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
2017-04-10郭子涵任净
郭子涵 任净
[提要]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的、以研发高新技术和发展科学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企业集群基地。它依托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密集,联结企业、科研及市场,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肩负着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新时期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借鉴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和技术革新潜力较大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仍没有完全实现建设之初的目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也在趋于弱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面对资源紧缺和人口红利丧失等问题,只有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动力,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全行业的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平稳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从经济指标上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全国各地区已成立共计11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有74,275家,为1,527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近2%,同时带来了23万亿元的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6.5%,不仅如此,还创造了4,351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18.6%。在區域分布上,东部高新区数量为48个,西部为27个,中部为24个,东北为15个。其中,东部高新区发展状况最好,共有44,532家高新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为89万人,实现总收入13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56.52%,出口总额3,200万美元,占全国高新区出口总额的74.68%。可见,高新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强大的活力、潜力和推动力。
从相关政策支持上看,已经由最初单一的财政政策,逐步发展为多角度、全方位的政策支持。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关村”在北京成立。政策制定的理念是以政府部门主导,依靠研发补贴等直接手段促进其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全面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有关高新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也不断完善,根据高新区的发展趋势,制定可以依靠市场上多种社会力量而共同激发高新产业发展潜力的政策支持。由国务院、国家科技部、国家体改部、国家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组成的政策制定主体,以资格认定、行政法规、规划纲要、指导意见等形式颁布政策,通过互相协调共同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政策所覆盖的范围广泛,主要包括高新技术的资格认定、高新区内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土地政策和金融支持、知识产权管理,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高新企业综合实力评估考核等。
从发展模式上看,高新区的发展已逐渐从产业集聚阶段平稳过渡到创新集聚阶段。高新区建设之初由于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借鉴了国外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将其作为高新园区的发展模式,这个阶段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模式显然已不再符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转变发展模式。2009年高新区内共有53,692家高新技术企业,而到2010年时企业数量却减少为51,764家,这是高新区成立以来企业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同时,从2011年开始,企业从业人员、总收入以及出口总额的增长率都呈递减趋势,三者分别从2011年的24.99%、37.3%、28.44%降至2014年的4.59%、13.58%、5.2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摒弃了过度追求经济数量的发展道路而开始注重发展质量,真正实现高新区的“四个提升”,即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引领辐射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特色不明显。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所担负的重任也更加凸显。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各地均积极参与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一方面高新区的大量建立确实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也增强了高技术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给高新区带来无效供给过度、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政府预算中科研经费支出部分的划分比例逐年上涨,同时针对高新区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也更加合理,但是相比如此大规模的“投入”,高新区的“产出”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全国有上百家高新区,但是大多数开发区都缺乏特色产业,项目建设盲目跟风,根本没有结合自身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制定发展战略,甚至有些高新区还停留在最初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被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科研水平相对落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在经济技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大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此对于当时我国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可以理解。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存在的问题。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并且缺乏相关经验,因此高新区的发展寄托于大规模引进外资,这使得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再加上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周期长的特征,使得我国高新区内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外包服务、出口再加工等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活动,进一步削弱了自主创新能力,使得高新区偏离了引领高新技术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企业的轨道。
(三)缺少行业主导力量。目前,我国高新区内集中的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内资民营企业为主。由于外资企业进入高新区主要是看重相比本国更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以及我国为其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因此出于战略利益考虑,它们倾向于将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等生产活动转移至高新区,而具有高附加值的环节,例如技术研发中心、核心部件生产等则不会向海外转移。而内资民营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以中小型企业居多,无论是资金实力、研发能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相对较弱,再加上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以及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使得高新区内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呈规模小、能力低、分散式发展特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数量少之又少。行业发展缺少主导力量,这不仅阻碍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产业安全。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发展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创新作为新阶段发展理念的第一位,深化科技和市场经济融合程度,高效配置创新要素,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迈进创新型强国,增强国家在世界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链结构。目前,我国处于新常态时期,面对资源短缺、人口红利丧失等危机,必须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抛弃原来的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需求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应走在“供给侧改革”的前列,利用高新技术的外溢效应带领全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国家统筹高新区应注重发展质量,使其产业特色化、分工合理化。各高新区立足本地企业资源,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定位,选择主导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共性技术平台,形成有关联效应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同时,根据高新区的功能不同,进行知识型和技术型划分,使研发和生产分离,在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园区主要进行研发,而在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园区主要进行生产。根据生产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进行生产主体和配件的划分,形成产业的纵向、横向链条匹配。
(二)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创新能力。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一种以知识形态为主的劳动产品。由于技术形态的特殊性,使得其容易被非法使用来牟取利益。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因此一旦高新技术成果被非法使用,那么给研发企业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而产权正是对技术进行保护的盔甲,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人们自然会“议出”合理的价格,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还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动力,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等进行明确界定,进而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热情,使其在共享经济时代能够交换和分享技术使用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创新潜力。
(三)利用国有资本,推动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不断上新项目、建新企业来发展;二是通过改造升级原有企业来发展。目前,我國高新区的发展以前者居多,但由于针对高新技术项目可行性评估的体系并不完善,使得很多项目不仅没有取得预计成果,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既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又有大量的财富积累,理应在创新驱动发展时期,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为杠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据有关国有企业改革调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而振兴国有企业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高新技术,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推动生产力发展,才能使国有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因此,无论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于国有企业,利用国有资本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承担着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等多重重任。因此,必须把握好高新区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带动产业升级的核心作用,促进其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美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内涵挖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
[2]汪涛,李祎,汪樟发.国家高新区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协调状况研究[J].科研管理,2011.6.
[3]韩伯棠,朱美光,李强.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
[4]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J].硅谷,2013.4.
[5]黄奕信.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6.
[6]李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