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

2017-04-10李志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农民

李志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民问题的主要内涵,分析了农民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加强惠农利农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农民素养。

【关键词】 中国现阶段;农民;农民问题;解决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解决好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1]历来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农民这一群体,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赢得了主动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破解农民问题。

一、现阶段农民问题的主要内涵

农民问题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年代,就有精辟的论断,“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革命的建设时代邓小平同志也对这一问题做了概述,认为“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2]这一认知在此后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得到了延续。不论是在任何时期,以农民问题为主的“三农”问题,都始终被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問题来看待。

农民问题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度成为我国学界和政界的热点话题。但对于农民问题的内涵,可谓是仁者见仁,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著名学者刘锋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指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进程中,由于受到农民人口多土地少的制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农民的伟大作用,团结、依靠、引导他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不断清除残留在他们身上的落后农民意识,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历史主动性的问题;是日益减少农民,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逐步缩小以至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问题。”[3]虽然历经改革开放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大环境也不同以前,但是这一见解仍未过时,纵观农村,农民贫困,农业落后,农村穷苦的现状依然存在。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民发展,农民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系统,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民的土地问题

这是农民首要的问题。可以说,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都是围绕着土地进行的,土地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可靠保障。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农业发展离开土地也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农民分化加快,农村土地问题更加凸显,各地农村土地纠纷不断。据农业部调查,近几年农民上访65%以上是为了土地。”[4]现阶段农民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以及财产权益保障不力等。就目前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依然是土地关系。土地问题也必然会成为农民最核心的利益问题,制约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关乎辐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2、农民的收入问题

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政策制度的扶持下,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十年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农民增收的基础弱、渠道窄。要想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增收长效机制。目前看来,农民在收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增产增收难度大。近年来,我国传统农业在高成本前提下,面对市场产品低价格的冲击,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农业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

(2)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政府补贴占农民收入的40%—70%。而我国在2012年人均补贴也只有170元左右,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于农民补贴的规模相对还是很小。同时,由于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不到位,加之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农民仍然不能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3)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化明显。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来看,我国农民的普遍收入绝对数仍然达不到标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12年末我国农村还有近9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5.4%左右;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很大,2012年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达到17804元,最低的甘肃仅为4507元,两者相差近4倍。”[5]

3、农民的发展问题

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参与者,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必须要重视其自身发展。农民的发展制约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只有真正实现农民的发展,即农民的现代化,才有可能真正找到破解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而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界和政界都更加注重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问题,对于农民这个主体的关注度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必然会导致了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重视和解决,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发展问题难以解决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1)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看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民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项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面对市场经济的席卷,农民更多的是被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

(2)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纷纷涌入大城市,实现转移就业;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被迫留在农村的大多数农民,无法较好地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这就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使农村农业劳动力短缺和素质下降的问题亟待解决。

(3)农民民主权利落实不够。在农村,由于受人情礼法至上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农村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民的公民意识薄弱、参政能力低下、民主法治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意识并未真正树立起来。以及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加之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缺乏正常合法的维权渠道,不利于农民的发展。

上述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农民问题的突出表现。只要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农民就会成为现代化的‘压舱石、‘助推器,现代化的基础就会牢固;解决得不好,农民问题就会成为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现代化就会受到拖累,甚至掉入发展陷阱。”[6]

二、新时期农民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近7亿多的农民人口。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古代农民起义还是近代革命,都用事实证明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而农民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但是想要彻底解决农民问题,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实现,这是由农民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决定的。反思其产生的根源,既要重视农民阶层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溯源,可以说,农民问题的产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讲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党员断层严重。有的村出现党员年龄过大,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可以选择;有的村班子功能作用弱化,形同虚设;有的村受宗族势力影响严重,不能正常运转;有的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互相扯皮,得不到群众拥护,干部群众两张皮,缺乏号召力等等。这一现状反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和自身能力水平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政策法规的掌握运用上。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自身职业素质水平较低,导致其政策水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不能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现阶段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导致政策贯彻不到位,好政策难以下基层。

(2)对市场经济不适应。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简单搞计划,缺乏市场眼光,难以把控市场多变的需求和经济规律。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有的农产品供不应求,而有的农产品又供大于求,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挫伤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和信心。

(3)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有些基层干部“官”派十足,为民服务意识淡薄,使得干群关系紧张、严重脱离群众;有些领导干部办事不讲求民主,财务、政务均不公开,公然违法行政;有的干部习惯发号施令,不考虑实际情况、忽视群众意见导致群众不理解、抵触情绪大等等,必然导致政府工作难以推行。

2、农村经济结构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

“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是否可以破解关系着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粮食的种植面积在种植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大,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与农业粮食产量对应的是市场价格的下跌;加之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推行调低保护价及订购价等措施,导致农民粮食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5%、39%和6%,即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二产业的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例最小。”[7]加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只有几间公房和少量的机动地,甚至个别村的集体财产一无所有,这就必然导致农村组织政治上软弱无力,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投资、收入结构均单一,大多数甚至全部收入都来自农产品的销售,增收困难。“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按人均分的土地使用权是我国现行的根本农地制度,使得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户经营决策成为一种受限制的私人决策,一方面增大了农户决策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农户长期投入,另一方面降低了农户决策及其经营的正当收益。”[8]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农具机械具有一定的垄断,压缩了农民决策和经营获利的空间。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管制,制约农户及企业的借贷渠道。

3、农民文化素质低,教育松弛弱化

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占全国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8.61%,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有3.2人;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50%,而农业增加值占GDP量已降至15.2%。”[9]这也就意味着,占比高达50%的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2%,可见其劳动生产率是极低的,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加之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造成的。特别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学校管理相对松弛,师资水平整体较低,学生就业日益困难,加之城乡教育基础设施覆盖面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城乡教育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农民思想保守愚昧、专业技能偏低,不能正确认识党在农村推行的方针政策,制约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总之,在现行体制下,基于人多地少这一现实,想要从根本上变革农业结构,最终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与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不只是某个政策的问题,要立足于整个体制之上。

三、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群体是我国公民的主要成员。可以说,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小康,全国人民的小康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党和国家政策制度的保障下,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持,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和进步。但不可忽视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特别是现阶段的粮价不断下降。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形成的特殊产物。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彻底解决。具体来讲:

1、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

农民是我们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依靠。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工作作风,不仅要讲求方式方法,更要从政治的高度,思想的层面来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

(1)必须要密切与群众联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走出门”、“走出办公室”,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主动地走到农民群众中去,去探民情、察民意,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感知民忧、了解民困,实现与农民近距离的沟通感情、交流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而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难。

(2)要转变工作方法。改变过去普遍采用的行政命令、行政计划的工作方式,向引导、示范、服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转变。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真正让民主之风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建立起来;同时基层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坚持处事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重塑政府形象,让民放心、让民安心。

(3)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结合反腐败斗争,认真整治农民反映强烈的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弄虚作假以及卡农坑农等突出问题,重整村风村纪,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真正实现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

2、加大惠农利农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利益问题。正确认识农民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找準解决我党现阶段农民问题的突破口,这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全面的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现阶段能否真正落实农民负担当地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至关重要;同时还要针对税费改革制度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维护农民正当权利及利益。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以及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心;重整农村三大产业资源,实现优化组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响应党的政策号召,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因素,真正实现制度为农民发展保驾护航。

(3)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就业。确保农业生产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必将会促进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在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中实现就业。

3、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提升农民素养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民自身发展众多因素中的关键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农民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社会地位能否得到保障就取决于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我国历代领导集体对于农村、农民教育的问题都非常重视。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中进行了论述。现阶段,要解决农民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审时度势、关注农村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的农民培训体系。

(1)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积极宣传、普及新时期党在农村农业工作的制度政策,让群众真正了解党的路线方针,进而使群众自觉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在生产生活中,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社会法制活动、法律专题宣讲等方式来培养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生动的插图宣传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事件来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树立遵法守法的观念,力争使人人都努力成为知法、懂法、用法、信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对农民爱党爱国爱集体意识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集体观。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仍然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的状况,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群众头脑,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力争打破封建迷信的束缚,告别愚昧,真正实现乡村文明建设。

(4)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针对农民群体科技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大力开展适用技术的培训课程,特别是与现阶段农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核心技术,要开展有重点、有目标的培训,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二代农民要开展相应的技术教育课程,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增强市场观念,提高经营能力,最终实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要有新思路,才能更好地解决现阶段的农民问题,进而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农村及现代农业的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农民这个主体。唯有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群体的首创精神,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自己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职能是不相冲突的。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同时继续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惠及农村的范围这一惠民政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使资金向农村倾斜,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最终破解农民问题。

【参考文献】

[1]][4][5][6] 韩长斌.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农民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4(2).

[2] 王伟婉.邓小平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及其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3] 刘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论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28-32.

[7] 王河山.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的若干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

[8] 孙祖雄.农户采用综合治理技术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广西植保,2008(4)31-36.

[9] 沙喜才.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探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2(11)13-14.

【作者简介】

李 志(199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浅析实习大学生的权益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