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资源型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2017-04-10常艳花
常艳花
摘 要:基于山西省为例,探讨资源型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山西省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并且与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来源的同时,山西省农民的收入结构也日趋多元;在惠农、扶农制度的作用下,传统农业和以煤炭产业为代表性的资源型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其次,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煤炭资源整合都会影响农民收入。
关键词:山西省;农民收入;资源型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15-03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更是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省份中,三农问题更为突出,社会矛盾冲突也较为严重,这来源于劳动力转移缓慢和农民增收困难。作为这些省份的主导产业,资源型产业如何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情况。农民可以从事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从而实现就地非农就业,但是受科技进步、资源枯竭等因素促使产业转型,资源型产业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另外,国家不断对农业政策做出调整,从而作用于农业发展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因为不同时期的政策差异较大,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对资源型地区农民增收现状进行解释与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山西省农民收入的特征——与全国农民收入情况进行比较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绿皮书指出,2013年,全国农民收入虽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是增速仍然较快,201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 430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89元。根据农业部的信息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422元。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年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但是,农民收入较低且失衡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持续增大。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十三五”期间,2016年,围绕四大结构性收入,我国将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农民收入增长的新道路,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在新一轮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提高补助奖励标准,尝试建立了农民生态补偿、轮作休耕补贴等制度。继续实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保证农民基本收入,继续推进大豆和棉花价格试点工作,引动农民主动对接市场,发展优质优价农产品。
与此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促使农民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和回乡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样在制度层面做出了努力:维护进城落户和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引导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这些权利。
根据山西省统计数据公报显示,2013年山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949元。2014年山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8 809元。据国家统计局山西省调查总队調查资料显示:2015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54元,比2014年增加了645元,增长率为7.3%。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量居第23位,增长速度居第29位(见下页表1)。
二、从收入构成发现山西省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
第一,工资性收入。2015年,山西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8%,1—11月转移农村劳动力35.77万人。年内,省政府制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提高了本地就业率。另一方面,山西将一类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 620元,在全国已公布最低工资标准的28个地区中排名第九,为稳定农民工资收入提供了制度保证。山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 922元,比上年增加352元,增长7.7%,依然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2015年,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有所下降,但山西省在农产品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猪肉、瓜菜、豆类等价格有所增长,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下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仍保持了增长态势。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出售高粱、谷子、薯类、豆类、蔬菜、林产品、牧业产品等金额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尤其是猪价上涨,饲料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得到扩大,农民人均出售肉猪329元,比上年增长25%,牧业净收入为人均232元,比上年增加17.3%。山西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 624元,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长5.7%。
第三,转移性收入。2015年,山西省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1 766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长8%。农民转移净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山西省连续七年出台强农惠农政策,2015年出台的《关于2015年新实施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通知》,新投入资金达15.76亿元;二是为弥补煤炭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山西省以每吨煤300元的货币补贴代替原来的每户发放煤炭的补助;三是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每人每月提高了15元,新农合筹资标准调高到450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26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 400元和1 530元。
第四,财产性收入。山西省从2013年开始实行百企千村扶贫计划到2015年,将社会各界资本吸引到发展现代农业中,促进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的需求,山西全省各地产业扶贫项目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的提高,也就是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了逐年提高。2015年,山西农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为142元,增长15.1%。
根据2005—2012年的山西省农民收入构成各项占比及2013—2014年各项占比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工资性收入作为山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的主题地位已经基本稳固,这也是城镇化进程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的必然结果,山西在这一点上与全国各省的情况较为一致。甚至在2014年,山西省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在中部地区的各省份中排到了第一位,表现优秀。可是在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的第一收入来源的同时,问题也随之暴露,那就是农民最原始的收入来源——务农,即家庭经营业收入的消减,虽然随着整体收入的增加,经营性收入的数值也略有增长,但在山西农民收入构成中的占比近三年中却是呈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29.1%下降到2015年的27.8%。
三、促进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打破城乡二元制经济壁垒,积极推进城镇化改革。相比城镇来讲,农村地区生存条件较差,所以农民才会涌入城市以寻找更多机会增加收入。但是,如果城乡二次元结构很难被改变,那么农民在城市中谋求发展就会变得越加困难。打破城乡二元制经济壁垒,让更多的农民以主人的身份进驻城市。其意义不单纯是农民收入增加,也更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第二,科教兴农与人才强农双管齐下。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是国务院针对农村教育制定的关键的大政方针。山西坚定不移地以农业产业推动农业整体现代化,贯彻落实“三新”协作以及“五良”结合,實现产学研一体化有机整合。对农业科研要做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坚定第三产业新年不动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其次,搭建科学成果具体应用的边界渠道,做到科研成果现实应用;最后,要全力解决农业科研的源头问题——农业科研体系的全面创新。
第三,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山西省需要设立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再保险制度的直接资金支撑框架,推动农业保险行业的整体前进。其中,加快建立政策性、商业性、相互制和合作制保险组成的农村保险体系对促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加快建立全面村镇银行体系,以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多角度和全覆盖;贯彻商业化、可持续的战略方针,实现多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积极培育乡镇小额信贷、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期货的相关市场,建设成有效竞争、优势互补的村镇金融服务的网络。发掘农村的金融市场的潜力,鼓励民间资本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多方所有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达到实现农村金融体系下机制和功能上的完备。
四、结论与启示
为进一步促进非农收入的有效提高,帮助农民发家致富,首先,需要在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打破城乡二元制壁垒。其次,紧抓科教兴农与人才强农战略不放松。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基石性工作,是百年大计。要想顺利发展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从农民自身来讲,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也至关重要,否则,一切皆是空谈,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把先进的农业科技应用到时间中,顺利实现收入增加。最后,相关部门要注意挖掘本地区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宗颖聪,赵康杰.资源型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山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
[2] 秦博睿.缩小城乡收差距策略[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6).
[3] 牛永宁.从农民收入结构看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J].新学术,2007,(2).
[4] 秦博睿.从收入结构看山西省农民增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