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2017-04-10杨仲浩
杨仲浩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思想动
态;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38—01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所以,在教师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要有家长的配合,不能给不良习惯的产生留有漏洞。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特别帮助孩子养成专时专用、讲求学习效益的习惯
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果却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为此,教师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只要求学习,恨不得能让孩子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这样,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为此,周末时,可以请在家的家长们对照着家校联系单上的周末作业,一题一题地查一查,到底做了没有,也查一查做的质量如何。要让家长明白,在学校里老师是教育者,在家里家长就是教育者,成功的教育是教师和家长的高效合作。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没念过几年书,对错看不懂。但你可以检查:作业的字迹是否清楚,数学是否写了计算过程,文科答案内容是否丰富等等,这些都是判断质量的参考。如果条件限制,检查不上,温馨的关心也是教育。
二、教师要分担家长的责任,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
思想动态是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变化的先行兵,忽视不得。我经常听到家长们谈论家教的困惑:我的孩子低年级成绩很好,怎么到高年级竟然厌学了?曾经很听话、很节约、很上进、很守纪的好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后变得不听话、乱花钱、厌学逃课、违纪违法了,似乎一夜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令家长难以置信。这类孩子、这类问题出现后,教师一定要告诉家长:任何一个好孩子变坏总要经历一个过程,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留守儿童最容易遭受家庭教育的盲区、脱节和被动现象。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一个孩子思想上变了,关注点不在读书上了,那必然会关注其他的东西,比如说上网、游戏、外形等等。这时,教师首先要抓住孩子的在校时间,分担家长的责任,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我们可以经常与家长电话联系,力求全方位地让家长了解孩子上课的表现、作业的情况、测试的分数,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成绩是否进步。并建议家长经常与孩子电话叙谈,谈最近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既体现了你的关心,也表达了你的关注,用行动告诉他,你在学校的一举一动我是记在心里急在心里的,你努力了爸爸媽妈感到很欣慰,你松懈了或者违反纪律了,爸爸妈妈很气愤,你一定要改正,让孩子时常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因为孩子的学习情况最能直接反映其思想动态。成绩进步,态度积极,孩子思想一般没有出现异常;反之,则说明思想有变化,则需采取措施了。
三、教师更要关注孩子在校的一举一动,触摸孩子的思想动态
留守儿童还不太善于掩饰内心的情感,只要是细心的教师,定能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孩子的情感波动,读懂了它,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孩子时不时发呆、走神,偶尔会被吓一跳,是心里装着事情的表现,可能是在做一重大决定前的犹豫不决;孩子经常眉头紧锁,唉声叹气,可能是成绩下降,受到批评,也可能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亮起了红灯,为此,我们可以用爱的方式多沟通,多倾听,挑准时间和场合说道理。比如,教师约好家长,进行针对性的三方电话心语约谈,和学生一起校内散步、游戏交谈等。
四、教师可以以每周检测成绩为抓手,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
许多学校都会要求孩子把本周的检测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签字。留守儿童家长不在身边,教师一定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每周的知识检测,千万不要一听分数,就开骂。成绩只是子女在校学习情况的反映,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他们本来就“心虚”,我们借机教育的效果会更好。这时,一定要通过电话与子女一起分析失分的原因,针对失分的原因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和要求,约定好奖、惩的条件,既给子女一定的学习压力,也用行动告诉他:你的学习爸爸妈妈是无时不刻地关注着的,不能敷衍了事!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5】GHB0572)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