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研究

2017-04-10李鸿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支农农村金融辽宁省

李鸿瑞

[提要] 本文从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出发,发现农村地区有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部分区域存在金融盲区等问题。针对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提出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等,旨在加强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的建设。

关键词: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一、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我国早期的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粮食基地,虽然在我国工业初创期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环境下逐渐落后。这主要是因为辽宁省的农业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也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整体不佳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通过一系列改革对省内农村金融环境进行改善。跟许多地方一样,辽宁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农业政策性银行、邮政银行和信用社等为主要机构,并以民间商业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贷款公司等作为辅助。然而,近年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实体经济陷入困境,各大金融机构也出现不同层次的缩水,这一现象也很直观地体现在农村的金融环境上。辽宁省在2010~2015年期间经历了营业网点的小幅收缩,各省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下降10%。(图1)

营业网点数量可以反映出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互作用的大小,所以从图1可知近年来辽宁省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是略有缩水的。再来看这些营业网点可为农村经济提供信贷的比例状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区域只有50%~60%的商业银行网点能够提供信贷服务,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将近有一半份额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在统计期间的平均可信贷网点比例不足50%,而政策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基础的信贷服务方面要优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仍然没能达到100%。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规模较小,且在近几年因能够提供适应农村发展和农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以及发展机会,然而近年来,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不正规手段进行冒名贷款,使得部分金融机构严格了贷款审查机制,甚至关闭了农村金融信贷的服务。(表1)

再来看近年来辽宁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状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农村信用社支农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反而其支农覆盖的企业数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历了快速的转制过程,近年来也在农村金融市场体现出了良好的竞争力和支农能力,但是其整体涨幅仍然不尽如人意。新型金融机构采用灵活的机制更能快速融入到农村金融市场,但是从市场化的水平来看,农村信用社以及合作银行目前仍然保持更持久的优势。(表2)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环境较差。由于金融体系建设的相对落后,导致辽宁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誉环境也比较滞后。个体和企业对金融诈骗及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充足也造成金融犯罪的现象屡屡发生。如2013年在铁岭市,由于对农村户口贷款的审批环境缺乏严格监管,以及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原因,发生了多次冒名贷款的事件。2014年一年内,锦州市某农村当地的信用社发生冒名贷款案例十余起,涉及金额高达380万元。这些不良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信誉,也严重阻碍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另外,由于一些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尚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证券市场证券中介机构运作中尚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某些金融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也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监管机构没能起到充分的管制作用,致使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着信誉危机。

(二)服务水平较低。首先,辽宁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制度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很多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也缺乏足够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其在应对许多突发事件时缺乏足够的响应速度,也使金融机构自身承担了更多的潜在风险;其次,辽宁省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备的金融信息数据库,不少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户个人信息的把控。同时,由于受到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少、设备差的制约,农户们的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信息集中入库还需较长时间;最后,辽宁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仍处于低层次水平,很多地区仍无法顺利设立村镇银行;更多的地区无法对已有的金融机构实行良好的监管,导致了辽宁省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的恶化。

(三)存在金融盲区。由于金融生态环境不佳,近几年来辽宁省许多的金融机构都开始逐渐撤除自身在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开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自2010年开始就在逐步缩减辽宁省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再加之对各个网点的金融设备维护不佳,导致辽宁省农村地区形成了许多的金融盲区。再加上近年来由于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誉问题,许多群众更愿意到附近的城镇办理金融业务,更加弱化了政策支农的效果,也使得金融盲区的范围远远大于金融网点未能覆盖的区域。

三、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对策

(一)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1、提高信用意识。为了顺利地开展金融业务,对辽宁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信誉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现在,为了避免农户陷入金融误区或者金融陷阱,提高农户们的信用意识是保证金融业务正常开展所必须要执行的对策。为此,首先政府应当认真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完善自身监管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户们在金融市场中的安全;其次针对辽宁省现在非法金融活动猖獗的现状,设立一个完备的监管系统对于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发动社会群众自发组织监管体系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金融犯罪的效果。

2、加强诚信宣传。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对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稳定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建立金融信用体系服务机构,多多针对农村地区开展一些金融风险教育的讲座、课程,并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金融信誉宣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农户们的金融风险意识。此外,还要紧密结合司法部门,坚决打击各种不良信用的行为,并将这些案例进行公开放送,让更多的农户得到警醒,也警告更多的犯罪者。从而为辽宁省农村地区营造更好的金融市場环境。

3、完善中介機构规范性。对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而言,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十分的重要。所以,辽宁省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级体系,严格把控金融市场环境从而提高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效率。在此之上,要严格把关中介机构的执业能力,把关他们的规范性。辽宁省各个相关机构也要组织各协会、科研院所和事务所的专业人员,根据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和中介执业工作的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对会计师、律师、审计师、评估师的职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中介机构能够向正式的金融机构信贷的决策提供正确的帮助。

(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1、加强内控管理。作为农村合作性金融的主力军,辽宁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组织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结合起来,健全完善自身的考核体系,把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在逐步提高自身经营水平,提高预防和抵抗金融风险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响应国家的支农政策,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发展。此外,还要推进农村地区社区银行的建立,从而从基层上强化国家支农政策的效果。

2、健全信息平台。各级政府应当携手各大银行实施以及工商、税务、各商业银行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征信信息系统网络,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在税收、金融授信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对不讲信誉及避、逃废债企业及法人代表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在税收、资金、土地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及时、有力的惩戒,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结合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来共同改善辽宁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信用环境。另外,要构建整合分块的金融信息,尤其是在农村这类金融需求分布较散的区域,需要信息平台充分挖掘潜在的金融需求,通过智能算法等推演出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方案,从而助推辽宁省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

3、开展机构合作。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金融机构,除了应该加强支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展开和其他当地的金融及非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开展机构合作时,首先要优先考虑经营能力较强的机构,选择市场环境较好的地区展开实验,并在实验成功后再适当地进行推广;其次根据辽宁省农村各个片区的金融环境千差万别的现状来看,机构间合作需要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片区特色,让金融机构自行与当地的非金融结构合作,深度了解该区域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提供适宜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充分发动各个层级的力量,在边远农村地区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基层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为核心、农户和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三)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1、加大支农力度。在辽宁省农村金融环境的建设中,金融机构除了要增加与各大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业务合作之外,还应当积极结合当地情况,引导农户们通过正确的路径投资,增加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建立有效的农村地区的资金流。与此同时,要适当吸引金融保险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丰富农村金融保险品种,使中央财政补贴品种多样化,提高农业抗风险保障能力。此外,各个金融机构还要积极在基层地区设立自己的营业网点或者智能设备营业点,从而进一步消灭辽宁省农村地区的金融盲区,在当地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2、发展特色服务项目。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金融支撑系统都不是那么完善,所以传统的城市金融服务项目往往不适应农村的金融体系。为了解决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立功能POS机的方式来进行某些业务的办理,从而满足农户的基本金融需求。此外,在电子支付、移动支付日益发展完善的现在,将非现金支付方式引入农村地区也可以很好地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还能降低金融机构的日常人力及设备维护成本。此外,电子支付可以在很多情况下避免支付过程中的纠纷发生,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首先,利用银行业监管部门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的机会,引导各类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设置和优化布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设立营业网点,在空间上缩短金融服务的距离和空间。加快完善农村支付体系,比如多元化农村地区的支付渠道,积极促进金融机构间实现跨机构支付等,从而提高村民在享受金融服务时的体验;其次,要重点加强电力、通信和消防等基础保障性工作,提高机房等配套设施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应当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水平,逐步扩大网络覆盖区域来填补偏远地区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的空白。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伟,李培杰.国内外环境金融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皮天雷.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2.

[3]张韶辉.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经济纵横,2012.6.

[4]李立清,李明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l.

猜你喜欢

支农农村金融辽宁省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