价值取向,从而给他们以心理上的约束和行为上的规范。
高职院校要确立企业化的价值标准是把为企业服务看成是高职院校的最大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确立企业化的价值标准,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在各种办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时时处处关注和维护学生和教师的权益,尊重师生员工,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的考试考核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等各环节都应有企业的参与,要形成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两个育人主体。
(三)按照高职院校特点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及现实中的崇高精神品质,对校史进行搜集整理归档,改造充实校史陈列馆,实行对陈列馆的专人管理。要为老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重大成就的校友及其他先进人物录制有关音像资料,大力弘扬他们的优秀事迹。要重视与学校精神有关的重大活动与节日,如校庆纪念日、教师节等,让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精神培育,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开展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学习宣传活动。一训三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旗帜,必须体现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理念。
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教育教学的魅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到重要作用,是增强高职院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使广大师生得到智慧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人格的完善、知识的吸纳、技能的培养的一种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蕭宗六.学校管理学(增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
[4]丛峰.浅析高职院校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
[5]朱发仁.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07.2.
[6]刘光明.企业文化塑造——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黄蒇.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