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苏散文中的文化意蕴探勘

2017-04-10江蓉菁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

【摘 要】 文章解析了云南巍山作家忆苏散文中展现巍山文化的文学造化,并解析其透显的文化审美意识,表达着她的生命生活体验,呈现出独特的散文意蕴及价值。

【关键词】 忆苏散文;文化意蕴;成因探勘

在当代,散文的创作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文化散文”,产生了余秋雨的重在反省民族文化人格的《文化苦旅》;张承志的捍衛理想、呼唤崇高的《以笔为旗》;贾平凹的展示黄土高原和八百里秦川的民俗风情的“商州三录”系列;史铁生的充满着基督教与佛教精神、叩问人本问题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散文等,掀起了一股文化散文的写作热潮,这股热潮至今没有完全褪去。忆苏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散文展现了巍山的景物和风情,文化意蕴深厚,散发出独异的魅力。

一、忆苏散文对巍山文化的文学迹化

忆苏散文将巍山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一一囊括在散文里,在历史和人文的交融中形成独特的意蕴。她常捕捉历史的遗迹和残留,反映地域历史文化,并突破了历史限制,恰当地运用历史文化进行自我情感的抒发。在其眼里,巍山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王者福地,历经风雨,仍不减其镌刻已深的王者之气。作者会站在楼顶重檐间悬着“魁雄六诏”“万里瞻天”的拱辰楼上遥想当年,感受着时光沉淀下来的韵味;也会在体态秀逸,古雅清新的星拱楼上感受着古城的安然与闲适;或穿越古老而幽深的小巷品味它的历史,或在凉爽寂静的清晨,“撑一伞细雨”到书卷味浓的文华书院听雨。读者就这样随着忆苏走入古楼,拜谒古塔,访走马帮古道,感受古艺,感知历史的风貌和精神,寻找历史足迹,演绎文化流传,是文化镌刻在地方民众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积淀在人的心里,流露在文字里。

巍山饮食也在历史的进程里,历经岁月的熏陶形成了独具风味的一道道美味。“多年以前,一根面是古城人居家特有的美食,要在过节全家团圆或是家里老人过寿时才和面制作享用……意寓家脉不断,和和美美,长寿安康,故一根面原来的名字叫作扯扯面。”牵扯不断的“一根面”,是牵连人心的面食,是扯不断的亲情联系。还有粑肉饵丝、清冽甜美的冰粉凉虾、筋道美味的饵块、香醇米酒都体现巍山小城的温馨平静,是人们内心的情感牵绊。此外,金黄色小花、如火的石榴花,白花杜鹃、棠梨花……都是巍山独特的自然食物的馈赠。这些独特小吃,既是巍山传统饮食文化的展现,寄寓了人们心中的祝愿还有情感的流传,也是历史在忆苏笔下的流传,更是民族传统的血缘亲情的羁绊和精神家园的凝聚力量。对日常饮食的描写中寄寓她对巍山的感情,“吃”与“思”的结合给人带来了味蕾体验和情感的享受。

二、忆苏散文中透显的文化审美意识

忆苏散文质朴纯粹、天然浑成有着生活韵味,更兼一颗无功利性的平常心去描写看似无常但实含生命无数涌动的感情与思考的生活。忆苏散文中的许多树木花草皆有其独特的形态。如《忘言书》的卷一——四季帖中,以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悟中选取了十二个节气来写,从身边的一草一木观察中,体现着独到、真实、新颖、敏锐的感官通能。在其笔下芭蕉“花苞,就像是旧时包裹刚出生小孩的蜡烛包一样,穿着红褐色的外衣。这个大大的花苞里孕育着许多小花,开花时,褐色外衣一件件慢慢脱落,露出里面排得密密的穗状花序低垂着头向地面张望。那层大花苞的外衣不会一下子就抛弃怀里小花们而去,而是慢慢地离开。”[1]大花苞的庇护,小花苞的脱离,便是一段生命历程的完成。如诗如画,令人赞叹,是融入其生活与生命的认识,是一场感性形象和理性认识的融合过程。

忆苏还有许多对日子流逝的抒怀的文字,或是对旧物的怀想,抑或对家人容颜改变,成长的感怀,均以一种平静豁达的态度来对待,这与作者喜禅有关。巍山是儒释道文化并在的,忆苏笔下“古寺。佛堂。梵音。花草。蝴蝶。老人。自然而成一幅颇具禅味意境悠远的素净图画。”在禅意深远的古寺佛堂,聆听着静心的梵音,自然的灵物,生命的印迹,给人一种时光悠远而又宁静的感觉。不经意间,那画面的感觉镌刻于心,潜移默化。不具有灵性和禅性的心灵和眼睛如何能发现花草有灵有禅?忆苏常提到道教名山巍宝山,到那清净,玄学深厚的道观去。其心中始终有禅和玄学的痕迹,或显或隐,难以察觉地在忆苏的文字中盘旋。其文字一直都是平淡的,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在淡如水,清如醴中娓娓道来,抚平了急躁的心灵折痕。即使是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生命中的生老病死,也是淡淡的。在她看来人都是无力去留住经不住时光的东西,如生命。但曾经拥有,就应点点珍藏,留作生人的念想。

三、忆苏散文的文化意蕴的成因与价值

作家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经历,生命感受。忆苏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感知力对生活中的事物,生命中的情感进行描述。捕捉生活中隐秘和深邃的思想感情,在平凡中体悟出其中的不平凡。纯粹的客观事物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文学活动,作家通过创作活动赋予它们含义。

巍山古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孕育着平淡真挚无功利的人性,忆苏在其中成长自然在无意识中受其影响,并不自觉地体现在创作中。童年经验是作家至关重要的时期,“作家一生的体验都需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不是直接写到就是常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2]在忆苏五岁时就跟着母亲到学校里居住。对母亲的育人工作,忆苏虽没有仔细描绘,但受母亲的影响忆苏也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在严寒的冬日,一位勤劳的母亲,为女儿们编织的不只是毛衣,还是斑斓的梦。因母亲悉心关爱,忆苏在写自家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透着满满的理解与关爱。对儿子的喜爱不多加干涉、不破坏儿子的梦是一种为爱营造的宽容态度。在对亲情友情的且行且珍惜,对生命历程中的变化的感悟和体验,儿子成长的惆怅,亲人老去和离去的担忧和伤怀,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草木花草虫鸟兽的敏锐观察,这些她都以自己的笔触复刻在馨香的纸张上,敲打进文字里。

地域文化在忆苏笔下娓娓道来,可看出忆苏对文化的尊重和了解。使读者感受她对巍山的熟悉和深厚的情怀,但也应看到其创作视野始终没有超越巍山的文化和地域范围,缺乏对巍山以外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关注和反映。地域作家在创作中的乡土情结如何与民族情结相连,如何突破情感的藩篱,更显深度和广度是许多地方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忆苏的散文创作中,如何突破地域的局限,打破思维的感性,上升到民族,升华到理性,作者本身应对此有所把握和思考,同时也是创作成长道路上必经的障碍。

总之,忆苏散文常展现在触摸历史遗留的时神驰思骋,追溯历史,感怀古今;对日常饮食的描写中寄寓她对巍山的感情,“吃”与“思”的结合给人带来了味蕾体验和情感的享受;是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熏陶的精神体现,以及生命的真谛的体悟,体现了生活的智慧,这就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注 释】

[1] 忆苏.忘言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01.

[2]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8).

【作者简介】

江蓉菁,大理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教师:邓家鲜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探析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晚清铁路论争中的文化意蕴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宋夏丧葬文书档案比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